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3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06日
千亩大畈上的“田埂书记”
— —记小河镇东庄村党支部原书记陈尚友
  □ 通讯员 王慧 江雪飞
  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石台县,小河镇东庄村拥有全县少有的千亩大畈。仲夏时节,鬓角微白的陈尚友走在田埂上,弯腰查看秧苗的长势——这片他用20载光阴深耕的土地,如今已成为皖南山乡振兴的鲜活注脚。
  一位教师的土地情结
  2004年夏,而立之年的陈尚友站在田埂上,看到村里的年轻人陆续外出打工,田地因无人打理而荒废,心里不是滋味。彼时的他辞去村里民办教师职务,被党组织和村民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暗自下定决心,要让这片被誉为“石台粮仓”的稻田,不能因种田成本高、收入低而撂荒。
  “三尺讲台能育人,千亩良田能致富!”这位曾在乡村课堂上点燃知识火种的民办教师踌躇满志。上任伊始,他带着村两委工作人员入户走访,用最朴实的方式算账:“种传统水稻每亩净赚200元,改种荷兰豆每亩能增收2000元!”面对村民的疑虑,他率先带领党员骨干试种。第一季荷兰豆收获可观收益时,参与试种的农户从5户激增至30户。
  2006年,中央“工业反哺农业”政策与中国烟草“北烟南移”项目刚发布,陈尚友就召开村两委会议,商讨调整种植结构问题。他说:“以前种田,是为了填饱肚子,现在种烟叶不仅能增收,还能争取项目修水渠、建机耕路!”他再次带领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当年,东庄村烟叶亩产值达3500元,更重要的是,4000米灌溉沟渠和3200米机耕路如生命脉络般延伸至田间,彻底改写了该村“靠天吃饭”的历史。
  一片土地的化零为整
  2013年,土地流转政策的春风吹遍全国,陈尚友再次走上了改革之路。王龙组的汪大爷红着眼眶阻拦:“土地流转了,我拿什么养老?”红星组的农资经营户堵在村口,情绪激动:“土地集中种,我的生意不就黄了?”
  面对质疑,陈尚友带领村两委干部成立党员先锋队,挨家挨户宣讲政策。他蹲在村民家的门槛上,掰着指头算账:“土地租金、合作社务工、技术顾问补贴,加起来比自己种地多赚一倍!”为打消农资经营户的顾虑,他带着村干部连夜制定转型方案:“土地流转后,统一采购需求量更大,我们优先和你合作!”在村两委的动员下,该村当年就流转了550亩土地。
  当时,陈尚友想采用“村委会统一流转+第三方经营+村集体配套”模式来盘活这块土地。可是这么多土地,要找第三方经营不是一时半会的事,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经过再三对比,该村最终与安徽过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引进中硒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实现了“三方共赢”。第一年首笔22万元土地租金和10万元务工收入如约发到村民手中,大大激发了村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2014年,该村流转的土地面积增加到1100亩,东庄大畈的土地几乎都流转给了村集体。
  一条产业链的崛起之路
  2016年夏,因长时间阴雨天气和稻种原因,东庄村的水稻大面积倒伏,在田间发芽、发霉。陈尚友蹲在稻田里,内心坚定了一个想法:“光流转土地不够,必须建全产业链!有自己的烘干设备和加工厂。”
  说干就干,陈尚友带头垫资2万元,发动村两委成员凑钱创办水稻烘干厂。没有技术,他就抱着说明书仔细钻研;机器故障,他冒着高温拆装维修。有次烘干设备在凌晨突发故障,为确保农户稻谷及时烘干,他带着党员骨干通宵抢修,双手被零件划伤也浑然不觉。正是这份执着,让陈尚友从“门外汉”成长为能处理常见机械故障的“土专家”。当年烘干厂投产就达效,为村集体经济创收近8万元。
  2018年,为进一步壮大村级产业,陈尚友四处筹集资金,以个人名义担保贷款30万元,最终建成集粮食烘干、仓储、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化大米生产加工体系。紧接着,他又筹谋建起有14个大棚的育秧工厂,让村集体经济达成在2019年创收超40万元、2020年创收超50万元的好成绩。
  “以前,稻谷收割后要送到附近村的大米加工厂加工,费时费力费工。现在,村民都把稻谷送过来加工。”陈尚友拿着印有“东庄大畈”的大米包装袋介绍道,现在村里统一种子、技术和包装设计,注册了“畈乡缘”“东庄大畈”等品牌,商品已经走进合肥和南京的商超。
  在陈尚友带领下,东庄村曾连续4年荣获全省、全市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等荣誉称号;他个人也荣获两届石台县“十佳村干部”“年度农民创业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一份事业的终身坚守
  2021年,陈尚友卸下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但脚步从未停歇。作为东庄村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他又瞄准了育秧大棚的“二次利用”。“插秧结束后大棚闲置太可惜,种哈密瓜试试!”今年春天,他亲自育苗、搭架,在大棚里忙活数月。看着绿油油的瓜苗爬上支架,他笑得像个孩子:“这叫‘一棚双收’,政策里的‘高效农业’就是这个理儿!”
  如今的东庄村,育秧工厂、烘干中心、加工车间错落有致,土地流转率达95% ,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2.8万元。陈尚友说:“我将配合东庄村两委,做好农旅融合文章,让城里人来体验富硒农耕。乡村振兴是‘一辈子的事业’,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就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