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26日
六岁“小戏迷”的跨城学艺路
  □ 记者 王晶晶
  近日,在“天柱山杯”少儿京剧票友大赛中,池州6岁女孩赵文绮作为年龄最小、学戏时间最短的参赛选手,凭借一出《四郎探母·坐宫》选段荣获优秀表演奖。
  赵文绮与京剧的缘分始于3岁那年。一天,戏曲频道的京剧表演吸引了这个小女孩,她目不转睛地看着,不让家人换台。从那以后,赵文绮就经常模仿京剧演员的动作,穿着大人的衣服把长袖当水袖甩来甩去。
  母亲朱丽华是一名音乐老师,从小喜爱黄梅戏等地方戏曲,后被京剧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发现女儿对京剧很感兴趣,朱丽华决定让女儿从4岁开始学习京剧。
  “ 京剧在北方比较盛行,我们这里相关资源很少。”朱丽华说,由于本地京剧师资力量有限,就先为女儿报了线上京剧课程。线上教学多侧重唱腔,老师隔着屏幕教吐字、运气、行腔,可京剧讲究“唱念做打”,“做”与“打”的身段功夫仅靠视频教学实在难以学好。
  为了让女儿接受专业的指导,朱丽华四处打听,今年5月终于联系到了安庆市京话艺术剧院院长潘丽萍。“当时抱着忐忑的心情联系潘院长,担心她不接收这么小的孩子。”朱丽华回忆道。潘丽萍本想拒绝,跨城学戏太折腾,但见了赵文绮后,她改了主意:“这孩子有‘小嗓儿’,我把‘听他言’中‘他’的两种唱腔唱给她听,她一听能分得出来,说明悟性还可以,是块料子。”
  从此,每周三次的跨城求学成为母女俩的固定日程。从池州家里打车到高铁站,再乘坐高铁到安庆,最后打车到安庆市京话艺术剧院春来剧场,全程需要一个多小时。“每次都是掐着点赶高铁,有时还要一路小跑。”朱丽华说。两个小时的课程里,赵文绮要练压腿、耗山膀、走台步……朱丽华则坐在角落在笔记本上记下要点:“圆场步要注意勾脚、两腿夹紧、脚贴地。”“走台步要脚要贴着地,小步子稳住。”……那些线上课程学不到的身段细节,终于在这里一点点补全。
  “ 听他言,预备走——”安庆市京话艺术剧院春来剧场的排练厅里,潘丽萍京腔京韵地示范每一个发音,赵文绮仰着小脸,努力模仿那个带着“喷口”的“ 听”字。她的小拳头攥着衣角,额头上沁出细汗。最累的是“耗山膀”,双臂架成圆弧,一站就是五个八拍。“胸贴到腿,耗住!”潘丽萍按住赵文绮的后背,她的脸憋得通红,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赵文绮不怕练功的苦,却特别害怕京剧表演中的“包大头”。京剧妆造中包头所用的水纱是打湿的,干了之后会越来越紧,头也越来越痛,轻则恶心想吐,重则头晕目眩甚至晕厥。“第一次尝试疼得眼泪直往下流,第二次改变了包头方式,勉强能撑到演出结束。”赵文绮稚嫩的声音里透着坚强。
  京剧的学习不仅提升了赵文绮的表演水平,更让她在性格上发生了显著变化。“京剧不是单一技巧,是练形体、练表达、练脑子。”朱丽华欣慰地说,“看着孩子从遇到事情只会哭着找妈妈,到现在遇到困难会思考、敢思考,就知道这苦吃得值。她第一次穿上戏服、踏上舞台时,我们看到了她由内而外的转变,心理素质更强大了,长出了能扛事的筋骨。”
  采访结束时,赵文绮给记者表演了一段新学的身段。“我以后想唱更多的戏,让更多人喜欢京剧。”每周的跨城学戏之路依然继续,这个6岁女孩用稚嫩的脚步丈量着对京剧艺术的热爱,也演绎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鲜活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