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12日
“精工服装织补”:一针一线编织美好生活
□ 记者 陈淑芬
8月5日,顺着老居民指引方向,记者来到主城区池阳路一家挂着“精工服装织补”招牌的门面——不足十平方米的空间里,店主胡华英正弓着背,给一件湖蓝色羊绒衫的破洞“做手术”。听见响动,她抬头笑:“来啦?先坐,我这针脚得收收尾。”丈夫江龙信没等她开口,已转身拿过剪子递了过去。20年织补生涯磨出的默契,就藏在这些不必言说的细节里。
“ 我们是铜陵枞阳人,来池州22年咯。”江龙信率先打开了话匣子。30岁那年,因为亲戚朋友都在池州安家,夫妇俩也从老家辗转来此,跟着亲戚学了织补手艺。“那时候觉得这手艺能糊口,又能学门技术,就试试看。一开始在福建宁德谋生,先在干洗店做织补,后来自己开了店。”谁承想,这门手艺一“试”就是20年。
4年前,为了陪孩子上学,胡华英回到池州,在丈夫的支持下盘下了这家小店。“刚开店时没人知道,就挨家挨户送名片,慢慢攒了些口碑。”如今店里固定客户不少,周边服装店、干洗店都信得过她,常把活儿送过来。“送来修补的物件都藏着故事,有人拿来磨破的皮包,有人抱着勾丝的婚纱,还有老太太捧着穿了几十年的毛衣——对他们来说,这些不是物件,是回忆。”胡华英拿起那件刚收工的羊绒衫展示,破洞处的纹路严丝合缝,不凑近看根本发现不了修补痕迹。她忽然想起什么,笑着补充:“有时候也不全是‘无痕’,碰到衣服弄脏了、磨破了,顾客想要修复的,反倒更有意思。前阵子有个姑娘,白裙子染上好几处污渍洗不掉,我就顺着污渍形状绣了些小花瓣,远看像本来就有的装饰,还有个顾客把有破洞的羽绒服拿来,我给补成了一片雪花。”
翻看胡华英的手机相册,里面全是织补前后的衣物对比照,每一张都藏着让旧物焕新的巧思。“织补不是缝补丁,得‘以假乱真’。”她主攻羊绒、羊毛类衣物,最擅长精细活儿;丈夫江龙信则更全能,包包、鞋子的织补都不在话下。
江龙信接过话:“第一步得‘看纹路’,布料是平纹、斜纹还是提花,得摸透;第二步‘配丝线’,尽量就地取材,不破坏原物件,实在需要才去市场找相似的,就为了还原得不着痕迹;最后才是‘织补’,靠着这台灯、绣花针和绣绷,顺着纹路一针一针来,眼神和手劲都得跟上。”说着,他演示起“藏针”技法:明明是双布满薄茧的大手,握住细小的绣花针却稳稳当当,银亮的细针穿进布料,再从纹路间隙穿出,动作十分轻柔。
聊到早年的“大单”,夫妇俩笑起来。曾经有位顾客拎来一件被宠物咬出大洞的高端羊毛衫,“那洞差不多拳头大,还是件没穿过的新衣服,对方特别着急”。胡华英花了三天,每天对着放大镜缝两三个小时,“最后织补完,顾客对着光看了又看,掏出260块钱,直说‘太值了’”。无论是名贵服饰还是家常旧衣,在他们眼里并无差别,“客户给我们拿过来,就是信任我们的手艺,我们有自信补出‘无痕感’”。交谈间,胡华英时不时就会扭动脖子,长年累月低头弓背十分辛苦,夫妻俩还落下颈椎不舒服的毛病,“但看着破洞一点点消失,就忘了累”。
现在,胡华英守着池州的店,偶尔还拍些织补的短视频发到网上,分享藏在针脚里的故事;江龙信多数时候就在福建看店,兼顾两地生意。“每年暑假回来待两个月,陪陪孩子,也帮她分担一点。”江龙信告诉记者,回家的这段时间,他时常接到外地老客户的订单,加上妻子平日发的短视频吸引来的新客户,全国各地的包裹常常寄到店里来。“比打工自由些,收入也稳定些。”江龙信坦言,织补虽忙,却让他们在两座城市都扎下了根。
采访间,不断有老顾客推门进来:有人送来开线的毛衣,有人拿着磨损的皮鞋咨询——每一次寒暄里,都藏着经年累月的信任。正如他们所说,20年针线穿梭,他们缝补的不仅是物件,更是街坊邻里对“旧物有情”的执念,以及在烟火日常里踏实谋生的幸福。
8月5日,顺着老居民指引方向,记者来到主城区池阳路一家挂着“精工服装织补”招牌的门面——不足十平方米的空间里,店主胡华英正弓着背,给一件湖蓝色羊绒衫的破洞“做手术”。听见响动,她抬头笑:“来啦?先坐,我这针脚得收收尾。”丈夫江龙信没等她开口,已转身拿过剪子递了过去。20年织补生涯磨出的默契,就藏在这些不必言说的细节里。
“ 我们是铜陵枞阳人,来池州22年咯。”江龙信率先打开了话匣子。30岁那年,因为亲戚朋友都在池州安家,夫妇俩也从老家辗转来此,跟着亲戚学了织补手艺。“那时候觉得这手艺能糊口,又能学门技术,就试试看。一开始在福建宁德谋生,先在干洗店做织补,后来自己开了店。”谁承想,这门手艺一“试”就是20年。
4年前,为了陪孩子上学,胡华英回到池州,在丈夫的支持下盘下了这家小店。“刚开店时没人知道,就挨家挨户送名片,慢慢攒了些口碑。”如今店里固定客户不少,周边服装店、干洗店都信得过她,常把活儿送过来。“送来修补的物件都藏着故事,有人拿来磨破的皮包,有人抱着勾丝的婚纱,还有老太太捧着穿了几十年的毛衣——对他们来说,这些不是物件,是回忆。”胡华英拿起那件刚收工的羊绒衫展示,破洞处的纹路严丝合缝,不凑近看根本发现不了修补痕迹。她忽然想起什么,笑着补充:“有时候也不全是‘无痕’,碰到衣服弄脏了、磨破了,顾客想要修复的,反倒更有意思。前阵子有个姑娘,白裙子染上好几处污渍洗不掉,我就顺着污渍形状绣了些小花瓣,远看像本来就有的装饰,还有个顾客把有破洞的羽绒服拿来,我给补成了一片雪花。”
翻看胡华英的手机相册,里面全是织补前后的衣物对比照,每一张都藏着让旧物焕新的巧思。“织补不是缝补丁,得‘以假乱真’。”她主攻羊绒、羊毛类衣物,最擅长精细活儿;丈夫江龙信则更全能,包包、鞋子的织补都不在话下。
江龙信接过话:“第一步得‘看纹路’,布料是平纹、斜纹还是提花,得摸透;第二步‘配丝线’,尽量就地取材,不破坏原物件,实在需要才去市场找相似的,就为了还原得不着痕迹;最后才是‘织补’,靠着这台灯、绣花针和绣绷,顺着纹路一针一针来,眼神和手劲都得跟上。”说着,他演示起“藏针”技法:明明是双布满薄茧的大手,握住细小的绣花针却稳稳当当,银亮的细针穿进布料,再从纹路间隙穿出,动作十分轻柔。
聊到早年的“大单”,夫妇俩笑起来。曾经有位顾客拎来一件被宠物咬出大洞的高端羊毛衫,“那洞差不多拳头大,还是件没穿过的新衣服,对方特别着急”。胡华英花了三天,每天对着放大镜缝两三个小时,“最后织补完,顾客对着光看了又看,掏出260块钱,直说‘太值了’”。无论是名贵服饰还是家常旧衣,在他们眼里并无差别,“客户给我们拿过来,就是信任我们的手艺,我们有自信补出‘无痕感’”。交谈间,胡华英时不时就会扭动脖子,长年累月低头弓背十分辛苦,夫妻俩还落下颈椎不舒服的毛病,“但看着破洞一点点消失,就忘了累”。
现在,胡华英守着池州的店,偶尔还拍些织补的短视频发到网上,分享藏在针脚里的故事;江龙信多数时候就在福建看店,兼顾两地生意。“每年暑假回来待两个月,陪陪孩子,也帮她分担一点。”江龙信告诉记者,回家的这段时间,他时常接到外地老客户的订单,加上妻子平日发的短视频吸引来的新客户,全国各地的包裹常常寄到店里来。“比打工自由些,收入也稳定些。”江龙信坦言,织补虽忙,却让他们在两座城市都扎下了根。
采访间,不断有老顾客推门进来:有人送来开线的毛衣,有人拿着磨损的皮鞋咨询——每一次寒暄里,都藏着经年累月的信任。正如他们所说,20年针线穿梭,他们缝补的不仅是物件,更是街坊邻里对“旧物有情”的执念,以及在烟火日常里踏实谋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