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01日
陈文娟:把碎瓷重新拼回时光里
一把精细的镊子,几碟被反复调色的漆料……在池州秀山门博物馆的修复室里,1999年出生的陈文娟正小心翼翼地将调好的颜料填抹在一件宋辽时期绿釉瓷枕的缺口处。
阳光透过窗户落在瓷枕上,那处曾大面积破损的地方,如今只剩一道极淡的色痕——这是她耗时一个半月的成果,还需再花半个月,才能让这件文物彻底完成修复。
从广州到池州:一场慢下来的选择
2023年夏,陈文娟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专业毕业。偶然在网上刷到池州秀山门博物馆招聘文物瓷器修复师的信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买了来池州的车票。
彼时,陈文娟给了池州三天的“考察期”。她沿着平天湖吹一吹风,在清溪映月公园看荷花摇摆,去杏花村寻一缕文化脉络。“傍晚我坐在平天湖吹风,那一刻突然觉得,这才是能让心沉下来的地方。”三天后,她走进秀山门博物馆,递上了简历。
如今两年过去,陈文娟已修复200余件瓷器。她说池州的清晨和傍晚总让她想起刚来时的悸动:“平天湖的水,杏花村的雨,都像在慢慢告诉我们,有些事急不得。”
修复台上的“修行”:与碎片对话的日夜
“很多人以为修瓷器就是把碎片粘起来,但其实光是‘粘’,就藏着大学问。”陈文娟仔细向记者讲解,目前对于瓷器文物的修复主要有金缮修复和无痕修复两种,两者前面的基本步骤几乎一致,但在最后,金缮修复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修复处做新的创作,而无痕修复则是让修复痕迹“消失”,还原出瓷器最原本的样子。
面对一件已经破损的瓷器,最费工夫的就是将缺口补齐,步骤繁琐且耗费时间很长——分解粘连、天然大漆拼接、荫干两周、填补缺块、再荫干一周、反复精细打磨等多重步骤。“因为需要反复荫干和打磨,所以修一件瓷器耗时很久。有时,单是一件小茶盏,打磨就要耗上一整天。”陈文娟笑着说,一开始磨得手发抖,后来练出了手感,指尖能精准感知漆面的平整度。“磨到出神时,反而成了解压的方式,世界里好像只剩下手和瓷片在对话。”
更考验耐心的是无痕修复。陈文娟记得第一次尝试无痕修复时,为了调出与清代粉彩杯完全一致的颜色,用红、黄、绿、蓝四种工业漆和黑白两色,反复调出了十几种颜色,“眼睛盯着瓷片看久了,闭上眼都是瓷器上的纹路”。
“现在,我每月能完成20多件金缮修复的瓷器,却只能修好3—4件无痕修复的文物。”她说,修复那件宋辽绿釉瓷枕时,光是调配釉色就重复了好多次。“每天对着阳光看色阶变化,直到某一刻,颜料和瓷面仿佛‘认亲’了,那种欣喜,比完成一件创作还激动。”
与时光同行:内向者的热爱与坚守
“我性子慢,也内向,可能天生就适
合做这件事。”陈文娟坦言,当初选择这份工作,恰是因为它的“枯燥”。别人眼里反复打磨的单调,在她看来是与历史对话的契机。“看到瓷器在我的手里再次焕发新生,我很满足。”
在修复过程中,陈文娟也有过崩溃的时候。今年6月,她修复的一件元代龙泉大盘,得一层一层叠加单色釉,只要其中一层出了错,就全得重来。“当时已经完成70%了,我想做得再完美些,却一不小心上错了颜色,之后怎么也调不出之前的色调,一周的时间全白费了。”陈文娟说,当时她盯着调不出的颜色,难过地掉了眼泪。但第二天,她还是重新坐回工作台,一点点调试、上色。“文物不会说话,可你能感觉到它在等你把它修好。”
如今,陈文娟不仅埋头修复,还会参与博物馆的策展,用直播向网友展示修复过程。“有人问我,年轻女孩怎么能耐住性子做这个?”陈文娟指着窗外,“ 你看池州的山和水,不都是慢慢长成现在的样子吗?修复文物也是这样,急不得,也快不得。”
傍晚下班,陈文娟常去秀山门附近的西街逛逛、去平天湖莲花台走走。“在池州,我既能做喜欢的事,又能守着一份安宁。”她说,未来想在池州一直待下去,“毕竟,还有那么多碎瓷片等着我,把它们重新拼回时光里。”
阳光透过窗户落在瓷枕上,那处曾大面积破损的地方,如今只剩一道极淡的色痕——这是她耗时一个半月的成果,还需再花半个月,才能让这件文物彻底完成修复。
从广州到池州:一场慢下来的选择
2023年夏,陈文娟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专业毕业。偶然在网上刷到池州秀山门博物馆招聘文物瓷器修复师的信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买了来池州的车票。
彼时,陈文娟给了池州三天的“考察期”。她沿着平天湖吹一吹风,在清溪映月公园看荷花摇摆,去杏花村寻一缕文化脉络。“傍晚我坐在平天湖吹风,那一刻突然觉得,这才是能让心沉下来的地方。”三天后,她走进秀山门博物馆,递上了简历。
如今两年过去,陈文娟已修复200余件瓷器。她说池州的清晨和傍晚总让她想起刚来时的悸动:“平天湖的水,杏花村的雨,都像在慢慢告诉我们,有些事急不得。”
修复台上的“修行”:与碎片对话的日夜
“很多人以为修瓷器就是把碎片粘起来,但其实光是‘粘’,就藏着大学问。”陈文娟仔细向记者讲解,目前对于瓷器文物的修复主要有金缮修复和无痕修复两种,两者前面的基本步骤几乎一致,但在最后,金缮修复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修复处做新的创作,而无痕修复则是让修复痕迹“消失”,还原出瓷器最原本的样子。
面对一件已经破损的瓷器,最费工夫的就是将缺口补齐,步骤繁琐且耗费时间很长——分解粘连、天然大漆拼接、荫干两周、填补缺块、再荫干一周、反复精细打磨等多重步骤。“因为需要反复荫干和打磨,所以修一件瓷器耗时很久。有时,单是一件小茶盏,打磨就要耗上一整天。”陈文娟笑着说,一开始磨得手发抖,后来练出了手感,指尖能精准感知漆面的平整度。“磨到出神时,反而成了解压的方式,世界里好像只剩下手和瓷片在对话。”
更考验耐心的是无痕修复。陈文娟记得第一次尝试无痕修复时,为了调出与清代粉彩杯完全一致的颜色,用红、黄、绿、蓝四种工业漆和黑白两色,反复调出了十几种颜色,“眼睛盯着瓷片看久了,闭上眼都是瓷器上的纹路”。
“现在,我每月能完成20多件金缮修复的瓷器,却只能修好3—4件无痕修复的文物。”她说,修复那件宋辽绿釉瓷枕时,光是调配釉色就重复了好多次。“每天对着阳光看色阶变化,直到某一刻,颜料和瓷面仿佛‘认亲’了,那种欣喜,比完成一件创作还激动。”
与时光同行:内向者的热爱与坚守
“我性子慢,也内向,可能天生就适
合做这件事。”陈文娟坦言,当初选择这份工作,恰是因为它的“枯燥”。别人眼里反复打磨的单调,在她看来是与历史对话的契机。“看到瓷器在我的手里再次焕发新生,我很满足。”
在修复过程中,陈文娟也有过崩溃的时候。今年6月,她修复的一件元代龙泉大盘,得一层一层叠加单色釉,只要其中一层出了错,就全得重来。“当时已经完成70%了,我想做得再完美些,却一不小心上错了颜色,之后怎么也调不出之前的色调,一周的时间全白费了。”陈文娟说,当时她盯着调不出的颜色,难过地掉了眼泪。但第二天,她还是重新坐回工作台,一点点调试、上色。“文物不会说话,可你能感觉到它在等你把它修好。”
如今,陈文娟不仅埋头修复,还会参与博物馆的策展,用直播向网友展示修复过程。“有人问我,年轻女孩怎么能耐住性子做这个?”陈文娟指着窗外,“ 你看池州的山和水,不都是慢慢长成现在的样子吗?修复文物也是这样,急不得,也快不得。”
傍晚下班,陈文娟常去秀山门附近的西街逛逛、去平天湖莲花台走走。“在池州,我既能做喜欢的事,又能守着一份安宁。”她说,未来想在池州一直待下去,“毕竟,还有那么多碎瓷片等着我,把它们重新拼回时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