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28日
皖南红军总医院:红色“地标” 振兴“引擎”
□ 记者 王晶晶
“当时条件非常简陋,两个板凳搭个门板,就是一个手术台……”处暑时节,阳光穿过山峦,洒在石台县七都镇新棚村的山谷间。皖南红军总医院纪念馆内,省直工委的70余名党员正聆听讲解员李洪盛讲述那段战火纷飞却信念如铁的岁月。
这座仅存续约半年时间的医院,却是土地革命时期皖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医疗机构,累计救治了600多名红军伤病员。90多年后,这座浸润着革命记忆的红色地标,不仅是传承红色信仰的阵地,更成了新棚村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1934年,灾荒肆虐,国民党政府不顾百姓死活,依旧横征暴敛。方志敏派人领导柯村暴动,成功建立起皖南第一块革命根据地。然而,刚刚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就遭到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残酷围剿,红军战斗频繁,伤病员不断增加。为保障伤员救治,同年8月中旬,皖南苏维埃政府设立临时卫生所;10月18日,卫生所迁至新棚村,扩建为皖南红军总医院。
建院之初,条件极端艰苦,缺医少药,医疗器械极度匮乏。当地中医张履中闻讯后,毅然将自家药店全部药材捐献给医院,并投身紧张的医疗工作中。“医院刚成立时,连一把像样的手术刀都没有。”李洪盛指着展柜里一件锈迹斑斑的金属工具说,“这是一位叫‘小何’的战士用生命换来的箭镞。他牺牲前紧紧攥着它,医生张履中将它磨成了手术刀,取出了几百颗子弹。”
当时的新棚村村民同样倾尽全力支持着医院运转。童养媳徐花兰将娘家陪嫁且珍藏多年的两匹老布拿出,撕成布条当作红军伤员的绷带。没有病房,乡亲们就主动腾出住房安置伤员;缺少担架和病床,大家又拆下家里的门板送去。“我母亲当年把家里的旧衣服全撕了,给红军战士做了50双鞋。”今年79岁的村民李光德说。
1934年12月,方志敏率领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谭家桥战役中失利,500多名伤员被转送至皖南红军总医院。面对陡然增加的伤员,医院增设分院,全力开展救护。然而,国民党军队很快对医院展开疯狂围剿。为保护群众,医护人员携伤员转入深山周旋。令人扼腕的是,30多名医护人员和90多名重伤员在敌军放火烧山中英勇牺牲。1935年2月底,皖南苏维埃政府不得不撤销总医院。
尽管存续时间短暂,皖南红军总医院共收治600余名伤病员,超过60%伤病员治愈归队,并加入皖南红军独立团,继续投身革命。1938年,该团余部编入新四军第一支队,奔赴抗日前线。
为铭记这段历史,2021年7月1日,皖南红军总医院纪念馆在原址建成开放。纪念馆开馆至今,累计接待游客1000多批次、5万余人次,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纪念馆不仅是红色教育的‘课堂’,更要成为乡村振兴的‘引擎’。” 新棚村党支部书记陈立志表示,依托红色资源, 村集体与滁州方舟集团合作,将闲置小学改造成民宿,发展农家乐,开展夏令营、户外拓展、康养休闲等旅游项目,积极探索“红旅兴村”新路径。
新棚村的民宿里,50岁的李小萍正弯腰擦着桌子,额角渗着细汗,脸上却挂着笑:“以前就靠地里那点收成,现在在这儿做保洁,一年能多挣3万元!”这个由闲置小学改造的民宿,今年已接待400多名游客,村集体年增收约10万元,带动当地7名村民就业。村民方拥军经营的“森林农家院”年增收7万多元,像这样的农家乐在新棚村已有6户,越来越多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从烽火岁月的“战地医院”,到如今振兴路上的“红色地标”,皖南红军总医院的故事,激励着后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勇向前。
“当时条件非常简陋,两个板凳搭个门板,就是一个手术台……”处暑时节,阳光穿过山峦,洒在石台县七都镇新棚村的山谷间。皖南红军总医院纪念馆内,省直工委的70余名党员正聆听讲解员李洪盛讲述那段战火纷飞却信念如铁的岁月。
这座仅存续约半年时间的医院,却是土地革命时期皖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医疗机构,累计救治了600多名红军伤病员。90多年后,这座浸润着革命记忆的红色地标,不仅是传承红色信仰的阵地,更成了新棚村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1934年,灾荒肆虐,国民党政府不顾百姓死活,依旧横征暴敛。方志敏派人领导柯村暴动,成功建立起皖南第一块革命根据地。然而,刚刚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就遭到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残酷围剿,红军战斗频繁,伤病员不断增加。为保障伤员救治,同年8月中旬,皖南苏维埃政府设立临时卫生所;10月18日,卫生所迁至新棚村,扩建为皖南红军总医院。
建院之初,条件极端艰苦,缺医少药,医疗器械极度匮乏。当地中医张履中闻讯后,毅然将自家药店全部药材捐献给医院,并投身紧张的医疗工作中。“医院刚成立时,连一把像样的手术刀都没有。”李洪盛指着展柜里一件锈迹斑斑的金属工具说,“这是一位叫‘小何’的战士用生命换来的箭镞。他牺牲前紧紧攥着它,医生张履中将它磨成了手术刀,取出了几百颗子弹。”
当时的新棚村村民同样倾尽全力支持着医院运转。童养媳徐花兰将娘家陪嫁且珍藏多年的两匹老布拿出,撕成布条当作红军伤员的绷带。没有病房,乡亲们就主动腾出住房安置伤员;缺少担架和病床,大家又拆下家里的门板送去。“我母亲当年把家里的旧衣服全撕了,给红军战士做了50双鞋。”今年79岁的村民李光德说。
1934年12月,方志敏率领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谭家桥战役中失利,500多名伤员被转送至皖南红军总医院。面对陡然增加的伤员,医院增设分院,全力开展救护。然而,国民党军队很快对医院展开疯狂围剿。为保护群众,医护人员携伤员转入深山周旋。令人扼腕的是,30多名医护人员和90多名重伤员在敌军放火烧山中英勇牺牲。1935年2月底,皖南苏维埃政府不得不撤销总医院。
尽管存续时间短暂,皖南红军总医院共收治600余名伤病员,超过60%伤病员治愈归队,并加入皖南红军独立团,继续投身革命。1938年,该团余部编入新四军第一支队,奔赴抗日前线。
为铭记这段历史,2021年7月1日,皖南红军总医院纪念馆在原址建成开放。纪念馆开馆至今,累计接待游客1000多批次、5万余人次,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纪念馆不仅是红色教育的‘课堂’,更要成为乡村振兴的‘引擎’。” 新棚村党支部书记陈立志表示,依托红色资源, 村集体与滁州方舟集团合作,将闲置小学改造成民宿,发展农家乐,开展夏令营、户外拓展、康养休闲等旅游项目,积极探索“红旅兴村”新路径。
新棚村的民宿里,50岁的李小萍正弯腰擦着桌子,额角渗着细汗,脸上却挂着笑:“以前就靠地里那点收成,现在在这儿做保洁,一年能多挣3万元!”这个由闲置小学改造的民宿,今年已接待400多名游客,村集体年增收约10万元,带动当地7名村民就业。村民方拥军经营的“森林农家院”年增收7万多元,像这样的农家乐在新棚村已有6户,越来越多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从烽火岁月的“战地医院”,到如今振兴路上的“红色地标”,皖南红军总医院的故事,激励着后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