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23日
当办公场所悄然转变为充满烟火气息的民生港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便从冰冷的墙面渗透进火热的生活之中——
拆墙记

青阳县蓉城镇长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阅读空间,居民在读书。

贵池区清风街道沿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大厅,元宵节亲子活动现场。

贵池区清风街道城北社区水木清华小区党群服务站,居民夜间在棋牌室打牌。

东至县尧渡镇尧舜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舞蹈室,居民在学习扇子舞。


  社区办公的场所可以小一点、再小一点,服务群众的空间要大一些、再大一些。
  自2023年起,池州市坚持“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面积最大化”的理念,启动党群服务阵地的“亲民化”改造工程。原有的一个个格子间被拆除隔墙、连通成片,通过调整布局、完善功能、优化服务,打造老百姓“走得进、坐得下、还想来”的“开心乐园”和“暖心港湾”。
  拆掉隔墙——
  以“小办公”换“大服务”
  今年夏天,贵池区清风街道东湖路社区,香樟里那水岸小区物业管理公司办公室的墙被砸了。小区业主纷纷竖起大拇指,交口称赞这墙“砸得好”“砸到业主的心坎上去了”。
  砸墙的动机源于小区业主委员会的一项建议。今年1月,香樟里那水岸小区业主委员会成立后,组织开展爬楼“家访”活动,广泛征求业主对小区建设管理的意见建议。不少业主反映,小区内缺少室内活动场所,老人们只能聚集在地下室或楼道里聊天、下棋、打牌,孩子们也很难在小区里找到合适的活动场所。
  东湖路社区党委了解情况后,立即组织召开小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服务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议事会,经过反复沟通,决定将物业公司搬到社区配套用房办公,对公司原有的260平方米办公场所进行改造,建设小区党群服务站。
  本着厉行节约的原则,改造工程分步实施,先期投入5万元进行简单装修、购置桌椅和空调,把棋牌室和图书室建起来,后续推进儿童活动中心建设。
  以办公空间换取居民活动空间,这一举措体现了“小办公、大服务”的理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居民对公共空间的需求日益增长。2023年以来,池州市秉持“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面积最大化”的理念,启动党群服务阵地“亲民化”改造,社区办公室尽量合并,腾出来的空间拆掉隔墙连通成片,作为居民文体活动场所。这项工作首先在青阳县蓉城镇长龙社区落地。
  长龙社区地处城郊,辖区面积4.92平方公里,居民5022户、13231人。这里老旧小区较多,居民户外活动空间匮乏。
  2023年9月,长龙社区对12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升级改造,拆除各类隔墙隔断,优化功能区域布局,打造“春风雨露”“春风送暖”等多功能空间。社区党委副书记黄丹丹欣喜地表示:“拆墙改造后,不仅让社区基础设施焕然一新,居民在这里交流互动、增进感情,社区真正成了一个充满活力、温暖和睦的大家庭。”
  社区拆墙,拆除的是物理隔断,搭建的是情感纽带。据统计,2023年以来,全市累计拆除格子间、办公室7000余平方米,行政柜台变身民生客厅,成为调解点、棋牌室、儿童乐园等公共服务空间。
  “亲民化”改造——
  从“办公场所”到“民生港湾”
  “规划布局要合理,功能设置要丰富。”在东至县尧渡镇尧舜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改造现场,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徐芳芳反复叮嘱工作人员。
  党群服务阵地“亲民化”改造不仅是一场“空间革命”,更是理念的升华。
  尧舜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改造,将这理念融入到每一个细节之中。一楼办事大厅将档案柜嵌入墙体,在扩大面积的同时缩小集中办公区,腾出来的空间一部分成为综合活动区,一部分成为“温馨驿站”;高而宽的办公柜台被拆除,换成了舒适的桌椅,办事如同会客,拉近了工作人员和办事群众的距离;两间办公室被打通,扩建文旅展示点,增设红色观影区。二楼重新布局,划分为党群活动、协商议事、文体活动三大区域,文体活动区增设了舞蹈室、书画室、居民休闲茶水吧等。
  “改造后的党群服务中心,总面积从870平方米增加到1000余平方米,办公面积从500多平方米压缩到200平方米以内,其余空间全部用于居民活动空间,功能区划分更加合理。”徐芳芳说:“社区办公区域可以小,但群众的活动空间不能小,为民服务的阵地更不能小!”
  为民服务的对象,不仅包括社区居民,还有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等户外劳动者。
  烈日炎炎,外卖员郑回生走进东至县尧渡镇河西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爱心驿站”,接了杯水,给手机插上充电线,坐下来休息。“以前送餐累了,只能在电瓶车上将就歇会儿。现在有了‘爱心驿站’,渴了能喝水,累了能歇脚,手机没电也能随时充,太方便了!”郑回生感慨道。
  像这样的“驿站”,在池州已建成并投入使用417个。结合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池州市各地开辟场地打造“爱心驿站”,配备桌椅、饮水机、微波炉等设备和卫生间等设施,成为户外劳动者“冬能取暖、夏能纳凉、急可如厕、累能歇脚”的温馨港湾。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社区办公场所都条件优越,一些社区连办公用房都十分紧张,为民服务的阵地如何建设?
无论如何,为民服务的阵地都不能缺失!贵池区秋浦街道翠微社区辖内两个老旧小区均没有配套公共用房,社区整合物业配套用房,建成5个“口袋式”党群服务站;石台县仁里镇金钱山社区在老龄化突出的金山阳光小区,租用380平方米的商铺,改造成党群服务站……各个社区创造条件,把党群服务站点建到群众家门口,把便民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创新机制——
  从“按时办公”到“按需服务”
  晚上7点,贵池区清风街道城北社区水木清华小区,居民王代芝吃过晚饭、洗好碗筷,便下楼赶往党群服务站,那里有她的老姐妹们在等着她去打扑克。
  社区办公虽有时间限制,为民服务却不能受办公时间束缚。为解决“时间差”问题,最大限度满足居民办事服务需求,池州市在有条件的社区和小区党群服务阵地探索提供延时服务。
  2024年10月,水木清华小区贴出一纸公告:小区党群服务站中午12点至下午2点半、晚上6点至9点正常开放。城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方纯表示,社区还安排退休党员、退役军人担任志愿者,轮流在各个党群服务站值班。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48个社区(小区)党群服务阵地开展“周一到周日、晚间八点半”延时服务,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为民服务的空间拓展了、硬件升级了,软件也要跟上去。延时服务正是池州市优化党群服务阵地服务功能的措施之一。各社区结合辖区群众需求,创新服务形式、优化服务内容,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贵池区秋浦街道翠微社区翠微苑小区规模大、人口多,居民常为“办事远、办事难”烦恼。小区党群服务站建成后,社区网格长把办公桌搬进服务站开展下沉式服务,常态化巡楼走访,收集居民需求。70岁的刘根顺无儿无女,独居在翠微苑小区B区,网格员走访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上门为老人办理了退休认证和医保代缴。
  “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翠微社区党委书记钱宁介绍,社区依托小区党群服务站“每日巡、经常访、及时记”,把社情民意汇成“问题清单”,直奔现场解难题,让服务站成为发现问题、化解矛盾、消除隐患的“第一哨”。
  贵池区清风街道沿江社区曾因基础设施不完善、流动人口多,矛盾纠纷频发。2024年,社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设立“唐姐说事”工作室,为居民提供调解服务。
  中央广场小区居民刘女士和楼上住户吴先生,因为房屋漏水维修费用分摊问题产生矛盾,“唐姐说事”工作室负责人唐志云联合小区党支部,召集两位业主及小区物业管理公司代表进行调解,最终商定维修费用由吴先生承担50%,刘女士承担20%,物业承担30%,网格员持续跟踪维修进展。截至目前,“唐姐说事”工作室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4起。居民交口称赞“唐姐说事”工作室是促进邻里和谐的“润滑剂”。
  “当办公场所悄然转变为充满烟火气息的民生港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便从冰冷的墙面渗透进火热的生活之中。”市委组织部城市组织科科长祝海燕表示:“这不仅是空间的再造,更是温情的传递,是城市肌理与人文脉络的交融。”今年3月,池州市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社区(小区)党群服务阵地建设运行管理的若干措施》,从“合理规划布局、规范标识标牌、优化功能设置、坚持教育常抓、坚持场所常用、坚持活动常办、坚持机制常立、避免铺张浪费”8个方面明确正负面清单,全面推动党群服务阵地建设运行管理提质增效。当前,池州市正不断深化党群服务阵地体系功能建设,推动基层党群服务阵地服务转型、功能拓展,切实提升为民服务质效。

池州市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 左平 王齐斌 /文
本版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