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07日
茗山革命根据地:从烽火战场到精神家园
  □ 记者 汪玉
  盛夏,阳光正烈。青阳县丁桥镇茗山革命根据地旧址,清风拂过纪念广场东侧两棵百年檀树,叶片沙沙作响,仿佛在向来访的人们诉说着80多年前的烽火往事。一群来自深圳的游客神情庄重,跟随讲解员秦超拾级而上,回顾这片土地滚烫的记忆。
  “纪念广场占地200平方米,这面浮雕墙再现的是1938年至1949年间茗山军民浴血奋战的场景。”秦超娓娓道来:“这里详细记录了决定茗山命运的三场关键战斗,分别是茗山游击战、柯冲伏击战和牛山袭击战。”
  一行人移步浮雕墙背面,在一张红色地图前驻足:这里浮现的是中共青北工委等五机关的活动旧址。茗山村三面环山的地形,曾是革命的天然屏障。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青北工委、童埠区委、铜青南工委、泾青太工委、青阳县委相继在此办公。在广场角落有一口青砖老井,这口井在当年不仅解决了军民的饮水问题,有时候还是药品的“庇护所”。1943年日军搜查时,联络站的同志把急救包、纱布藏在井底,让药品一次次躲过搜捕。
  穿过一片竹林,步入“红色茗山村史馆”。“这里是孙志兴的祖宅,也是游击队的秘密后勤联络站。大家眼前的这位大伯就是孙志兴。”秦超向众人介绍迎上来的孙志兴。
  “红色茗山村史馆”于2023年7月1日正式揭牌。它以中共青北工委旧址为依托,集党史教育、家风传承、民俗展示于一体,不仅是红色记忆的载体,更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活课堂”。
  走进村史馆东侧的展示室,这里详细展陈了丁桥革命时期的重要事件,并系统介绍茗山根据地党组织演变发展历程。杨明、朱农、尹彬等革命者的照片墙前,游客纷纷注目,史册中的名字,在这里变得鲜活可感。
  “1942年,杨明带着战士们在我家后山隐蔽。国民党闯进来时,我爷爷被打得浑身是血,却故意扯着嗓子喊‘我不知道杨明在哪’,他是想让后山的人听见,赶紧转移。”孙志兴说,自己打小听着母亲讲述当年的革命故事,如今,终于能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保护得真好,仿佛能听见当年的号角声。”深圳游客欧少华说:“很少能看到这样完整的革命旧址,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带着故事。”这样的感慨,茗山村党支部书记施小英常能听到。“我们花了三年时间修缮旧址,建纪念广场、浮雕墙,就是想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她指着村史馆说,“孙老一家不仅让出自家的老房子,还来当起义务讲解员。”
  在村史馆,穿红马甲的年轻人正为游客指引路线。这支65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队,是茗山最鲜亮的色彩。“清明扫墓时,他们给烈士墓描红;环境整治时,他们帮助乡亲们清沟渠。”施小英说,今年以来,志愿者们已服务近2000小时。
  接棒的还有当天的讲解员“95后”秦超。5年前,他辞掉导游工作回乡,成了茗山的专职讲解员。“第一次讲杨明脱险的故事时,我爸指着孙大伯家的方向说‘这都是真的’,那一刻我就想,得让更多人知道这些热血往事。”如今,他已为近万人讲解,还在丁桥小学培养了20多名“小小讲解员”。
  10岁的苏飞燕戴着红领巾,稚嫩的嗓音掷地有声:“茗山的革命故事告诉我,英雄就在身边,我们要好好珍惜他们用生命换来的美好生活。”
  太阳西斜,檀树的影子拉得很长。深圳游客们在纪念广场合影。80多年前,革命者在这里用信念点燃星火;如今,红色基因已融入茗山的青山草木间。
  “茗山的革命精神,是坚定信仰、不畏牺牲的担当,是军民一心、同仇敌忾的力量。这种精神,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之中,成为我们今天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红色文旅、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支撑。”青阳县县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鲍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