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26日
张溪镇联盟村全力打造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

联盟村鸟瞰图。

升金湖美景。
近年来,东至县张溪镇联盟村以“滨湖旅游村”为鲜明定位,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与叠加的政策红利,全力打造安徽省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
生态筑基,绘就滨湖发展底色
联盟村坐落于张溪镇北侧,紧邻升金湖,S234省道穿村而过,距沪渝高速大渡口出口约26公里,交通区位优势凸显。境内拥有7000平方米集体水面和300亩山场资源,是候鸟迁徙的重要栖息地。
村庄西部被升金湖温柔环抱,湖面碧波荡漾,不时有候鸟掠水而过,与村内徽派建筑、青石瓦屋构成独特景致。为平衡保护与开发,该村将杨峨头观鸟点沿线道路全面绿化亮化,串联起4处观鸟点,打造出一条集观赏与游览价值的环湖生态步道,吸引众多社会团体前来开展科考研学活动。
近年来,投资近300万元建成25吨/日污水处理终端及配套管网、村内停车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2座,修建水泥硬化路面2300平方米,道路提升4800平方米,人行步道及园路1200平方米,水塘清淤4座,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此外,该村还大力开展的综合环境整治,让村庄颜值与气质双提升:2024年以来,全村新完成卫生改厕140户,全域农村改厕基本完成,彻底告别“露天粪坑”旧貌;完成观鸟点沿线节点绿化景观提升工程;累计拆除无功能建筑79余处,清理乱搭乱建140余处。目前,沿S234省道风貌提升、污水工程、黑臭水体治理等深化设计项目正加速推进。
产业融合,激活乡村振兴引擎
过去,联盟村产业结构单一,农业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农产品附加值较低。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村两委班子以特色产业“突围”,积极引进食用菌种植项目,新增羊肚菌种植大棚约20个、黑木耳等食用菌7万棒,并引入社会资本建设烘干厂房、购置设备,借助电商平台构建“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
在夯实农业根基的同时,联盟村以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为契机,擘画更为广阔的发展蓝图。围绕“产业提质增效、人才培育支撑、文化传承保护、生态绿色发展、治理活力有序”五大目标,共谋划编制11个项目。其中已开工项目6个:升金湖科考研学基地、油茶种植、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及幸福大院、综合环境整治、路网改造提升、共建美丽庭院等;深化设计项目5个:农田水利设施、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科考休闲观光之旅、村庄亮化提升、数字乡村等。依托优美自然风光与独特山水格局,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联盟村下辖村民组——老管村良田环绕、绿树成荫,古树、山水与阡陌交织成诗意田园。为村集体流转41户废弃老屋,投资5191.28万元建设占地260亩的升金湖科考研学基地,同步规划乡村mall示范区,涵盖游客服务中心、候鸟科普馆、餐饮、会议中心、精品民宿及停车场等设施。项目完工后,可一站式满足游客“吃喝住行”等需求。预计建成后可提供就业岗位近百个,年接待研学团队5万人次。
“我们既要守护好候鸟家园,也要让生态红利反哺村民。”村支书冯美红介绍,项目使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050万元,村集体每年可获衔接资金5%的分配收益,管村组村民可享受二十年长期流转收益和就近务工红利。
治理提效,涵养文明和谐乡风
以“党建促和美乡村建设”为抓手,充分凝聚起党员群众在谋划集体发展、共建和美乡村中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治理新格局。近年来,通过召开“庭院会”“板凳会”9次,收集各类意见建议20余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5个。矛盾纠纷在唠家常中化解,干群关系在面对面交流中升温,联盟村的社会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我们不仅要让村庄‘面子’美,更要让文化‘里子’实。”冯美红表示,在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中,始终把文化传承与乡风培育摆在重要位置,以制度建设为基石,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着力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乡村治理注入深层动力。
该村不断完善“一约四会”制度,将新时代文明实践要求融入基层治理全过程。结合村庄发展实际与村民现实需求,广泛征求多方意见,修订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24条村规民约,条款涵盖红白事操办、孝亲敬老等方面。
该村积极开展乡风文明积分活动,打造信用积分超市,激发村民热情参与。村民通过参与和美乡村建设志愿服务活动获得信用积分,兑换各类生活用品,今年以来累计开展积分活动4场次,兑换物资价值1100元。
未来展望,擦亮特色发展名片
根据东至县“一环、两带、一区”和美乡村布局,联盟村抢抓区位优势,重点擦亮三张名片:以升金湖科研资源为依托的“科考研学与乡村振兴融合示范村”、以环湖旅游观光线为核心的“升金湖活力观光观鸟示范村”、以银发经济为亮点的“醉美长寿康养村”。
“从‘靠湖吃湖’到‘护湖富湖’,联盟村的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张溪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整合环升金湖资源,推动联盟村与环湖村落“串点成线、协同发展”,以山、水、林、湖、草为基底,打造东至县生态文旅新标杆。
当升金湖的碧波映照着白墙黛瓦,当候鸟的鸣唱融入村民的笑靥,联盟村正以生态为笔、产业为墨、治理为砚,在皖南大地上勾勒出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和美乡村画卷。
(刘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