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22日
根叔
根叔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下山了,山下人有些惦念。
其实根叔有八十多岁了,应该叫根爷爷才是,但村里人叫习惯了,大人小孩都这么叫他。根叔听了总是乐呵呵的,让人感到亲切,村里人也一直没把他当外人。
根叔是外乡人,上世纪六十年代闹饥荒时,他一个人从江北跑到了江南,后来辗转来到了这里。村里人见他瘦得皮包骨头,饿得打不起精神来,于是,东家一碗粥西家一碗饭往他那里送,这才使他身体渐渐硬朗起来。队长见他无处可去,就叫他暂时住在队屋里。
那时,根叔才二十来岁,大小伙子。村里人问他怎么一个人跑到江南来了?根叔哽咽着道出了实情——他家里没人,爷爷奶奶早去世了,父母也因病而故,没有兄弟姐妹,没得吃,听人说江南这边好,有得吃,于是就往这边跑。其实,那时江南比江北也好不到哪里去,许多人家也是吃了上顿无下顿,过年过节锅里才能见到一点肉沫星子。
村里人知道根叔的境况后都心疼,大家纷纷叫他就留在这里。村里王嫂比他大十来岁,心善,见他鞋子跑破了,给他送了双加厚底棉布鞋,叫他别介意,说这是双新鞋,本来是做给自己男人穿的,男人没福气,去年走了。根叔心头一热,好久没有感受到这样的温暖。从此根叔在这里扎下了根。
根叔是江北圩区人,到山区来,开始干山里的活不熟练。生产队就安排他看山护林,其实有爱心的队长就是想让他成为一名护林员,只是没有明说,但大家都心知肚明。
日后,看山护林便成了根叔的日常。
看山护林这活看起来轻松,其实不然,又容易得罪人。如果遇上熟人偷树,为难。根叔是外地人,没许多顾虑。有一次几个偷树的被根叔逮着了,根叔要交到队里处理。几个人央求:“都是本村人,看在往日我们帮过你的情面上,就放过我们吧,我们保证下次再也不干这事了。”根叔坚持说不行,“看山护林是我的职责,我得按规矩办。”他说得斩钉截铁。几个人终究还是被罚了款。后来,根叔在一次走夜路时,一脚踩在了一个被人预先挖好的坑里,脚肿得老大的,住了一星期的医院。根叔心里清楚是谁,但他不说出来,只说是自己走山路摔的。
根叔巡山,腰间常年别着把砍刀,肩上扛着把锹,手里拎着个篮子。遇到枯枝,用砍刀修整,遇到倒伏的小树苗,重新扶正栽种。山上的野果、野菜、野树菇摘下来,放在篮子里,常常带回来送给村上的人吃。根叔就这样常年山上山下地活动着,与村里人一团和气。哪家有个事需要帮忙出力,根叔一应就到。根叔常说:“力气无财,出掉又来”。
根叔尤其同情王嫂,一个寡妇,三十几岁,拉扯着三四个孩子,不容易。对一些农活,根叔总是抢着帮她做。
眼看着根叔快到而立之年了,村里人都操心着根叔的婚事。大家忙着帮根叔介绍对象,根叔总是说自己条件差,人家姑娘看不上,别害了人家。他始终不愿去相亲。有人瞎说,说根叔八字硬,克亲人。根叔也许是有所顾忌,婚姻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再后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江南的山村,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了大集体,队屋也变卖给了私人。根叔就在山上建了两间小房子,一个人住在山上。从此,与村里的人见面越来越少。但每隔十天半月,他都会下山到村里转转,买点日用品,与村里人聊聊天,带些山上野果果给孩子们吃,说这些野果好,天然的。
村里人有时聊天时问他:“江北现在发展得好,你家堂侄接你回去,怎么不回老家享福去呀?”根叔笑笑:“你撵我呀?我才不走呢。没有你们哪有我?我就在这里呆到老,为你们看一辈子山!”
寒来暑往,花开花落。林场上的树叶绿了黄,黄了又绿。根叔也越来越老。村里人想送他去敬老院,他死活不肯,要一直在山上呆着。他说他离不开这山;要是离开了,他就不知道日子怎么过。根叔每每望着自己守护了大半辈子的几百亩郁郁葱葱的山林,别提有多高兴!
就在上个月,根叔一病不起,走了,永远安息在了大山上。人们在处理他后事的时候,发现他箱子里还存放着一双鞋,那是王嫂当年送的。
其实根叔有八十多岁了,应该叫根爷爷才是,但村里人叫习惯了,大人小孩都这么叫他。根叔听了总是乐呵呵的,让人感到亲切,村里人也一直没把他当外人。
根叔是外乡人,上世纪六十年代闹饥荒时,他一个人从江北跑到了江南,后来辗转来到了这里。村里人见他瘦得皮包骨头,饿得打不起精神来,于是,东家一碗粥西家一碗饭往他那里送,这才使他身体渐渐硬朗起来。队长见他无处可去,就叫他暂时住在队屋里。
那时,根叔才二十来岁,大小伙子。村里人问他怎么一个人跑到江南来了?根叔哽咽着道出了实情——他家里没人,爷爷奶奶早去世了,父母也因病而故,没有兄弟姐妹,没得吃,听人说江南这边好,有得吃,于是就往这边跑。其实,那时江南比江北也好不到哪里去,许多人家也是吃了上顿无下顿,过年过节锅里才能见到一点肉沫星子。
村里人知道根叔的境况后都心疼,大家纷纷叫他就留在这里。村里王嫂比他大十来岁,心善,见他鞋子跑破了,给他送了双加厚底棉布鞋,叫他别介意,说这是双新鞋,本来是做给自己男人穿的,男人没福气,去年走了。根叔心头一热,好久没有感受到这样的温暖。从此根叔在这里扎下了根。
根叔是江北圩区人,到山区来,开始干山里的活不熟练。生产队就安排他看山护林,其实有爱心的队长就是想让他成为一名护林员,只是没有明说,但大家都心知肚明。
日后,看山护林便成了根叔的日常。
看山护林这活看起来轻松,其实不然,又容易得罪人。如果遇上熟人偷树,为难。根叔是外地人,没许多顾虑。有一次几个偷树的被根叔逮着了,根叔要交到队里处理。几个人央求:“都是本村人,看在往日我们帮过你的情面上,就放过我们吧,我们保证下次再也不干这事了。”根叔坚持说不行,“看山护林是我的职责,我得按规矩办。”他说得斩钉截铁。几个人终究还是被罚了款。后来,根叔在一次走夜路时,一脚踩在了一个被人预先挖好的坑里,脚肿得老大的,住了一星期的医院。根叔心里清楚是谁,但他不说出来,只说是自己走山路摔的。
根叔巡山,腰间常年别着把砍刀,肩上扛着把锹,手里拎着个篮子。遇到枯枝,用砍刀修整,遇到倒伏的小树苗,重新扶正栽种。山上的野果、野菜、野树菇摘下来,放在篮子里,常常带回来送给村上的人吃。根叔就这样常年山上山下地活动着,与村里人一团和气。哪家有个事需要帮忙出力,根叔一应就到。根叔常说:“力气无财,出掉又来”。
根叔尤其同情王嫂,一个寡妇,三十几岁,拉扯着三四个孩子,不容易。对一些农活,根叔总是抢着帮她做。
眼看着根叔快到而立之年了,村里人都操心着根叔的婚事。大家忙着帮根叔介绍对象,根叔总是说自己条件差,人家姑娘看不上,别害了人家。他始终不愿去相亲。有人瞎说,说根叔八字硬,克亲人。根叔也许是有所顾忌,婚姻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再后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江南的山村,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了大集体,队屋也变卖给了私人。根叔就在山上建了两间小房子,一个人住在山上。从此,与村里的人见面越来越少。但每隔十天半月,他都会下山到村里转转,买点日用品,与村里人聊聊天,带些山上野果果给孩子们吃,说这些野果好,天然的。
村里人有时聊天时问他:“江北现在发展得好,你家堂侄接你回去,怎么不回老家享福去呀?”根叔笑笑:“你撵我呀?我才不走呢。没有你们哪有我?我就在这里呆到老,为你们看一辈子山!”
寒来暑往,花开花落。林场上的树叶绿了黄,黄了又绿。根叔也越来越老。村里人想送他去敬老院,他死活不肯,要一直在山上呆着。他说他离不开这山;要是离开了,他就不知道日子怎么过。根叔每每望着自己守护了大半辈子的几百亩郁郁葱葱的山林,别提有多高兴!
就在上个月,根叔一病不起,走了,永远安息在了大山上。人们在处理他后事的时候,发现他箱子里还存放着一双鞋,那是王嫂当年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