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19日
守护一江碧水向东流

图为整治后的池州滨江公园。记者 张延鹤 摄
□ 记者 潘选玮
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期间,来到位于长江南岸的马鞍山市薛家洼生态园调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爱护长江、保护长江的意识,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早日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
八百里皖江五分之二流经池州,守护长江母亲河,池州责无旁贷。五年来,全市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把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摆在压倒性位置,全力推进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池州)经济带建设,奋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
目前,长江池州段水质全线达到Ⅱ类,地表水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11个国控考核断面水质持续保持优良,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100%,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 。
禁渔护江清水碧 鱼翔豚跃景如画
8月14日清晨,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贵池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的执法船便犁开碧波向江心驶去,队员们目光如炬,仔细排查着水面是否有非法捕捞的踪迹。
“你看这江面多干净,搁以前这个时节,岸边、浅滩到处是扎堆的钓竿。”执法大队工作人员张平站在船舷边,手指指着江面,语气里满是欣慰:“这几年变化太明显了,电鱼、毒鱼、炸鱼这些恶性行为,还有禁用刺网等渔具,现在都很少见了。”在他看来,这样的改变离不开各地各部门持续的宣传教育,更离不开执法队伍风雨无阻的巡查,“我们每天至少开展三次巡查,碰上节假日更是加密频次,就是要让大家知道,保护长江不是口号。”
长江池州段的江面上,不仅有巡航的执法船,更有“天空之眼”的时刻守护。走进贵池区长江禁捕视频调度中心,一面巨大的拼接屏占据了整面墙,通过设在沿江(河)重点水域的光电摄像头,贵池区76公里长江干流和34.8公里秋浦河保护区的实情实景尽收眼底。
“视频监控平台依托海事地图建立电子围栏,通过船舶参数设定与大数据分析,雷达和光电监控联动实现涉渔可疑船只报警追踪,为执法提供精准技术支援。”贵池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相关负责人介绍,调度中心可根据执法船艇、人员分布就近调度,水陆联动赶赴现场,形成“指挥调度中心—执法基地—一线执法人员”的三级响应体系,确保违法行为快速处置、精准打击。
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长江禁捕执法规范化体系建设,市县(区)3个渔政信息化平台互联互通,执法船艇、手持定位仪、红外望远镜、无人机等先进设备“入驻”沿江9个执法基地,渔政管理能力和执法技防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同时,扎实开展打击长江刀鲚非法捕捞专项整治、打击非法垂钓、“中国渔政亮剑”等专项执法行动,并与安庆、铜陵、江西彭泽县签订联合执法协议,多次联合巡查交界共管水域。禁捕以来,全市累计开展联合执法1300余次,有力呵护了长江生态安全。
作为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长江江豚种群状况是长江生态健康状况的“晴雨表”。长江禁渔启动以来,我市全面开启长江“休养生息”模式,江豚“微笑”回家。据初步统计,目前长江池州段的江豚数量已增至200余头。鱼类种群也迎来复苏,2024年,长江池州段监测到土著鱼类60余种,较2021年禁捕初期增加近30种。
长江生态向好的背后,是渔民们“洗脚上岸”的抉择与新生。在东至县大渡口镇的连片鱼塘边,“80后”渔民胡浩正忙着给鱼儿投料喂食,水面上密密麻麻的鱼群翻腾跳跃着。“以前在江上漂泊,风里来雨里去,捕到鱼能赚点,捕不到就只能饿肚子。”他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说道,“退捕后,政府对渔船渔具进行了补偿,还帮我申请了社保,推荐我参加水产养殖培训。现在我一共承包了100亩鱼塘,每年稳稳当当能赚二三十万元,比在江上漂泊踏实多了。”
让广大渔民愿意上岸、上得了岸,让上岸后的渔民生计有所保障,是长江禁捕的基础。我市农业农村、人社、民政等部门拧成一股绳,打出安置保障“组合拳”:干部结对上门摸需求、量身定制就业岗、技能培训送上门、社保兜底保基本……一系列暖心举措让渔民退捕无后顾之忧。
截至目前,全市建档立卡退捕渔民2575人,其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1407人,已全部实现转产就业;纳入医疗保险2527人、养老保险2072人、低保救助195人;累计开展家政护理、农业种养等退捕渔民“暖心行动”培训32期。
岸线整治焕新颜 绿色廊道绕江行
共护一江碧水,如果说“禁捕”是做“减法”,那么“添绿”就是做“加法”。
在主城区滨江公园,傍晚的江风带着草木的清香扑面而来,市民许仪牵着孩子的手,沿着步道散步。“你看现在这里多好,江风一吹凉飕飕的,晚上还有灯光秀,孩子天天盼着来。”她感慨道,“以前这里是507码头片区,一些破厂房、砂场、养猪场分布在这里,环境脏乱差,想靠近江边都没路,只能站在远处望着江水叹气。”
随着《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经济带(池州段)实施方案》的出台,一场彻底的整治迅速展开。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对码头区域内各类违法建筑进行拆除关闭,并对沿江企业以及开发区沿线部分房屋实施征收搬迁,彻底解决污染源头。
与此同时,码头区域生态复绿工作也在同步进行。先后完成码头段环境整治及景观提升,对秋浦河故道、白洋河入江口也完成岸线生态修复及复绿工作,全面提升了长江岸线整体景观效果。
随着生态修复工作逐步推进,码头区域道路基础设施也得到提升,507码头片区摇身一变为集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市民公园,成为水清、岸绿、景美、怡人的一处滨江新景。
在池州162公里的长江岸线上,这样的生态蝶变处处可见。走进东至县东流镇学湖公园,蜿蜒的步道向着岸边延伸,桃红柳绿、生机盎然的林木景观错落有致……得益于长江生态廊道建设工程,这里杂乱不堪的景象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新画卷。
作为全省长江大保护的重要区域,我市始终把岸线绿化当作“守护碧水”的关键一环。2021年,我市成功申报全国首批、安徽首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总任务17.7万亩、总投资超过3亿元的“绿色工程”就此启动。
“项目按照‘以水定绿、依水布绿’思路,整体规划市域范围内长江岸线及6条长江一级支流流域作为建设区域,实施长江生态廊道国土绿化、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乡村绿化美化、营造油茶林、改造低产低效油茶林等六大工程。”市林业局副局长汪文凯表示,依托该项目,我市聚力打造长江及一级支流流域森林生态防护、生态宜居的乡村人居环境、高效富民经济林产业等三大功能区。
近年来,我市以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为抓手,持续推进长江(池州)经济带最美生态廊道建设,为“护一江碧水”筑牢绿色屏障。五年来,我市累计完成增绿扩量13.88万亩,森林质量提升232万亩。
如今,站在池州长江大堤远眺,162公里岸线如一条绿色绸带镶嵌在江畔,“见江即见绿、步步皆风景”已成为长江池州段最生动的注脚。
追新逐绿产业优 一江碧水向东流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丽风光背后,池州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正加速涌动,新优势不断释放。
位于池州高新区的安徽友进冠华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从事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为主的企业。连日来,该公司总投资50亿元的铜基新材料循环产业园项目建设正酣,处处可见工人的忙碌身影。
“这是此次新建成的硫酸吸收热回收节能装置,它可以回收烟气制酸过程中的吸收热制备蒸汽自用,预计年产1.0兆帕蒸汽20万吨以上,节能规模折合标煤超过1.8万吨,远超目前企业的全年总能耗。装置投运后,我们企业将成为名副其实的‘负能耗’企业。”公司总经理李智表示,二期工程所有子项目预计将于今年10月全部建成。届时,铜基新材料循环产业园将形成完整的铜及稀贵金属冶炼产业链,预计年新增产值110亿元。
新动能的成长,既有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的升级活力,更有新兴产业“小苗成大树”的蓬勃势头。在安徽华迅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自动化设备有序运转,一个个固态硬盘经过贴片、固晶、焊线等精细工序,从流水线上陆续下线,即将发往全球市场。
“今年初,我们突破技术瓶颈,成功推出自主品牌PCIe4.0固态硬盘,不仅大幅提升数据传输效率,更能显著降低延迟,这填补了公司高端存储主控技术空白。”公司董事长刘武介绍说,凭借出色的性能与可靠的品质,公司产品畅销海内外市场,今年产值有望突破2亿元。
在池州经开区,半导体产业的集聚效应愈发凸显。依托省级半导体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这里已集聚了36家半导体规上工业企业,逐步形成以“分立器件+封装测试”为特色,涵盖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材料设备、智慧应用的全生态产业链体系,2024年基地实现产值276亿元。
近年来,我市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和绿色转型要求,充分结合自身实际,谋划确立半导体、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健康医疗养老、绿色食品、文化旅游创意等九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池州)经济带。2024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4.7%,半导体产业跻身全省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800亿元,新兴产业的“脊梁”愈发挺拔。
与此同时,我市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推动传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严把环评准入关,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强化环境要素保障,服务重点项目落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绿色发展的底蕴更加深厚。今年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7.6%,绿色循环经济发展向好。
“长江大保护,池州一直在路上。”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涂闯表示,“我们将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池州)经济带,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强化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重点工作,统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质增效,为‘一江碧水向东流’作出池州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