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05日
汪秀璋:暗夜下的追光者
  □ 记者 徐婷
  在贵池区秋江街道阮桥社区的中共沿江中心县委纪念馆里,一张泛黄的革命烈士证明静静陈列。纸张虽已褪去鲜亮色泽,“汪秀璋”这三个字却仍能辨认。一纸证明的背后,是汪秀璋烈士从乡野“啄木鸟”到伪职暗战、与新四军并肩抗日,最终血洒雨花台的34载壮烈人生。
  寒门砺志:
  乡野“啄木鸟”的护民初心
  1911年,汪秀璋出生于贵池晏塘乡(今乌沙镇晏塘社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8岁时,入本村私塾启蒙,后考入乌沙高小。当时五四运动影响日益扩大,汪秀璋受到进步思想熏陶,革命的种子渐渐萌芽。
  因家庭经济困难,汪秀璋失学回家,一边复习功课,一边参加劳动生产。“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的汪秀璋,对地主豪绅的剥削、压迫心怀不满,经常为劳苦群众打抱不平。地主豪绅对他既恨又怕,因此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啄木鸟’。”中共沿江中心县委纪念馆讲解员刘影说,在地主豪绅眼中,这只“啄木鸟”很厉害,不好惹。
  1938年10月,贵池乌沙和晏塘地区被日军占领。1943年,汪秀璋出任日伪乌沙地区晏塘乡横塘保保长。1944年,汪秀璋又升任日伪晏塘乡乡长。虽然担任敌伪职务,汪秀璋却不贪图富贵,而是暗中保护百姓、支持抗日。
  自他担任保长、乡长以来,老百姓的负担减轻了。他背地里对可靠的亲友说:“我当保长、乡长,不是为别的,而是为乡亲们减少苛捐杂税和日伪残害的疾苦。我对‘他们’则以‘糊’‘拖’‘抵塞’应付之。”一次,日军抓了11个江北生意人,准备在高塘埂枪杀,汪秀璋闻讯赶去保释,使他们幸免于难。
  暗夜追光:
  伪职掩护下的革命行动
  1944年,新四军皖江沿江行政办事处在贵池晏塘乡凤口陈村成立,主任张格、副主任马数鸣带着队伍进驻丁家庄。汪秀璋对新四军极为热情,竭力支持和掩护工作。经过长时间的考验,新四军也很信任他,并帮助他认清形势、提高觉悟。一次深夜长谈后,汪秀璋攥着张格的手说:“以往我只是从感情上同情农民疾苦,凭个人良心和能力设法减轻他们的苦难,但找不到方向,不知根本,见到了你们,我从黑暗中见到了光明,我决心跟你们走!”从此,汪秀璋利用日伪乡长的身份作掩护,搜集情报,传递信息。只要敌人有行动,他不惜冒生命危险及时向新四军报告;他走村串户,用乡音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动员堂弟汪龙潜等有志青年参加了新四军。
  “当时,乌沙地区有一家三万圩公司,其财经大权掌握在大地主手里。索取租利既重且急,农民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刘影介绍,为了控制这个公司,汪秀璋以日伪乡长的公开身份进驻三万圩公司,改组董事会,自己兼任经理,从而排除了大地主的控制,切断日伪和国民党伸进三万圩公司的魔爪,不仅为新四军提供了部分给养,也为实行减租减息创造了有利条件。
  铁骨铮铮:
  雨花台前忠魂永驻
  1945年6月,日寇突然在乌沙夹据点增加兵力,加强警戒。新四军预判敌人可能会开展扫荡,并做好了应变准备。但没料到日军此次行动诡异,突然于6月18日下午化装出动,直奔丁家庄,袭击岗哨,包围沿江行政办事处。汪秀璋身份暴露被捕,解送乌沙夹关押。
  在牢房里,翻译官徐某摆上酒席,向汪秀璋赔礼,劝他恪守乡长职责,助剿新四军。汪秀璋冷笑一声:“要杀要剐,悉听尊便!”日寇见软的不行,就来硬的,鞭子抽、烙铁烫,汪秀璋被打得皮开肉绽,却始终咬紧牙关,一声不吭。敌人黔驴技穷,用汽艇连夜把他送到安庆杨家祠堂关押,继续严刑逼供。汪秀璋视死如归,坚贞不屈。不久,被押送到南京,在雨花台慷慨就义,年仅34岁。
  “父亲被捕时我才8岁,那天我正跟着他出门办事。”汪秀璋的女儿汪纯花回忆说,当时那些人举着枪冲了过来,村里人赶紧把她拉走藏了起来。“母亲始终不肯相信父亲已经不在了,天天跑到家旁边的池塘边,念叨着他说不定就藏在水草底下,一趟趟喊着父亲的名字,又一次次失望地回来。没过几年,母亲便因思念成疾,郁郁而终了。”
  如今,无论是在池州烈士陵园,还是中共沿江中心县委纪念馆,汪秀璋的事迹都被郑重陈列。泛黄的烈士证明书、记载其革命历程的文字资料,静静诉说着他于黑暗中坚守信仰、在险境里舍生取义的壮举。“烈士们永远定格在最美好的年华,却把光明和未来留给了我们。我们必须铭记历史,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安徽大学学生倪宽凝视着展柜中的史料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