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27日
戴有晴:“回村!为家乡做点实事!”

  图为在溪石斑鱼养殖基地忙碌的戴有晴(左)。

  □记者陈淑芬文/图
  清晨7时许,东至县尧渡镇西村村党支部书记戴有晴揣着卷边的笔记本匆匆出门。刚到村口,村民戴梁生便搬出竹凳亲切招呼:“有晴啊,过来坐会儿?”“大爷,今天实在陪不了您,得先去溪石斑鱼基地看看,回头一定来!”戴有晴笑着挥手,脚步不停往基地方向赶。
  这一幕是戴有晴回村6年多来的常态。自从成了村里的“当家人”,这个“90后”退伍老兵,几乎把自己全部精力都放在村里的大小事务上,村民们对他的信任与日俱增。
  时间倒回2019年初,一通来自家乡的电话,改变了戴有晴的人生轨迹。“是西村村的戴有晴吗?这些年村里年轻人大多往外跑,老百姓想挣钱也没门路。镇里考虑到你是党员,又懂经营,希望你能回来。”电话那头,镇党委工作人员话语中满是期盼。
  挂了电话,戴有晴沉默许久。城市的霓虹再亮,也没有家乡的灯火温暖:“回村!为家乡做点实事!”他当即下定决心。这一年5月,26岁的戴有晴被任命为西村村党支部书记,成为当时全市最年轻的村党组织书记。
  当选那天,村部会议室里坐满了村民,有人悄悄议论:“这么年轻,能懂种地?能带大家挣钱?”面对乡亲们的疑虑,戴有晴在重温入党誓词时说:“我不敢保证马上能让大家富起来,但我保证,尽己所能不辜负大家的信任。”
  回村第一个月,戴有晴走遍了田埂山坡,看到大片闲置土地,他心急如焚:“必须找到稳定增收的新路子!”他立即组织村两委班子赴六安、黄山以及浙江等地考察。在浙江一家溪石斑鱼养殖基地,听说“每斤能卖几十块”,戴有晴动了心:“我们村山泉水质好,肯定能养好这鱼!”
  认准目标后,戴有晴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迅速行动:邀请专家现场评估指导、动员村民返乡参与、协调各方资源支持。2020年初,17户村民率先整合闲置土地,联合试养溪石斑鱼,当年即获丰收,彻底打消了村民们的疑虑。戴有晴积极向上争取,溪石斑鱼养殖基地成功获得8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同时动员村民自筹资金350万元,建成一期、二期共49个鱼池,养殖面积达到80亩。
  如今,溪石斑鱼基地年收益近400万元,直接带动70余户村民就业增收,每年为村集体创收5.6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强村”产业。近日记者采访时,基地负责人桂少杏正和戴有晴筹划着升级版图。“戴书记说要把产业做精做细,这次升级重点是水循环和温控系统,预计10月份开工。升级后,养殖规模更大,品质更好,价格可以卖得更高,咱们有信心把这个产业打造成西村村的‘金字招牌’。”
  产业发展拎在手上,村民身边的“小事”,戴有晴同样牵挂于心。“村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必须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作为市第五届人大代表,戴有晴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去年夏天,戴有晴走访时了解到,济广高速穿村而过,车流产生的噪音让高速附近的村民备受困扰,常常夜不能寐。他当即记下村民诉求,第二天一早就赶往高速管理部门沟通。很快,高速路边就立起了一排隔音墙,困扰村民的噪音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今年5月,西村村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可施工队刚进场,就被村民高逢五拦在了田埂上:“这管道要从我的地里过,把我的庄稼踩坏了怎么办?”戴有晴多次上门走访,从工程对全村饮水安全的重要性,到施工后会如何帮助恢复土地原貌,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最终用真诚打动了村民,取得了对方的理解和配合,供水管道顺利铺设,村民们喝上了放心水。
  河道清淤,他顶烈日现场指挥;环境整治,他带头清理垃圾、拆除违建;为拓宽增收渠道,他结合村情不断探索新产业……在戴有晴的带领下,西村村发展日新月异。2024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益突破50万元。“现在有戴书记领着,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村民们的夸赞,是对戴有晴最好的肯定。而他依旧每天穿梭在村里的各个角落,田埂上的脚印、基地里的身影、村民家的笑声,都成了戴有晴扎根基层的奋斗印记。
  “我将带领更多的年轻人扎根基层、艰苦奋斗,让老百姓的钱袋子再鼓一点、日子过得再美一点。”戴有晴表示,乡村振兴任重道远,但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西村村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