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25日
心静消暑
烈日炎炎,闷热难耐,持续多日的晴热高温,正疯狂覆盖着我所生活的南方城市。热浪劈头盖脸地翻腾炙烤着,让大地滚烫,每天犹如蒸桑拿。
备受“烤”验的人们,见证了阳光的威严,皮肤上烙下的是烈日肆意的印记。即使你不动也会“湿身”,倘若动一动或是户外办事,便是汗流浃背。难怪有人戏称道,“酷暑,这‘ 热’字底下也会渗出汗。”一如古诗云:“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人们只能困居空调间避暑,寻找清凉的世界。
由此,我想起在《鲁迅日记》中,1929年的夏天似乎特别酷热难耐,从当年6月到8月,屡屡出现鲁迅和朋友出门吃冰消暑的记录。如“6月15日,夜同方仁,广平出街饮冰酪”,“7月19日,同雪峰、柔石、真吾、贤桢及广平出街饮冰”,“8月2日,归途饮冰”。1934年7月12日,鲁迅在致母亲的信中这样描述上海的酷暑:“说到上海今年之热,真是厉害,晴而无雨,已有半月以上,每日虽房内也总有九十一二至九十五六度(注:即35至36℃),半夜以后,亦不过八十七八度,大人睡不着,邻近的小孩,也整夜地叫……大家都在希望下雨,然直至此刻,天上仍无片云也。”
记忆中,我很少遇到过这么炎热的夏天。诚然,酷暑天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老小无欺。正如作家池莉写道:“我们经常要在四十摄氏度左右的气温里持续地生活一个月或者两个月。整个城市都处在半昏迷的状态……孩子们不分昼夜地浸泡在游泳池里、东湖里、月湖里、莲花湖里、长江里和汉水里……”难怪余秋雨断定范仲淹撰写《岳阳楼记》时,是在春光明媚中,至少也是心气舒畅的阴雨天写就的。而在这骄阳张牙舞爪、热汗如雨的日子里,绝无有如此精彩的大手笔。
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清晨醒来仰望,人们发现那早已高高挂起的太阳,似乎比昨日又多了不止一分的光和热。太阳的热情,开始肆无忌惮地泼洒城市乡村。忙于生计的人们,“全副武装”冒着高温酷暑出行,头顶热浪脚踏蒸气,身体在太阳底下仿佛烧着了一般,泛着耀眼的光,飘着燃烧时才有的眩晕… …
人们对酷夏之热不仅有了清晰的概念与体验,也从意识里形成了防范和适应。仿佛在热的世界里,越是热得酣畅淋漓,生活就越发有滋味起来了。这热,是从街道的摩肩接踵风风火火、赶着上班的车流和人群中开始的;这热,是从大街橱窗前、粉墨登场的清凉夏装开始的;这热,是从水果店冷饮店里琳琅满目挂着笑脸、张望行人的各种瓜果及冰淇淋里开始的;这热,更是从一个个闷热的酷暑夜晚灯火通明的大排档里开始的……在闷热的夜晚,城市也自有它独特的景象和魅力,总会有温馨美好的场面悄然而至,到处都氤氲着这个盛夏独有的气息,河岸绿道、广场上一对对散步健身的人们,游泳池人声鼎沸追逐嬉戏的景象,百年古桥上坐着一些怀旧的老人打着扇子纳凉、聊天;一天的热气仿佛就在那一下轻轻晃动的大蒲扇间慢慢散去… …
酷暑难当,让人生畏,但这正是大自然的颜色。“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白居易的《消暑》诗道明了“心静自然凉”的真谛。在酷暑炎热之中,我们必须净澈自我,沉下心来,多想想那些冒着酷热依然在忘我工作的人们,便会在比较之中自然感到凉爽许多,在这个夏季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备受“烤”验的人们,见证了阳光的威严,皮肤上烙下的是烈日肆意的印记。即使你不动也会“湿身”,倘若动一动或是户外办事,便是汗流浃背。难怪有人戏称道,“酷暑,这‘ 热’字底下也会渗出汗。”一如古诗云:“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人们只能困居空调间避暑,寻找清凉的世界。
由此,我想起在《鲁迅日记》中,1929年的夏天似乎特别酷热难耐,从当年6月到8月,屡屡出现鲁迅和朋友出门吃冰消暑的记录。如“6月15日,夜同方仁,广平出街饮冰酪”,“7月19日,同雪峰、柔石、真吾、贤桢及广平出街饮冰”,“8月2日,归途饮冰”。1934年7月12日,鲁迅在致母亲的信中这样描述上海的酷暑:“说到上海今年之热,真是厉害,晴而无雨,已有半月以上,每日虽房内也总有九十一二至九十五六度(注:即35至36℃),半夜以后,亦不过八十七八度,大人睡不着,邻近的小孩,也整夜地叫……大家都在希望下雨,然直至此刻,天上仍无片云也。”
记忆中,我很少遇到过这么炎热的夏天。诚然,酷暑天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老小无欺。正如作家池莉写道:“我们经常要在四十摄氏度左右的气温里持续地生活一个月或者两个月。整个城市都处在半昏迷的状态……孩子们不分昼夜地浸泡在游泳池里、东湖里、月湖里、莲花湖里、长江里和汉水里……”难怪余秋雨断定范仲淹撰写《岳阳楼记》时,是在春光明媚中,至少也是心气舒畅的阴雨天写就的。而在这骄阳张牙舞爪、热汗如雨的日子里,绝无有如此精彩的大手笔。
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清晨醒来仰望,人们发现那早已高高挂起的太阳,似乎比昨日又多了不止一分的光和热。太阳的热情,开始肆无忌惮地泼洒城市乡村。忙于生计的人们,“全副武装”冒着高温酷暑出行,头顶热浪脚踏蒸气,身体在太阳底下仿佛烧着了一般,泛着耀眼的光,飘着燃烧时才有的眩晕… …
人们对酷夏之热不仅有了清晰的概念与体验,也从意识里形成了防范和适应。仿佛在热的世界里,越是热得酣畅淋漓,生活就越发有滋味起来了。这热,是从街道的摩肩接踵风风火火、赶着上班的车流和人群中开始的;这热,是从大街橱窗前、粉墨登场的清凉夏装开始的;这热,是从水果店冷饮店里琳琅满目挂着笑脸、张望行人的各种瓜果及冰淇淋里开始的;这热,更是从一个个闷热的酷暑夜晚灯火通明的大排档里开始的……在闷热的夜晚,城市也自有它独特的景象和魅力,总会有温馨美好的场面悄然而至,到处都氤氲着这个盛夏独有的气息,河岸绿道、广场上一对对散步健身的人们,游泳池人声鼎沸追逐嬉戏的景象,百年古桥上坐着一些怀旧的老人打着扇子纳凉、聊天;一天的热气仿佛就在那一下轻轻晃动的大蒲扇间慢慢散去… …
酷暑难当,让人生畏,但这正是大自然的颜色。“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白居易的《消暑》诗道明了“心静自然凉”的真谛。在酷暑炎热之中,我们必须净澈自我,沉下心来,多想想那些冒着酷热依然在忘我工作的人们,便会在比较之中自然感到凉爽许多,在这个夏季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