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3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15日
红色基因铸魂 双拥沃土生辉
  □ 通讯员 孙梦晨 程凯飞
  回望峥嵘岁月,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贵池军民携手并肩,用赤诚与生命铸就了气贯长虹的红色精神;硝烟散去,再看今朝,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军与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构建起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在贵池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红色文化的土地上,“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已深植于城市肌理,在赓续中砥砺前行。
  点亮“尊崇之光”
  拥军优属暖人心
  如今,走在贵池的大街小巷,一幅幅引人注目的双拥宣传标语,融入了城市的每个角落。在火车站、医院、景点等公共服务窗口,“军人依法优先”的标识清晰醒目,对军人的尊崇与优待变成实实在在的便利,每一份敬意都可感可知。
  近年来,贵池区相继出台拥军优属政策,切实维护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利益,推动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针对军人最为关心关注的“后路、后院、后代”问题,该区聚焦“所想、所需、所盼”,高效落实退役军人安置、随军家属就业、军人子女入学等政策,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军人的后顾之忧。
  “有这张‘卡’,孩子在部队服役安心,我们老两口心里也有了底。”儿子张奇凯参军入伍后,一张具体到人的“结亲卡”送到了“兵妈妈”张彩芳的心坎上,在她家的门楣上,金灿灿的“光荣之家”牌匾闪耀着荣光。今年上半年,该区为77名入伍新兵家庭悬挂了光荣牌,为289名现役军人家庭送去了立功喜报,“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在这片红色沃土成为共识。
  为了扩大拥军“半径”,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动员餐饮、服装、住宿等行业领域的商户加入“拥军阵容”,让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属优惠、优待服务。
  在新时代的拥军路上,区委、区政府以及各地、各部门、社会各界力量凝聚起一股合力,广泛开展医疗拥军、教育拥军、文化拥军、司法拥军等活动,用心用情做好服务保障,让尊崇之光在这片红色热土上迸发出新光芒。
  建功“第二战场”
  发挥优势显担当
  “本来以为要跑好多次,没想到在手机上操作几下就行了。”不久前,退役军人汪洋在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在皖事通APP的“退役军人服务一件事”专区,仅用10多分钟就完成了退役报到、城乡居民参保信息变更登记等事项的申请,如此便捷的办理流程让他真切感受到了关怀与尊崇。
  退役军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贵池区始终把安置好、服务好退役军人作为重中之重,引导他们转身“新战场”,在各行各业续写军人荣光。
  “军人的字典里没有‘退缩’,既然选择回村,就要带领村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自从担任里山街道元四村党委书记以来,老兵章谦心中便有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面对村集体经济的困局,他用军人的果敢破局,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禀赋发展茶叶、黄精、葡萄等种植项目,将村民空闲的民居改造成民宿,让原本沉寂的小山村里有了新风景,吸引城里游客纷至沓来,带动村民实现了多渠道就业增收,村集体经济也跑出了“加速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区有100余名退役军人投身农业及电商、文旅等领域,创建经营主体70余家,带动就业超1600人。
  老兵们在“新战场”上展现新作为,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扛起了后勤保障的大旗。“我们要当好老兵的‘服务员’,用心帮他们解决难题。”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方宏亮介绍,目前贵池共建成241个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配备“两站一中心”专兼职人员400余人,完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全员”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组织架构建设,建立退役军人与村(社区)干部常态化联系制度,真正让退役军人时时处处感受到家的温暖。
  播撒“国防星火”
  双向奔赴聚合力
  双拥工作要长远,必须要让红色文化代代相传。近年来,贵池区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多的优势,深挖中共沿江中心县委纪念馆、八一革命烈士陵园、中共黄西工委纪念馆等教育基地的精神内核和退役军人的红色故事,将“静态”的历史文物转化为“动态”的教育载体。新时代最美拥军人物黄彩霞等人的感人事迹,激励着越来越多人投身双拥事业。与此同时,该区还发动参战老兵、优秀退役军人、英烈后人等群体打造一支支奔走在田间地头、企业车间、校园课堂、社区广场、红色旧址的宣讲队伍,用真实的故事和声情并茂的讲述,在贵池人民心中凝聚起了一股磅礴向上的红色力量,筑牢了全民国防教育的“精神长城”。
  军地同心的故事,从来都是双向奔赴的温暖。如今,驻池部队官兵视驻地为故乡、把人民当亲人,在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同时,大力支持贵池经济社会发展,在抢险救灾、应急处突中逆向前行,在平安建设、乡村振兴中大施援手,以实际行动携手共建现代化首善之区。
  阔步新时代,贵池发挥主力军作用助力池州市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这朵常开常新的“双拥之花”承载着贵池军民不变的情怀和初心,也是创新机制与实干担当的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