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25日
“大胡子”:一杯黄酒的守正与创新
□ 记者 方雯
“初尝甘甜,继而微酸,余韵是悠长米香。我做的黄酒,绝对是你在别的地方尝不到的味道!”池州市大胡子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胡子公司”)创始人韦金章,从产品陈列柜上取下一瓶黄酒,向记者展示时,古铜色的面庞上满是自豪。在他身后的荣誉墙上,“安徽老字号”“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等奖牌,见证着这个老字号从家族秘方到市场品牌的三十载历程。
韦金章的酿酒故事,始于1989年的冬天。在浙江浦江的老屋里,韦金章从卧病在床的父亲手中,接过了那张承载着家族荣耀与责任的酒曲配方,从此开启对黄酒酿造的半生求索。相传,韦金章祖上秘酿的一款黄酒曾在明清时被列为皇室贡酒,后因世事变迁逐渐被人遗忘。“把老韦家的酒搞起来”,这是韦金章父亲毕生的愿望,也是临终前最放不下的牵挂。
做酒不难,做好酒难。制曲、浸米、煮米、拌曲、发酵、压榨……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对原料、水源、环境的要求也极高。原本想在家乡开个酿酒作坊的韦金章,发现资金、技术、市场等条件都不成熟,于是便想到“要走出去寻找商机”。
“池州生态环境优良,种出来的粮食品质好,是酿酒的绝佳原料。”1992年,韦金章循着“江南鱼米之乡”的名声来到池州。在贵池区牌楼镇丰收村发现了一处闲置的酒厂,便决心在此处投资重建,让祖传佳酿在这里飘香。
韦金章仔细对照父亲留下的配方备料,却卡在了最后一味药材上。“差一味,口感就差千里!”韦金章在本地及周边市场遍寻无果,最后站在酒厂前看着对面的大山,萌生出自己进山寻药的念头。一个月的风餐露宿、跋山涉水,终于让他找到了那味药材。从山里走出来的韦金章身材消瘦、衣衫褴褛,头发和胡子遮住了大半个脸。从那时起,“大胡子”成了韦金章的外号。“后来注册商标的时候,大家就建议,既然‘大胡子’外号都叫开了,你的品牌也就叫‘大胡子’吧。”韦金章笑着回忆说。2000年8月,大胡子公司注册成立。
好酒源于好原料。韦金章在祖传配方的基础上,又开始寻找优质的水源和稻谷。“我们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在当地找到了一处绝佳水源,并选择用有机的方式自己种植稻谷,就是为了从原料端控制产品的质量。”韦金章介绍。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1年,寓意着“给更多人带来幸福”的大胡子牌“福满坛”黄酒刚一上市,便以其独特醇厚的口感征服了市场。“一个月,我们最高卖了200多万元!这在当时可不得了。”提及当年的业绩,韦金章满脸自豪。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胡子公司现已开发出黄酒、酱油、食醋等30余种产品,不仅深受安徽省内市场欢迎,更成功打入江苏、上海、江西、北京等地市场。公司打造的“大胡子”和“土酱坊”两大品牌,曾于2008年12月、2011年12月获评“安徽省著名商标”,特别是“大胡子”品牌在2015年12月被认定为“安徽老字号”。
三十年来,韦金章对品质的坚守从未松懈。除灌装环节引入自动化生产线,其余工序他仍亲力亲为:制曲时反复调试温湿度,发酵的12个小时里,他必定守在缸边,用手摸缸壁测量温度,谨防酒曲温度过高或过低。这份执着换来了市场的认可— — 合肥鑫鸿圆盛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红兵说:“从2012年合作至今,每年至少订20万元的货,‘大胡子’品质稳定,老字号信得过!”
紧跟市场需求,是“大胡子”长盛不衰的另一个秘诀。2015年,韦金章看准九华山的品牌影响力,将“福满坛”改名为“九华米露”,用含锶的矿泉水酿造,品味绝佳,当年产值便大幅增长。2024年9月,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合作发展促进会会长张维新特意点赞:“‘九华米露’味道绝佳,更对人体有益,有望成为传播中国黄酒文化的使者,走向国际市场。”
如今,韦金章又将目光投向了池州日益壮大的黄精产业。“现在消费者讲究养生,黄精是药食同源的宝贝,黄酒在《本草纲目》里就是滋补良品,结合两者优势研发黄精黄酒肯定受欢迎。”韦金章表示,通过特色资源与传统工艺的深度融合,不断生产消费者喜爱的产品,让老字号焕发新风采,助力池州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初尝甘甜,继而微酸,余韵是悠长米香。我做的黄酒,绝对是你在别的地方尝不到的味道!”池州市大胡子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胡子公司”)创始人韦金章,从产品陈列柜上取下一瓶黄酒,向记者展示时,古铜色的面庞上满是自豪。在他身后的荣誉墙上,“安徽老字号”“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等奖牌,见证着这个老字号从家族秘方到市场品牌的三十载历程。
韦金章的酿酒故事,始于1989年的冬天。在浙江浦江的老屋里,韦金章从卧病在床的父亲手中,接过了那张承载着家族荣耀与责任的酒曲配方,从此开启对黄酒酿造的半生求索。相传,韦金章祖上秘酿的一款黄酒曾在明清时被列为皇室贡酒,后因世事变迁逐渐被人遗忘。“把老韦家的酒搞起来”,这是韦金章父亲毕生的愿望,也是临终前最放不下的牵挂。
做酒不难,做好酒难。制曲、浸米、煮米、拌曲、发酵、压榨……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对原料、水源、环境的要求也极高。原本想在家乡开个酿酒作坊的韦金章,发现资金、技术、市场等条件都不成熟,于是便想到“要走出去寻找商机”。
“池州生态环境优良,种出来的粮食品质好,是酿酒的绝佳原料。”1992年,韦金章循着“江南鱼米之乡”的名声来到池州。在贵池区牌楼镇丰收村发现了一处闲置的酒厂,便决心在此处投资重建,让祖传佳酿在这里飘香。
韦金章仔细对照父亲留下的配方备料,却卡在了最后一味药材上。“差一味,口感就差千里!”韦金章在本地及周边市场遍寻无果,最后站在酒厂前看着对面的大山,萌生出自己进山寻药的念头。一个月的风餐露宿、跋山涉水,终于让他找到了那味药材。从山里走出来的韦金章身材消瘦、衣衫褴褛,头发和胡子遮住了大半个脸。从那时起,“大胡子”成了韦金章的外号。“后来注册商标的时候,大家就建议,既然‘大胡子’外号都叫开了,你的品牌也就叫‘大胡子’吧。”韦金章笑着回忆说。2000年8月,大胡子公司注册成立。
好酒源于好原料。韦金章在祖传配方的基础上,又开始寻找优质的水源和稻谷。“我们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在当地找到了一处绝佳水源,并选择用有机的方式自己种植稻谷,就是为了从原料端控制产品的质量。”韦金章介绍。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1年,寓意着“给更多人带来幸福”的大胡子牌“福满坛”黄酒刚一上市,便以其独特醇厚的口感征服了市场。“一个月,我们最高卖了200多万元!这在当时可不得了。”提及当年的业绩,韦金章满脸自豪。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胡子公司现已开发出黄酒、酱油、食醋等30余种产品,不仅深受安徽省内市场欢迎,更成功打入江苏、上海、江西、北京等地市场。公司打造的“大胡子”和“土酱坊”两大品牌,曾于2008年12月、2011年12月获评“安徽省著名商标”,特别是“大胡子”品牌在2015年12月被认定为“安徽老字号”。
三十年来,韦金章对品质的坚守从未松懈。除灌装环节引入自动化生产线,其余工序他仍亲力亲为:制曲时反复调试温湿度,发酵的12个小时里,他必定守在缸边,用手摸缸壁测量温度,谨防酒曲温度过高或过低。这份执着换来了市场的认可— — 合肥鑫鸿圆盛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红兵说:“从2012年合作至今,每年至少订20万元的货,‘大胡子’品质稳定,老字号信得过!”
紧跟市场需求,是“大胡子”长盛不衰的另一个秘诀。2015年,韦金章看准九华山的品牌影响力,将“福满坛”改名为“九华米露”,用含锶的矿泉水酿造,品味绝佳,当年产值便大幅增长。2024年9月,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合作发展促进会会长张维新特意点赞:“‘九华米露’味道绝佳,更对人体有益,有望成为传播中国黄酒文化的使者,走向国际市场。”
如今,韦金章又将目光投向了池州日益壮大的黄精产业。“现在消费者讲究养生,黄精是药食同源的宝贝,黄酒在《本草纲目》里就是滋补良品,结合两者优势研发黄精黄酒肯定受欢迎。”韦金章表示,通过特色资源与传统工艺的深度融合,不断生产消费者喜爱的产品,让老字号焕发新风采,助力池州地方特色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