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29日
打通“农技”入村到田“最后一米”
□ 记者 潘欢欢
盛夏七月,田间水稻进入生长关键期。东至县尧渡镇大庄村水稻种植基地里,种植户汪方友半蹲在田埂边,高级农艺师许春生正向他讲解水稻细菌性病害防治要点:“水稻分蘖期细菌性病害会直接影响水稻的发育进程,不立即防治会造成严重减产,精准防治是稳产增收的关键。”许春生俯身查看苗情,在笔记本上记下最新的“诊断”结果。
多年来,许春生扎根农业技术推广一线,不仅在全镇各村开展水稻、辣椒等作物高效种植技术现场培训,还通过建立微信群、QQ群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线上技术指导。
在我市农村各地,像许春生这样“包村联户”的农技员还有很多。为保障秋粮稳产增收,全市405名农技人员常态化联系570个行政村,结对服务2131户科技示范户,通过“点对点指导、面对面教学”的方式,对辖区各水稻产区开展苗情监测和技术指导,将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等实用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构建起覆盖市县乡三级的农技服务网络。“往年这个时候总担心高温干旱,现在农技员每周都来指导,给我们吃下‘定心丸’。”汪方友笑着说。
“以前是农民追着技术跑,现在是技术围着农民转。”市农业农村局综合科负责人何显兵介绍,通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我市建立起“县有专家团、乡有指导员、村有技术员”的三级服务体系,将全市农技人员责任清单细化到每块田、每个种植户。同时,打造18个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举办现场观摩会29场,辐射带动9万余亩耕地应用新技术。农技部门还在线上开设农技推广专栏,定期发布池州植保信息、土壤墒情监测报告等,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我市聚焦农业技术创新、先进典型示范、成果转化应用,推进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向纵深发展,打通“农技”入村到田“最后一米”,确保农户能及时知晓最新的农业政策,农田应用到最新最实用的农业技术。“今年以来,我市大力推广花鳜育苗、食用菌培育、九华黄精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实施土壤改良与安全利用示范基地项目,发布60余项主推技术,优选32个主导品种,推动全市粮油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 ,实现‘稳粮、增绿、提质’多重目标。”何显兵说。
盛夏七月,田间水稻进入生长关键期。东至县尧渡镇大庄村水稻种植基地里,种植户汪方友半蹲在田埂边,高级农艺师许春生正向他讲解水稻细菌性病害防治要点:“水稻分蘖期细菌性病害会直接影响水稻的发育进程,不立即防治会造成严重减产,精准防治是稳产增收的关键。”许春生俯身查看苗情,在笔记本上记下最新的“诊断”结果。
多年来,许春生扎根农业技术推广一线,不仅在全镇各村开展水稻、辣椒等作物高效种植技术现场培训,还通过建立微信群、QQ群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线上技术指导。
在我市农村各地,像许春生这样“包村联户”的农技员还有很多。为保障秋粮稳产增收,全市405名农技人员常态化联系570个行政村,结对服务2131户科技示范户,通过“点对点指导、面对面教学”的方式,对辖区各水稻产区开展苗情监测和技术指导,将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等实用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构建起覆盖市县乡三级的农技服务网络。“往年这个时候总担心高温干旱,现在农技员每周都来指导,给我们吃下‘定心丸’。”汪方友笑着说。
“以前是农民追着技术跑,现在是技术围着农民转。”市农业农村局综合科负责人何显兵介绍,通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我市建立起“县有专家团、乡有指导员、村有技术员”的三级服务体系,将全市农技人员责任清单细化到每块田、每个种植户。同时,打造18个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举办现场观摩会29场,辐射带动9万余亩耕地应用新技术。农技部门还在线上开设农技推广专栏,定期发布池州植保信息、土壤墒情监测报告等,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我市聚焦农业技术创新、先进典型示范、成果转化应用,推进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向纵深发展,打通“农技”入村到田“最后一米”,确保农户能及时知晓最新的农业政策,农田应用到最新最实用的农业技术。“今年以来,我市大力推广花鳜育苗、食用菌培育、九华黄精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实施土壤改良与安全利用示范基地项目,发布60余项主推技术,优选32个主导品种,推动全市粮油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 ,实现‘稳粮、增绿、提质’多重目标。”何显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