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4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22日
《我们的暑假》系列报道之一:
池州功夫少年的热血假期

池州市青少年跆拳道队队员亮亮(左)和章子涵(右)正在进行攻防练习。

  开栏语
  蝉鸣阵阵,盛夏已至。对于青少年而言,暑假不仅是课业暂歇的放松时光,更是探索成长、逐梦征程中奋勇向前的关键阶段。
  在池州,有的少年于训练场上挥汗如雨,在拳脚碰撞间磨砺坚韧意志;有的畅游书海,以知识为舟充实自我;有的投身兴趣天地,让个性如繁花般尽情绽放… …
  本刊特策划《我们的暑假》系列报道,聚焦青少年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记录他们的拼搏与欢笑、坚持与突破,一同了解青春的多元面貌。
  □ 记者 唐馥娴
  当空调房里的游戏声与旅行背包的拉链声交织成暑期主旋律时,池州市青少年跆拳道与拳击队的训练馆内,却有着别样的节奏——护具碰撞的清脆声响、跑鞋摩擦地面的沙沙声,以及少年们此起彼伏的呐喊。这里没有懒觉与短视频,只有被汗水浸透的队服与拳套,和一群用拳脚书写青春的少年。
  拳击擂台:挥拳铸就成长勋章
  上午九点半,15岁的张国兴戴着厚重的拳套奋力击打沙袋,汗水顺着鼻尖滴落在地面,形成一小片深色痕迹。为了达到81公斤的省锦标赛参赛标准,这个两周前体重还接近94公斤的1.8米个头大男孩,在假期展开了一场与自我体重的艰苦斗争。
  在训练方面,拳击队教练鲍士潮结合拳击运动的特点,为张国兴安排了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如长跑、跳绳和间歇性冲刺训练,以加速脂肪燃烧。同时,还增加了核心力量训练,帮助他在减重的同时保持肌肉力量和身体稳定性。在饮食方面,张国兴爸爸严格控制张国兴的热量摄入,同时确保每一餐都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以支持高强度训练下的身体恢复。
  经过两周的不懈努力,张国兴终于成功减重10公斤,达到了参赛标准。“拳击教会我,真正的强者不是从不跌倒,而是爬起来继续战斗的勇气。”减重,让张国兴深刻领悟到这句话背后的意义——那不仅是对身体的挑战,更是对意志的磨砺。
  拳击队女将尹欣然,正用实际行动打破“女拳手=暴力”的刻板印象。13岁的她扎着高马尾,出拳时马尾甩出利落的弧线。“以前总觉得打拳的女孩是最酷的,现在才发现,酷的其实是那份坚持。”她笑着展示手心的老茧,这些痕迹记录着她从防身术到竞技拳击的蜕变。当被问及是否担心被同学误解时,这个腼腆的姑娘眨眨眼:“他们说我出拳的样子特别美。”
  虚岁15岁的韩俊琰,最初接触拳击是为了应对中考体育。然而,在教练和队友的鼓励下,他逐渐发现了拳击的独特魅力。“我发现体育非常有趣,也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说,即便上了高中,学习时间愈发紧张,他仍坚持训练,将拳击作为终身爱好。
  跆拳道馆:脚尖勾勒梦想蓝图
  上午九点,13岁的董思羽裹着厚重的护具在训练馆里腾跃。这个六年级女生正为明年省运会进行着“魔鬼备战”。尽管今年不参赛,她的训练强度却丝毫不减。“6月30日集训第一天,跑完5公里后又继续两小时技术训练,晚上写作业时手都在抖。”她擦着额角的汗珠笑道。
  在董思羽的背包里,只有训练护具作伴,笔尖与试卷暂别了这个夏天。这位来自城区的女孩,因在2023年跆拳道俱乐部比赛中夺冠而坚定选择跆拳道:“后旋踢落地那刻,全场欢呼声响起,我就知道这辈子离不开这片场地了。”如今,她每天训练5小时,腿法从最初的生涩到流畅完成“双飞踢+后旋踢”组合,教练杨卫民夸她:“腿长优势是天赋,但能坚持才是本事。”
  距离市区20公里外的秋江街道驻驾村,16岁少年余永祥正挤上开往市区的公交车。这个农村少年每天要花近两小时往返,背包里除了课本,还塞着训练装备,车窗外的风景从稻田换成了高楼,恰似他的人生轨迹— —从田间走向擂台。“我小时候练习过一段时间跆拳道,但后来因为学业忙就暂停了。直到上了高中,进入安徽交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那里有跆拳道班,教练说我适合练跆拳道,才又重新拾起这个爱好。”余永祥的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现在我就想好好训练,在今后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以后能考个教练证,让更多农村孩子也能接触到跆拳道。”
  为了与时间赛跑,余永祥成了队里唯一中午不回家的孩子。当其他队友奔向家中空调的清凉时,他在训练馆旁的小店买份盒饭,匆匆扒拉几口,随后躺在地垫上小憩片刻。下午训练的哨声一响,他又如弹簧般跃起,投入新的战斗。
  教练们:教会孩子如何克服困难,顽强拼搏
  在两支队伍的训练馆里,教练们既是严师又是“家长”,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教会孩子们如何面对困难,如何永不言弃。
  跆拳道教练杨卫民,这位省队退役运动员,总是举着秒表在场地转悠,口中喊着:“加油!体育精神就是挑战自我,百折不屈!”
  有一次,队员周羽辰在实战对抗中屡屡受挫,情绪低落,几乎要放弃。杨卫民没有责备他,而是耐心地陪他一遍遍练习动作,直到他终于成功地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反击。“记住,失败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杨卫民拍着周羽辰的肩膀说。这种不放弃的精神,逐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拳击队教练鲍士潮则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勇于亮剑”的精神。他经常组织“失败复盘会”,让孩子们在训练后分享自己当天的失败经历和感受,引导他们从中吸取教训,找到改进的方法。“体育教育的真谛不在奖牌,而在让每个孩子学会如何面对失败,如何在逆境中成长。”
  鲍士潮的话,深深烙印在每个孩子的心中。7月14日至20日,我市青少年拳击队赶往宿州参加安徽省青少年拳击锦标赛。他在电话中谈及此次比赛时自豪地说:“这次比赛,我们池州市的气势非常好,没有一个怂包,敢打敢拼,顽强奋斗,真的很棒,我为他们感到骄傲!”
  7月23日,我市青少年跆拳道队也将登上大巴车,启程赶往位于涡阳的安徽省青少年跆拳道锦标赛赛场。杨卫民说:“咱们队里这些孩子,像董思羽、余永祥他们,每天挥汗如雨地训练,练的就是‘临阵不怯’的底气。这次出征,我期望每个孩子都能在赛场上展现出‘礼义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跆拳道精神,这可比奖牌珍贵得多,是孩子们成长路上真正的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