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22日
一把扇子的百年“磨”法
  □ 记者 杜龙菲
  “咱这扇骨,摸着就像玉的质感!靠的就是这传了上百年的手艺,做出的竹扇不生虫、不发霉!”8月1日,在青阳县古玩一条街的“太平工艺美术扇厂”工作间里,68岁的江太平和同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妻子高萍,向记者展示了青阳大九华水磨绢扇的制扇技艺。
  青阳大九华水磨玉骨绢扇,其制扇技艺可追溯至明代。据《青阳县志》记载,青阳自古竹木丰茂、水系发达,当地匠人以九华山优质竹材精制扇骨,经水磨抛光至温润如玉,再蒙以绢面,绘以禅意山水,成品轻盈雅致、摇风生韵,凭此跻身我国名扇之列。到了清代,这种扇子更是荣登大雅之堂,成为宫廷贡品。2010年,大九华水磨玉骨绢扇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大九华水磨玉骨绢扇获评“安徽老字号”;2022年,“太平工艺美术扇厂”获评“省级非遗工坊”。
  江太平的制扇手艺是家传的。小时候他总趴在父亲的工作台边,看着那些粗壮的毛竹在刨刀下变成细如发丝的篾条,听着“沙沙”的打磨声渐渐打盹。高中毕业那年,父亲开始手把手教他如何选竹、磨骨、开料、打磨、组装、烫钉。“扇骨要选九华山三年生的毛竹,太嫩易折,太老显糙。”
  可那时的江太平总觉得“日复一日和竹子较劲的日子太沉闷”,好几次收拾好行李想出去闯闯。真正让他定下心来的,是1983年夏天的一件事。一位背着帆布包的江苏南通商人辗转寻来,进门就被架子上的玉骨绢扇吸引,拿起一把反复端详。“这扇骨磨得好,有玉性!你这打磨的功夫,很难找到第二家。”商人啧啧称奇。
  那天,商人一口气订了300把扇子,临走前同江太平说:“年轻人,这不是普通的营生,是能传下去的文化。”这句话对他触动很大。那晚,他抚摸着磨出血泡的手掌,突然懂了父亲总说“竹子有灵性”的含义了。
  从那以后,江太平不再只是机械地完成每一道工序。他开始留意竹材的质地,用手感受纹理的走向,琢磨怎样打磨才能让扇骨更顺手、更有质感。不久,凭借过硬技艺,江太平担任青阳九华山扇厂厂长。当时厂里的制扇流程已相对固定,从选料到成品,共经过4道打磨工艺:先用木工砂纸粗磨,再换0号细砂找肌理,接着用芦苇秆蹭去细屑,最后简单抛光。这套流程虽能保证产量,江太平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磨出来的扇骨不够温润,少了种玉质感”。
  1997年,受市场环境影响,青阳九华山扇厂因经营困难关闭。看着曾经热闹的厂房变得冷清,江太平心里很不是滋味,“厂子可以散,但这门手艺不能断。”于是,他把自己的家当成作坊,继续专研制扇。
  那段时间,江太平重新梳理了制扇的每一个环节,并结合父亲生前传授的技艺,反复推敲,在原有四道打磨工序基础上,独创第五道“水磨”工艺——用九华山野生沙树叶蘸取山泉水,历经七日反复搓揉,让扇骨真正透出“玉性”。
  “这一步最讲究,一把扇骨得磨整整七天。手掌磨得发烫,起了血泡也不能停,等血泡变成老茧,才算真正入门。”江太平拿起一片沙树叶在扇骨上擦了擦,竹面顿时亮了几分,“这光泽是磨出来的,不是漆上的。”说话间,他手腕下沉,持续发力打磨,水渍在竹纹间凝成细密的水珠,像撒了一把碎银。就这样,凭借着这份日复一日的“水磨”功夫,他重新发扬了这项制作工艺,并注册了“大九华水磨玉骨绢扇”的商标。
  1999年,妻子高萍也加入水磨玉骨绢扇的制作,夫妻二人携手撑起了这门传统技艺。如今,太平工艺美术扇厂一年能做10万把扇子,用掉几万斤的竹骨,每一根扇骨都必须经过他独创的“ 五磨”工序才能出厂。在父母的影响下,女儿江高乐也成为水磨绢扇制作的传承人。
  年轻人的加入,让老扇子“年轻”起来。如今扇面设计不再局限于传统山水花鸟,而是大胆创新:有与九华山文旅合作的“佛国印象”系列、安庆文旅定制的“振风塔”款,更有融入地方非遗元素的“傩面”主题扇,以及“靠脸吃饭”“扇解人意”等俏皮文创,成了年轻人的掌中宝。扇骨样式也愈发丰富,花瓶式、鱼尾式、翻轮式……这个从明朝走来的非遗技艺正在焕发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