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05日
豆丹成熟采收忙 特色产业促增收
□记者王晶晶
  夏日的阳光洒满石台县横渡镇琏溪村的豆丹养殖基地,60亩大豆田在风中泛起翠绿的涟漪。“这‘肉虫子’刚上市时有的地方最高能卖200多元一斤!”近日,在基地采收豆丹的村民李雪风提着红色塑料桶说道。
  豆丹俗称豆青虫,是豆天蛾幼虫,以新鲜豆叶为食,蛋白质含量丰富、脂肪热量低,可油炸、煲汤、红烧,口感嫩滑鲜美。豆丹对农药极为敏感,养殖全程不能使用化学添加剂,因此成了食客追捧的“生态野味”。
  40多位村民穿梭在基地里,指尖轻巧一捏,一条条肥硕饱满、晶莹翠绿的豆丹就落进桶里。豆叶沙沙作响,桶里的豆丹渐渐堆成了小山。基地负责人汪联结站在田埂上,看着忙碌的景象,满心喜悦:“看这长势,这段时间没白忙活。”
  “养殖豆丹比种小麦、玉米省事儿!”汪联结扒开豆叶说,“毛豆长到六七片叶时,撒上卵,拉张网防鸟和虫,个把月就能收获。”技术门槛低、前期投入小,普通农户看一遍就能上手,是真正的“懒人友好型”产业。
  谈到今夏的收成与收益,汪联结说:“ 我们养殖了60亩豆丹,亩产150斤左右,目前是28元一斤,四五月份将近80元一斤。”
  琏溪村豆丹养殖,始于今年3月的一次跨县考察。村干部看到青阳县庙前镇庙前村豆丹养殖效益良好,发现本地气候同样适宜豆丹生长,露天养殖既能节省成本,又能赶在旺季前上市。回来后,大家一拍即合:养豆丹!于是他们便前往庙前村“取经”,围绕豆丹养殖技术、产业运营等开展深度考察学习。
  今年5月,琏溪村豆丹养殖基地与江苏连云港客户建立了稳定的供销关系。看着货车拉走一筐筐豆丹,汪联结又算了一笔账:“收获后大豆秸秆还能为周边农户提供免费饲料。40多位村民在这务工,仅工钱每月就要发出去十几万元。”
  丰收的喜悦里,藏着更远的盘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任福贵寻思着:“夏天养殖豆丹,那冬天呢?打算搞大棚轮养,11月到次年3月种羊肚菌。这样土地不闲置,大家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有钱赚。”
  从啃食豆叶的“害虫”,到鼓起钱袋的“金疙瘩”,小小的豆丹不仅藏着乡村振兴的巧思,而且透着乡村找准特色、激活资源的底气。现在琏溪村的田埂上,总能听见村民们念叨:“这虫子养得值,不光省心,还能把日子‘养’得越来越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