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3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20日
石埭县建制撤销始末(上)
  □ 通讯员 李求实
  1958年下半年,人民公社化进入高潮——8月1日,《石埭报》创刊;8月23日,县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成立;9月中旬,石埭县上游人民公社筹备委员会成立,七都乡、龙田乡(原六都乡)和广阳镇合办“上游人民公社”;11月1日,为掀起冬春大规模兴修水利运动,根据组织军事化原则,县委成立水利师,由县委、人委、武装部等单位编为司令部,统一指挥全县水利战役。同年12月4日,石埭县乡社统一撤销和合并:撤销广阳、龙田、七都、后井四乡,合并为七都人民公社,办公地点设在七都乡旧址;撤销兰琏、横渡、安凌三乡,合并为横渡人民公社,办公地点设在横渡乡旧址,撤销夏村、和平、璧田三乡,合并为夏村人民公社,办公地点设在夏村乡旧址。
  围绕实现中共安徽省委提出的陈村水库建设“1959年10月份工程结束、 1960年蓄水发电”目标,陈村大坝上游地区密切配合水库施工,加速移民搬迁。依据勘测,未来的水库宽面水域中心正好是石、太两县交界的盆地,石埭县城将被深度淹没。千年古邑——石埭,别无选择地迎来命运拐点:以短暂的区划合并为前奏,石埭县建制很快被撤销。
  遵照中共安徽省委和芜湖地委关于石埭、太平两县合并的指示,1958年12月13日,石埭县、太平县联合召开两县科局级干部会议,统一思想、部署安排,以确保迁移合并工作有序推进;12月14日,太平县委向芜湖地委报告“石埭、太平两县合并”相关事宜;12月17日,中共石埭县委办公室向省委和芜湖地委发出最后一份报告——“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需,根据省委、地委关于“我县合并为太平县(地址:太平县城)”的指示,为便于工作,经县委研究决定:“原中共石埭县委定于本月20日起停止办公。”后续“一切工作,凡对内对外一切未办妥之工作手续和问题,均由中共太平县委统一领导,负责、处理”。
  至此,独立的石埭县建制落下历史帷幕。为使石埭并向太平后各项工作不受影响,石埭县委还确定一位副书记在老县城留守,以便掌握和指导相关工作。
  随着芜湖专员公署关于石埭与太平合署办公的一声令下,1958年12月底,原石埭县委、人委领导班子以及相应的职能机关、部门单位干部职工一齐涌向太平县仙源镇所对应的机关单位,开启合署办公模式。
  虽说通知两县合署办公,但两县合署至何时,并没有期限。不过很快,石、太两县机关合署时间不足3个月,情况就发生了变化:1959年3月22日,国务院作出撤销石埭县的决定。1959年4月14日,《关于调整市、县行政区划的通知》(民字第00168号)由安徽省人民委员会转达,其中第八项内容是:撤销石埭县,将原县的行政区划分别划归太平、祁门二县。在同一份《通知》文件里,与石埭相邻的黟县、青阳县也被撤销,东流、至德二县合并成为东至县。安徽省人民委员会文件虽然没有注明相关市县行政区划调整的原因,但很明显,撤销石埭县的决定是因为兴建陈村水库。
  因为太平县仙源镇也是一个待迁之县城,石埭、太平两县合署,其实也就不需要将两个县城的“硬件”进行完全的整合。即:无须把石埭县城搬迁到太平县的什么地方去,只需将两县领导班子及其职能机构的人马进行整合、对接。至于老县城的机关房舍(建筑材料)或者办公桌椅、文书档案之类,那当然是要转移到太平县去,由太平县相应机构接收。而石埭县城广阳则渐渐趋于废弃。
  1959年4月中旬以后,石埭县区划分别并入太平县、祁门县。其中:一是原石埭县的广阳、夏村、七都、横渡并入太平县,也就是包括广阳、夏村、七都、龙田等在内的若干公社全部纳入太平县区划范围;二是从“合并”后的太平、石埭两县划出原属石埭县的安凌公社交给祁门县。另外,1949年9月划入石埭县的太平县美溪乡,因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进行区划调整,撤销乡建制,设立美溪区。1950年5月,美溪区划给黟县。因此,1959年4月石埭县行政区域的变化与黟县已无直接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