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7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25日
后海无海
华章
  第一次听说“九华后海”,总以为藏着一片汪蓝。等真的站在那道别致的木门前,东看笠帽山的轮廓在云里浮沉,南望将军湖的水亮得像块玻璃,才恍然大悟,这里没有浪,却把“海”藏在九华山脉里。
  进了那道木栅栏门,风里飘着木头的腥气,混着山涧的潮气,倒比真正的海更让人心里发沉——像揣着一捧浸了水的棉絮,踏实得很。东头的笠帽山压在云底下,山壁上那块“朱”字刻得深,笔画里还卡着几丛不知名的野山花,风一吹,花瓣落在字缝里,倒像给六百年前的朱元璋续了笔。当年他在这山里藏过身,后来有人说,那字是他登基后派人凿的,不是显耀,是想让山记得,曾有个落魄的朱重八,靠着笠帽山的石头躲过追兵。南边的将军湖亮得晃眼,水色比天浅,比玉深,湖岸的石头上刻着“将军湖”三个大字,是金庸先生的笔,遒劲里带着点温润,倒像是给这一湖汪水定了性。当地人说,这湖是青阳的“大水缸”,也是将军村的脸面,提到它,谁都得说句“好看”。
  将军村的风光,原是藏不住的。山势巍峨、峰峦叠嶂、飞瀑流泉、幽谷深潭,这些词说的都是这儿的真模样。走在亲水步道上,石板被溪水浸得发亮,脚边的东阳涧唱得欢,水纹里晃着山影,倒像是把整座山都泡在了水里。这路是老的,元末时,常遇春带队伍往打鼓岭去,就踩着这些石板走,现在脚底下那些浅浅的凹痕,许是当年马蹄磨出来的。
  右手边的将军阁正敞着门,木柱上缠着老藤,藤叶爬过“将军阁”三个字的匾额。守阁的老汉见人来,指了指门楣:“这阁是旧将军小学改造而成的民宿,主要是给来这里的人歇脚的,现也是给常将军留个念想。”不远处立着一尊威严的将军塑像,老人介绍说,元末农民战争中,朱元璋部将常遇春在此地屯兵扎寨,与陈友谅部激战于将军村打鼓岭、杀猪台、团箕寨一带,护佑一方水土免遭匪寇侵扰。为了纪念常遇春将军,人们在其屯兵故地修建将军像,并延续“拜将军”习俗至今。现在站在岭上,风掠过时还能听见点呼呼声,老人说那是当年的喊杀声,顺着风留到了现在。石板路上的凹痕,就是那时马蹄踩出来的。现在走在步道上,脚底板能觉出石板的起伏,像踩 着一串没说尽的故事——那些扛着枪的兵,怕也在这溪边喝过水,看水里的影子晃得像旌旗。
  过了“S”型吊桥,木索咯吱咯吱地响,好似在应和溪水里的鱼跳。桥下的将军关由三块巨石垒成,非得低头才能过。同行的孩童不肯弯腰,被大人按着肩膀往下压,石缝里漏出的风笑似的呜呜响。“再大的将军,过这儿也得低头。”老汉在身后说,常遇春当年过这关,也是这样弯着腰的。
  沿溪往上走,桥就多了。弹跳桥踩上去发颤,像踩在春汛时的浮冰上,脚一软,惊得溪里的石斑鱼蹿出水面;亲水桥贴着水面,裤脚扫过浪花,凉丝丝的,倒像是水在牵人的手;网桥的网眼漏下光斑,在地上拼出碎银,走在上面,像踩着星星。溪边的子明古杉站了两千多年,树干粗得要三人合抱,树皮裂得像老地图,据说窦子明当年在这附近修仙,手植此杉。古杉木往前即是百丈潭,水从崖顶跌下来,气势汹汹,如一条凌冽的布匹倾泻而下,落入深潭,白浪翻滚,气势磅礴。代代山民会在这儿歇脚,听树讲那些关于丹药和流水的旧事。
  转过山嘴,栈道往崖壁上爬,左手是山,右手是涧。抬头能看见天柱峰,尖得像支笔,直戳云里,那是九华十景里的“天柱仙踪”,峰顶常有云气绕,像有仙人在上面下棋。再往西望,狮子峰蹲在远处,崖壁凸凹得像狮头的鬃毛,风从峰口灌进来,呜呜地响,倒像是狮子在喘气。天华峰藏在更远处的雾里,只露个顶,青灰色的岩石被雨洗得发亮,像块没雕琢的玉。这些峰峦挤在一块儿,却各有各的性子:天柱峰傲,狮子峰猛,天华峰静,倒像是常遇春麾下的将士,各守一方。
  盘山公路好似根带子缠在山腰,路边的石板道是往窦子明钓鱼台去的。道旁的古琴台,一块巨石平得像张琴,石面上的凹痕像琴弦,风刮过,真能听出点高低音。琴声是山在应和。再往上,同心藤缠在老树上,藤子粗得像胳膊,缠了几百年,皮都长在了一起,倒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钓鱼台三面是崖,一面是溪,崖壁上有几处凿痕,传说是窦子明放鱼竿的地方。站在台边往下看,溪水撞在石头上,碎成白花花的一片,好像是谁把银子撒在了水里。
  往阳山去的路上,渐渐漫出茶味来。上千亩茶园铺在坡上,茶蓬矮矮的,一行行排到云里。当地茶农介绍说“这是‘将军旗枪’,当年常将军的兵在这儿歇脚,见这茶一芽像枪,一叶像旗,就给起了这名。”茶丛里藏着野菊和杜鹃,花开的时候,黄的、红的混在绿里,倒像是茶海翻起了浪花。
  将军村就卧在这些山和茶之间。村里的老屋多是木造的,黑瓦盖着,檐角翘起来,像要够天上的云。晨钟暮鼓撞起来,声音能漫过几个山头,连天柱峰的云都要停一停。
  站在高处望,这地方真是被“海”淹着似的。茶海铺到山脚,石海藏在溪畔,云海趴在天柱峰顶,林海把狮子峰裹得严实,竹海在风里沙沙响,像浪在翻;花海顺着坡地流,春有杜鹃,秋有菊;将军湖的水是湖海,平得像面镜子,把天和山都装了进去。
  离村的时候,又看见笠帽山的“朱”字。夕阳把字照得发红,像块烧红的铁。风从将军湖那边吹过来,带着水汽和茶香,掠过将军阁的木檐,撞在吊桥的铁索上,叮叮当当地响。这声音混着远处瀑布的轰鸣,仿佛是那些“海”在说话,是这方山水在说话,说常遇春的兵戈,说朱元璋的躲藏,说窦子明的古杉,说山与佛,说人与海。说现在的日子,那些水泥路、民宿、茶园,都是新的故事,和老的连在一起,成了幅长卷。
  生态滋养着生机,游人醉在其间。后海原是没有海的,可走在这儿,茶是海,石是海,云是海,连日子都是海,宽宽展展的,把人轻轻托着,不想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