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12日
十一封川军士兵家书:烽火岁月里的家国情怀
□ 记者 杜龙菲
7月29日,青阳县档案馆库房。管理员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蓝色布面文件夹,11张暗黄信纸被一一展开。在80多年前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11位川军士兵的战地家书未能送抵故乡。
“母亲大人膝下万福金安……”最上面一封信的写信人是国民革命军第145师士兵周廷喜。他在信里说,自从穿上军装,每天都在前线与日寇搏斗,如今难得在后方训练,才有机会提笔问候。信纸右侧,“安徽省贵池县一四五师四三三团二营四连”的字样工工整整,末尾那句“身体强壮,请勿挂念”,字迹却略显颤抖。
“目前前方米粮一元只买食米二斤半,盐可买十二两,每月薪饷只能够伙食,因此并无余钱,日后如有余钱,一并寄出。”士兵杨根有写给父亲的信中,介绍了自己在部队的生活情况。青阳县档案馆副馆长张飞飞感叹:“1941年前后正是抗战最艰苦的时期,物价飞涨,前线将士连寄点余钱回家都成了奢望。”
…… ……
这些家书写在军队专用的信笺上,没有信封,抬头多是“父亲大人”“母亲大人”,结尾都是“男某某某禀”。11封信里句式相似,那个年代普通士兵大多是目不识丁的庄稼汉,应该是托文书代写,字里行间寄托了他们对家人无尽的思念。
“这些士兵来自川军145师,是出川抗日的队伍。”张飞飞介绍,1937年冬,这支穿着夏衣、扛着老旧步枪的部队,在安徽广德打响了著名的广德保卫战。他们与强敌鏖战近一周,迟滞了日军对南京的进攻。
广德战役后,第145师撤往皖南,随后长期驻守长江南岸。1941年前后,部队驻扎在皖南沿江地区,一边担负阻击日军长江运输线的重任,一边协防从宁国至鄱阳湖的皖南赣东防线,与日军沿江防线对峙。白天,他们隐蔽观察江面敌情,伺机出击;夜晚,战斗稍息时,写封家书便成了这群川娃子们的寄托。
可这些能“抵万金”的家书,终究没能寄出。张飞飞解释道,当时军队有严格的书信检查制度,士兵们在信里将部队番号、驻扎等情况写得太详细,一旦被日军间谍截获,整个部队都会暴露。最终,这些家书被拦下,锁进了部队的文件柜。
抗战胜利后,这些信件被遗留在当地仓库里。它们躲过了战争炮火,直到上世纪末被捐赠给青阳县档案馆,这些跨越世纪的牵挂才终于得见天日。
如今,在青阳县档案馆的库房内,11封家书仍在诉说着烽火中的思念。周廷喜的母亲是否知晓儿子平安?杨根有有没有攒够寄回家的钱?没人能给出答案。信纸虽已泛黄,字迹依然清晰,真实记录了80多年前一群普通中国士兵的战地生活与内心牵挂。它们未能抵达家乡,却让后人看到了那个年代抗战一线军人的家国情怀。
7月29日,青阳县档案馆库房。管理员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蓝色布面文件夹,11张暗黄信纸被一一展开。在80多年前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11位川军士兵的战地家书未能送抵故乡。
“母亲大人膝下万福金安……”最上面一封信的写信人是国民革命军第145师士兵周廷喜。他在信里说,自从穿上军装,每天都在前线与日寇搏斗,如今难得在后方训练,才有机会提笔问候。信纸右侧,“安徽省贵池县一四五师四三三团二营四连”的字样工工整整,末尾那句“身体强壮,请勿挂念”,字迹却略显颤抖。
“目前前方米粮一元只买食米二斤半,盐可买十二两,每月薪饷只能够伙食,因此并无余钱,日后如有余钱,一并寄出。”士兵杨根有写给父亲的信中,介绍了自己在部队的生活情况。青阳县档案馆副馆长张飞飞感叹:“1941年前后正是抗战最艰苦的时期,物价飞涨,前线将士连寄点余钱回家都成了奢望。”
…… ……
这些家书写在军队专用的信笺上,没有信封,抬头多是“父亲大人”“母亲大人”,结尾都是“男某某某禀”。11封信里句式相似,那个年代普通士兵大多是目不识丁的庄稼汉,应该是托文书代写,字里行间寄托了他们对家人无尽的思念。
“这些士兵来自川军145师,是出川抗日的队伍。”张飞飞介绍,1937年冬,这支穿着夏衣、扛着老旧步枪的部队,在安徽广德打响了著名的广德保卫战。他们与强敌鏖战近一周,迟滞了日军对南京的进攻。
广德战役后,第145师撤往皖南,随后长期驻守长江南岸。1941年前后,部队驻扎在皖南沿江地区,一边担负阻击日军长江运输线的重任,一边协防从宁国至鄱阳湖的皖南赣东防线,与日军沿江防线对峙。白天,他们隐蔽观察江面敌情,伺机出击;夜晚,战斗稍息时,写封家书便成了这群川娃子们的寄托。
可这些能“抵万金”的家书,终究没能寄出。张飞飞解释道,当时军队有严格的书信检查制度,士兵们在信里将部队番号、驻扎等情况写得太详细,一旦被日军间谍截获,整个部队都会暴露。最终,这些家书被拦下,锁进了部队的文件柜。
抗战胜利后,这些信件被遗留在当地仓库里。它们躲过了战争炮火,直到上世纪末被捐赠给青阳县档案馆,这些跨越世纪的牵挂才终于得见天日。
如今,在青阳县档案馆的库房内,11封家书仍在诉说着烽火中的思念。周廷喜的母亲是否知晓儿子平安?杨根有有没有攒够寄回家的钱?没人能给出答案。信纸虽已泛黄,字迹依然清晰,真实记录了80多年前一群普通中国士兵的战地生活与内心牵挂。它们未能抵达家乡,却让后人看到了那个年代抗战一线军人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