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21日
林药共生 林下“生金”
□ 记者 潘欢欢
8月的石台,绿意盎然。七都镇中龙山林场内,一株株树干上“爬”满了铁皮石斛。树下,工人们正忙着对林下栽种的黄精和米斛进行精心管护。安徽兴野智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此大面积推广的“林下立体栽培模式”,让山林每一寸空间都释放出前所未有的价值。
“地面套种黄精,石头缝里种米斛,利用树干种铁皮石斛,充分实现林下空间立体化利用。”公司总经理陈野牧算了一笔账:黄精4年一采收,每亩产值可达7万余元;铁皮石斛每年采收,每亩产值8万元左右。加上米斛等收入,综合下来,每亩年产值至少15万元,相对于传统模式,效益至少翻一番。
作为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石台全县林地面积19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4.6%,丰富的林地资源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林下立体栽培模式”正是依托林业资源,创新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的生动实践。石台县林业局项目办公室技术员汪立慧介绍,与传统农田种植相比,林下立体中药材种植充分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有效利用林地生态空间,既减少了耕地占用,又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同时,还能改善林地土壤结构,促进林木生长,实现林药共生。
唤醒林下空间,激活发展潜力,鼓起了村民的腰包。在该县丁香镇西柏村的100亩林下西洋参种植基地,村民们正忙着给参苗除草。“看看这些满山的西洋参,绿油油的叶子,长得多好!”西柏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胡军说。2023年,西柏村引进安徽省石台县鑫润硒洋参科技有限公司,大力发展西洋参种植。目前已发展1100亩种植基地、10亩育苗基地,还指导村里自行种植100亩。企业对西洋参进行精深加工,开发含片、参茶、饮料等产品,打造集种植、加工、康养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我在黄精基地务工,每天有100多元的收入。”村民程度结笑着说。胡军介绍,每逢种植、采收季节,基地每天都有20多人务工,其中90%是本地村民。村民在农闲时,通过到基地打零工,每月也能有1000元至2500元不等的收入。
近年来,石台县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创建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创新林药种植新模式。目前,全县已发展林下黄精8000亩、林下西洋参2000亩、其它中药材约5000亩。截至2024年底,全县林下中药材产值达8亿元,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8月的石台,绿意盎然。七都镇中龙山林场内,一株株树干上“爬”满了铁皮石斛。树下,工人们正忙着对林下栽种的黄精和米斛进行精心管护。安徽兴野智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此大面积推广的“林下立体栽培模式”,让山林每一寸空间都释放出前所未有的价值。
“地面套种黄精,石头缝里种米斛,利用树干种铁皮石斛,充分实现林下空间立体化利用。”公司总经理陈野牧算了一笔账:黄精4年一采收,每亩产值可达7万余元;铁皮石斛每年采收,每亩产值8万元左右。加上米斛等收入,综合下来,每亩年产值至少15万元,相对于传统模式,效益至少翻一番。
作为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石台全县林地面积19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4.6%,丰富的林地资源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林下立体栽培模式”正是依托林业资源,创新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的生动实践。石台县林业局项目办公室技术员汪立慧介绍,与传统农田种植相比,林下立体中药材种植充分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有效利用林地生态空间,既减少了耕地占用,又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同时,还能改善林地土壤结构,促进林木生长,实现林药共生。
唤醒林下空间,激活发展潜力,鼓起了村民的腰包。在该县丁香镇西柏村的100亩林下西洋参种植基地,村民们正忙着给参苗除草。“看看这些满山的西洋参,绿油油的叶子,长得多好!”西柏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胡军说。2023年,西柏村引进安徽省石台县鑫润硒洋参科技有限公司,大力发展西洋参种植。目前已发展1100亩种植基地、10亩育苗基地,还指导村里自行种植100亩。企业对西洋参进行精深加工,开发含片、参茶、饮料等产品,打造集种植、加工、康养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我在黄精基地务工,每天有100多元的收入。”村民程度结笑着说。胡军介绍,每逢种植、采收季节,基地每天都有20多人务工,其中90%是本地村民。村民在农闲时,通过到基地打零工,每月也能有1000元至2500元不等的收入。
近年来,石台县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创建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创新林药种植新模式。目前,全县已发展林下黄精8000亩、林下西洋参2000亩、其它中药材约5000亩。截至2024年底,全县林下中药材产值达8亿元,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