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01日
“荷”美乡村 牛头山镇“莲”通致富路
□ 通讯员 牛睿哲 方涛
夏日炎炎,正是采莲蓬的好时节。近日,笔者走进牛头山镇万子村,只见荷田如一幅铺展的绿色画卷,村民们穿梭在荷叶间,熟练地采摘着饱满的莲蓬。这片生机勃勃的荷田,已成为村民眼中的“钱袋子”。
“7月初就开始摘了,能陆续采到10月底。”望着田边堆成小山的莲蓬,种莲大户汪新宝打开了话匣子,“我一共种了160多亩莲子,眼下田里一天最多有6个人帮忙,每天产量900斤左右,采下来的莲子不愁销路,村里按市场价统一收购。”
万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纪良松告诉笔者,该村有多年种植莲藕历史,目前全村有6个种植大户,再加上20多户零散种植,种植总面积达700多亩。依托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当地产出的莲子颗粒饱满、口感清甜,在市场上逐渐打响了“名号”。
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2022年,一座莲子加工厂落户该村,实现了莲子就地加工。进入位于村头的莲子加工厂,可以看到一筐筐带着露水的新鲜莲蓬整齐码放,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淡淡莲香。剥壳、分拣、去皮、烘干……工人们分工协作,每道工序都干得一丝不苟。“我专做莲子剥壳的活儿,一天能挣170元,赚钱的同时还能照顾家庭,两全其美。”村民吴小兰说,现在厂里像她这样在家门口务工的村民有10余人,每人每年能增收1万多元。
“新鲜莲子每斤约6元,经过加工的莲子保质期更长,附加值也大幅提升,按照当前市场价格每斤能卖到27元。”该厂负责人纪太平向笔者介绍,厂里还把加工剩下的莲子壳、莲蓬壳“变废为宝”——莲子壳制成食用菌菌包出售,莲蓬壳则粉碎成有机肥,免费供村民带回家施肥,实现了绿色有机循环。从种植到加工,从主产品到废弃物利用,万子村的莲子产业已形成一条产业链。
下午5时,来自浙江的收购商会准时来到厂里,等当天烘干的1000多斤莲子封装完毕,便将其装上运输车,飞驰向订单目的地。纪太平告诉笔者,目前该厂的莲子主要销往江苏、浙江、广西、福建等地,今年预计能够烘干出8万斤莲子,可收益约30万元。
在牛头山镇,靠小小莲子致富的不只万子村。近年来,该镇万生村、观山村也陆续建起莲子加工厂,通过“村集体+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带动村集体经济增长,实现村民增收。从田间地头的翠绿荷田,到工厂里的忙碌身影,再到订单上的红火数字,小小的莲子正串起一条富民兴村的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夏日炎炎,正是采莲蓬的好时节。近日,笔者走进牛头山镇万子村,只见荷田如一幅铺展的绿色画卷,村民们穿梭在荷叶间,熟练地采摘着饱满的莲蓬。这片生机勃勃的荷田,已成为村民眼中的“钱袋子”。
“7月初就开始摘了,能陆续采到10月底。”望着田边堆成小山的莲蓬,种莲大户汪新宝打开了话匣子,“我一共种了160多亩莲子,眼下田里一天最多有6个人帮忙,每天产量900斤左右,采下来的莲子不愁销路,村里按市场价统一收购。”
万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纪良松告诉笔者,该村有多年种植莲藕历史,目前全村有6个种植大户,再加上20多户零散种植,种植总面积达700多亩。依托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当地产出的莲子颗粒饱满、口感清甜,在市场上逐渐打响了“名号”。
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2022年,一座莲子加工厂落户该村,实现了莲子就地加工。进入位于村头的莲子加工厂,可以看到一筐筐带着露水的新鲜莲蓬整齐码放,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淡淡莲香。剥壳、分拣、去皮、烘干……工人们分工协作,每道工序都干得一丝不苟。“我专做莲子剥壳的活儿,一天能挣170元,赚钱的同时还能照顾家庭,两全其美。”村民吴小兰说,现在厂里像她这样在家门口务工的村民有10余人,每人每年能增收1万多元。
“新鲜莲子每斤约6元,经过加工的莲子保质期更长,附加值也大幅提升,按照当前市场价格每斤能卖到27元。”该厂负责人纪太平向笔者介绍,厂里还把加工剩下的莲子壳、莲蓬壳“变废为宝”——莲子壳制成食用菌菌包出售,莲蓬壳则粉碎成有机肥,免费供村民带回家施肥,实现了绿色有机循环。从种植到加工,从主产品到废弃物利用,万子村的莲子产业已形成一条产业链。
下午5时,来自浙江的收购商会准时来到厂里,等当天烘干的1000多斤莲子封装完毕,便将其装上运输车,飞驰向订单目的地。纪太平告诉笔者,目前该厂的莲子主要销往江苏、浙江、广西、福建等地,今年预计能够烘干出8万斤莲子,可收益约30万元。
在牛头山镇,靠小小莲子致富的不只万子村。近年来,该镇万生村、观山村也陆续建起莲子加工厂,通过“村集体+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带动村集体经济增长,实现村民增收。从田间地头的翠绿荷田,到工厂里的忙碌身影,再到订单上的红火数字,小小的莲子正串起一条富民兴村的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