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30日
高山小村何以旧貌换新颜

图为太胜村俯瞰。 通讯员 李玉 摄
□ 记者 韩磊
太胜村位于石台县矶滩乡大山深处,是石台县与贵池区交界的一个边界村。去村里的那天,天热得像火炉,景美得像幅画。
从贵池梅村下高速,沿着秋浦河,一路向南,不到20分钟便到了村口。但要真正进入村庄,还得行驶一段山路。
沿途山明水秀,棉花般的白云下面,一栋栋民房错落有致。“师傅,开慢一点,我要拍张照片。”同行同事忍不住拿出手机,将眼前的美景收入“框”中。
到达村部时,村党支部书记曹四友笑着跟记者打招呼。“曹书记,我们刚才一路走来,见到的景象非常漂亮,村里道路、路灯、沟渠这些基础设施都很齐全。来这之前,我们了解到太胜曾是一个贫困村,短短几年,何以变化这么大?”记者开门见山地问。
“我们村有两个方面比较‘出名’,一是人口,二是环境。”曹四友介绍说。太胜村是石台县人口最少的行政村之一,仅有4个村民组,人口不到500人,另外村子地处深山,虽然生态本底优越,但以前交通条件非常落后。
太胜村与贵池霄坑村仅一山之隔,和霄坑一样,种茶制茶是村民重要生计来源。过去,受交通不便、技术落后等因素制约,茶产业难以做大,村集体经济难以壮大,村庄建设也停滞不前。“2014年以前,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几乎为零,全村400多人口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达到100多人。”曹四友说。
随着脱贫攻坚号角吹响,驻村工作队来到太胜村,村子迎来“蜕变”契机。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是脱贫致富的重要基础。太胜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一番考察后,决定从村民世代经营的“茶”破题。而破题的第一步,便是修路。
前些年,在脱贫攻坚政策支持下,太胜村将横山、赤水等高山村民组的道路进行硬化升级。如今,进山收茶的车辆畅行无阻,山里的鲜叶也能更加方便地运出。
“路通了是重要一步,但还远远不够。”曹四友告诉记者,要想把茶产业做大做强,提升产品附加值,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那些年,村里常邀请县里农技专家来指导,建立了标准化、特色化、科技化的高效茶园示范基地,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双向奔富”。“2018年,我们达到贫困村出列标准,顺利出列。”曹四友说。
村民吴明达是太胜村依托产业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的一个典型。记者见到吴明达时,他刚从仓库出来,将今年家里剩余的春茶打包好,准备送给客户。
吴明达告诉记者,他家以前住在横山组,主要经济来源依赖种茶卖茶。“过去交通不便,加上缺乏技术,茶叶品质提不上去,销售也难。”吴明达说,在脱贫攻坚政策扶持下,他的“难题”早就全部得到解决。现在,他创办的茶厂效益可观,还带动了10多户农户增收,成为一名致富带头人。
目前,太胜村的茶园面积有2000余亩,茶产业已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也是太胜村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撑。
如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太胜村还玩起了“花活”。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去年村里开始推出“上春山认领一亩茶园”农旅融合项目,游客可沉浸式体验采茶和制茶,颇受人们欢迎。
“这个项目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30多万元,也进一步打开了茶农茶叶销售渠道,有效激活了乡村经济。”太胜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袁东说。现在一些村民也开始返乡,吃上“茶叶饭”。
产业发展让太胜村有了底子,扮靓“面子”,给村民营造一个美丽的“家”成为村里的另一桩大事。近年来,乘着和美乡村建设的东风,村里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对村庄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提升,还建设了村民休闲广场、田间步道,村民们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村民杨改瑛每天晚饭后,喜欢和左邻右舍在休闲广场聊聊天,或者在田间步道上散散步。她说,跟过去相比,现在村里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常看到很多外地人前来观光,还有人拿着手机直播,挺有意思的。
矶滩乡党委书记彭超表示,现在的矶滩不只有洪墩、沟汀美,太胜也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未来乡里也将进一步支持太胜村建设,依托茶产业、发展农文旅,真正把这个高山小村建设成为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