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29日
“索道医生”:故障排查不过夜 守护空中“生命线”
  □ 记者 汪玉
  进入暑假以来,九华山花台景区每天有超过1000人次乘坐索道饱览秀美风光。在欢声笑语背后,一群“索道医生”冒着酷暑,默默守护这条高空“生命线”。
  清晨6时,42岁的安徽九华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花台索道分公司技术部电气工程师胡璟已到岗,启动配电室供电系统,检查设备信号后,开始长达40分钟的发车测试。从事索道工作近20年的他,对这些设备非常熟悉。“这些按钮就像老朋友的脉搏,设备运行是否正常,我一摸就知道。”他盯着仪表盘说。
  此时,技术部机修工高志杰也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索道站内热气逼人,他蹲下身检查轮胎气压、皮带张力,汗水顺着脸颊滑落。“张力差一牛顿都可能出问题。”高志杰今年28岁,有着7年工作经验。他抹了把汗,用扳手调整取力轮双V带,“得按手册反复调,不然容易打滑。”检查完,他对着对讲机喊:“控制室,室外检查完毕,状态良好!”
  胡璟收到信号,在控制室按下启动按钮。“天热了,游客在车厢里待时间长了不舒服,我们得提速。”说话间,他将缆车速度从每秒3米增至4米:“速度一提,设备负荷大了,更要盯紧一点。”
  紧接着,每间隔一个半小时的静态巡检开始。记者跟随高志杰和同事走进检修吊厢,吊厢无玻璃,四面镂空。高志杰说:“这样方便对索道‘望闻问切’,中途爬支架也方便。”“别怕,抱索器很安全。”他笑着安慰记者。
  刚过7点,太阳已经有些毒辣,检修吊厢驶出索道站,竹林里蝉鸣阵阵。高志杰仰头盯着钢丝绳:“这‘哒哒哒’的声音,是轮组和钢绳在‘打招呼’,变成‘咔哒’声就是在‘喊救命’了。我现在听声音就能辨好坏,上次轮组轴承异响,我们连夜更换配件。”
  检修吊厢进入松林,高志杰对着对讲机喊:“检修车已过六号点,设备一切正常、线路无风。”他解释说:“在索道运行中,风的影响很大,得盯紧了。”
  8点不到,早检结束,索道站开始迎客。看着一辆辆吊厢缓缓驶出索道站,运行在蓝天和山脉之间,技术员们擦拭汗珠,松了口气,随即投入新的工作中。
  胡璟带记者来到二楼抱索器拆装平台,这里温度高达40度。“这是吊厢的‘手’,得牢牢抓住钢绳。”他拿起抱索器,指着钳口,“每两年拆检一次,钳口磨损0.5毫米就得更换,不然可能会‘脱手’。”接过高志杰递来的一瓶水,他喝两口放下,赶紧忙活起来。
  9时许,新一轮动态巡检开始。高志杰和同事从“天上”走到“地上”。“每月两次徒步巡检,刚开始腿抖,现在闭着眼能数台阶。”他背着工具包,拨开灌木,快速爬坡,30多分钟后到达11号支架,系好安全绳:“安全绳必须打双结,爬时要像壁虎一样贴紧支架。”
  爬上支架顶部,钢板温度超过50度,汗水滴在上面直冒烟。高志杰用卡尺测量通信电缆钢绳:“直径减少0.3毫米,在安全范围,得重点盯。”吊厢滑过,游客的笑声飘下来,他抹了把脸上的汗笑着说:“你看他们多开心,咱这汗没白流。”一阵热风吹来,高志杰深呼一口气,稳步爬下支架,继续向前巡检。
  湿透后背的胡璟打趣道:“在车库是‘蒸桑拿’,上支架是‘烤全羊’。”
  午饭后稍歇,大家又投入到新一轮巡检中。花台索道技术负责人吴正龙介绍,整个技术部共有16名技术人员,从“70后”到“00后”,是个老中青结合的团队。“我们这行讲究‘防患于未然’,预维修是重中之重。”吴正龙指着墙上的巡检排班表说,“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责任区,必须定时定点巡查,实时掌握每台设备的运行状态。”谈到团队的工作成果,吴正龙语气里带着自豪:“索道投入运行至今已经15年,没有发生一起重大设备故障。”
  傍晚,最后一班游客下山,晚检开始。胡璟爬上2米高台,上面热得像蒸笼。他盯着吊厢轨迹,忽然喊停:“有轻微摩擦声。”高志杰听后说:“可能是道岔切换轨道处锁紧螺栓滑牙了。”二人仔细倾听,确认是锁紧螺栓和切换轨道的摩擦声音。“换新的,不能留隐患。”胡璟拧紧螺栓,套上护套。高志杰补充道:“ 刚入行时,师傅就定下规矩——故障不过夜,疑惑不留班。”
  新螺栓经多次测试无异响,胡璟松了口气:“这下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晚霞满天,吊厢回到车库,索道站一片宁静。“索道医生”的守护,就这样在日出日落的四季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