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30日
来池州,睡个好觉

 贵池区梅村镇霄坑村俯瞰图。记者 张延鹤 摄


游客在九华山春野来信民宿休憩。

初心叁舍民宿篝火表演现场。通讯员 陈然 摄

飞地学苑民宿俯瞰图。记者 石立强 摄


  瑞昶硒源康养基地俯瞰图。记者 刘进 摄
  贵池:
  栖居深山 一夜好梦
  □ 记者 钱雪梅
  这个暑期,到贵池区梅村镇霄坑村看溪水绕屋、炊烟袅袅,在山谷间肆意撒欢、享受“森呼吸”,累了便栖身大山深处的茶乡里民宿,在蝉鸣中酣然入梦,成了游客们的心头之好。
  日前,记者驱车进山。越往深处,山色越显浓绿,宛如未被惊扰的原始秘境。道路两旁古木参天,一条溪流循着山势蜿蜒而下,水声潺潺。车行至海拔700米的霄坑大峡谷深处,茶乡里民宿便出现在眼前。
  这座民宿坐落于核心茶园区,以原木为主要装修材质,大开窗设计让窗外景致尽收眼底:云海翻涌,茶园、竹林与绵延群山交织,让人恍若栖身原始森林。当天,14间客房全部满员。
  下午3时许,游客们陆续领取桨板、水上浮板等设备,前往附近峡谷溪流处戏水。民宿不远处的龙池瀑布旁,三三两两的游客架起折叠桌椅在溪流间体验溯溪乐趣,孩子们举着捞鱼网,追着石缝间的小鱼奔跑,欢笑声划破山间的宁静。
  下午4时许,民宿主理人张福星已忙着准备晚餐。“这里是全国首批国家级生态旅游实验基地,生态环境没的说。”张福星笑着擦了擦汗,“周末客人多,基本满房。”
  傍晚时分,民宿管家点燃晒干的野艾草,天然的驱蚊草木香与茶香交融,迎接返回民宿的游客。大家洗去疲惫后,准备享用晚餐。不一会儿,一盘盘带着烟火气的土菜上桌:地皮菇滑嫩,裹着雨后的清新;小南瓜甜糯,藏着阳光的味道;小河鱼外酥里嫩,满是山野的鲜。最受欢迎的当属土灶焖出的锅巴,金黄酥脆,泡上农家米汤,更是成了桌间的“抢手货”。到了夜间,民宿还安排露天KTV、烧烤等活动,精彩节目轮番上演。
  来自合肥的游客杨梦园计划在此住三天两晚。“昨晚睡得特别香。”她说,“客房枕头是茶梗填充的,满是茶叶清香;推窗就是梯田般的碧绿茶垄,还有望不到边的大山。夜里能隐约听见峡谷间的溪流声,伴着‘知了’叫声,这是独属于大山的催眠曲。”
  九华山:
  枕山而眠 一梦千年
  □ 记者 汪玉 文/图
  八月的傍晚,暑气渐消。沿着九华乡老田村的环村沥青路前行,穿过九华山中心学校,拐角处一栋白色民居静静伫立。推门而入,便到了九华山春野来信民宿。3000平方米的空间里,近一半面积辟为庭院,白墙映着阔叶绿植与成片向日葵,宛如踏入莫奈花园。民宿主理人多多笑着迎上来,门禁系统的轻响仿佛一道“结界”,将喧嚣挡在院外。
  “ 一进院子,心就静了。”南昌游客潘霞坐在公共空间体验香道,身后落地窗框住满眼绿意,铜炉里青烟袅袅盘旋,手边刚切的本地西瓜泛着清甜。院落里、天台上,几位年轻人迎着晚风拍照,镜头里稻田与远山构成天然画框,让她们赞叹不已。
  老田村有着千年历史,至今保留着不少老建筑。这座扎根在古村落一隅的民宿,距玉带河仅五分钟脚程。河畔文艺小店错落有致,青石板路记录着千年光阴。“客人说像枕着九华山入梦,坠入千年古村的故事里。”主理人多多笑着端出黄精茶,茶汤澄黄如琥珀,上海游客王胡慧抿了一口眼睛发亮:“甘醇回甜,比办公室袋泡茶香多了。”
  晚餐时,山林黑猪肉、竹林走地鸡和带着泥土气的时蔬上桌,王胡慧忍不住拍照发微信朋友圈:“这黑猪肉嚼着有韧劲,鸡皮Q弹,连豆角、茄子这些普通的蔬菜,吃起来都有种说不出的舒服。”“治好了两个月的失眠焦虑。”游客李应勇站在天台感慨。他指着远处九华山脉的轮廓,近处稻田里蛙鸣此起彼伏,“傍晚吹风看星,夜里听着自然白噪音入睡,怡然自得。”
  民宿6间客房均超60平方米,独栋小院藏在角落更显僻静。推开门,五星级床品铺得松软,临窗浴缸、定制洗漱用品透着贴心。“爬山累了泡个澡,躺在云朵般的床上才叫享受。”多多轻抚纯棉床品,试营业6个月来,她反复打磨细节,小到香薰精油的配比,大到院落里灯光的亮度,都为“好眠”服务。
  在九华山,这样的民宿有很多。它们藏在山水间,写满给游人的安眠诗行。
  青阳:
  走进山中 生活很“潮”
  □ 记者 杜龙菲
  午后山风带着草木清香穿过青阳县陵阳镇黄石溪村的树林,沿着青石板路蜿蜒而上,远远望见初心叁舍民宿的马头墙,在绿荫间若隐若现。不远处溪边几位游客蹲着用竹篮冰镇西瓜,水珠顺着竹编纹路滴落在青石板上,溅起细碎的凉意。
  “山里好啊!爬山、徒步,呼吸大自然新鲜的空气。”合肥游客周莉坐在民宿原木色长桌旁,给女儿拍照。她身后的落地窗外,层叠青山如黛,穿堂风拂过挂在房梁上的风铃,叮咚声混着不远处溪流的潺潺声。“昨晚躺在床上,月光从纱帘缝里钻进来,比城里的霓虹灯温柔多了。”
  初心叁舍民宿依山而建,每间房都设有观景阳台,推窗即见九华山余脉苍翠,晨可观云海翻涌,夜可听虫鸣低语。“山野生活的潮流,是让‘慢’与‘趣’撞个满怀。”民宿负责人陈然蹲在儿童戏水池边,一边帮一个小朋友调整水枪背带,一边向记者介绍,“现在很多城里人就爱这调调,我们经常编排些有趣活动,让游客玩出新花样,来的人越来越多,周末都得提前半个月订房。”
  这片山林不只有静谧,更有丰富的山居体验,白天的山野成了天然游乐场:溯溪的游客踩着鹅卵石前进,裤脚卷到膝盖,手里的水枪不时喷出一道水线;儿童们在泳池戏水,水花溅到阳台,家长们坐在一旁聊天,场面温馨又惬意。
  暮色降临,篝火燃起,民宿的院子成了“山居剧场”。篝火旁,游客们跟着管家学做山水团扇,野花束在指尖绽放;溪边的“拍卖会”上,众人用游戏币抢着限定山货;落日音乐会的吉他声里,晚霞成了最天然的幕布。
  这家藏在山坳里的民宿共有18间客房,平日日均接待游客30余人,暑期旺季则增至70人左右。陈然介绍,今年6月以来,已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其中八成来自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城市。不少游客一住就是好几天,直言“住在这里连失眠都被山风治好了”。
  东至:
  对话历史 慢享生活
  □ 记者 张艺楠
  清晨推开窗,满目青绿扑面而来,昨夜的安睡仿佛还带着草木的清香。在东至县东流镇飞地学苑民宿,一场好觉并非终点,而是开启心灵休憩的序章,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不仅为寻找安睡之所,更为在历史与自然的怀抱中,触摸到灵魂的温度。
  飞地学苑前身为始建于1932年的安徽省立农校。主体建筑恢复农校旧存风貌,2020年1月一期建成,一楼设餐厅,二楼为客房。两年后,二期正式投入使用,增设21间客房和五大文化创意区,营造出一个集合人文与美的艺术园区。
  民宿内,精心收集的传统农具、旧家电与标注历史的老照片等随处可见,直观呈现场所的变迁。“大家看到的这张老照片,正是安徽省立农校,也是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工作人员陈海凤向游客介绍。“带孩子来不仅是住宿,也想让她感受当地历史的脉络。”家长朱长雪道出了许多游客的心声。通过沉浸式展示,游客与历史“隔空对话”,深度感受当地文化魅力。
  民宿环境幽雅,池塘内数百条锦鲤自由游弋,吸引众多游客围观。新建的室内区域成为避暑佳地,沿墙书架上历史典籍与旅行书籍错落摆放。杭州游客林溪靠窗阅读,手边放着一杯当地的野菊花茶。“这里能看书、喝茶,还能体验书法创作,一家民宿能提供这么多文化体验,让人很惊喜。”林溪说。
  飞地学苑不只提供阅读空间,还深度梳理东流镇文化脉络,计划在东流老街挂牌成立东流古镇文化研究基地,重点建设陶渊明、黄庭坚诗学及生平研究基地,以及罗寄一及池州现当代文学艺术研究基地。未来,这些基地将与学苑内的阅读空间、文化创意区联动,融合学术研究、文化传承与民宿体验,深化“陶冶情操”的文化空间内涵。
  傍晚,民宿空地灯光亮起,小镇居民与游客围坐欣赏音乐表演,树间蝉鸣与欢声笑语交织。入夜后,客房回归静谧,良好隔音让旅客远离喧嚣,得以深眠。“入夏以来,民宿入住率较前几月增长了约20%。”飞地学苑民宿董事长张俊介绍,他计划打造民宿集群,将更多见证历史的老房子改造成能让游客安心休憩的场所。
  石台:
  轻奢旅居 康养“森”活
  □ 记者 潘欢欢
  天刚破晓,在石台仙寓镇大山村瑞昶硒源康养基地内,早起的住客已在蜿蜒的山间小道上开启徒步模式,深吸着山间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沉醉在夏日独有的清凉惬意之中,让人不由得放慢了脚步。
  “这里的环境真好,水和空气都对人体有益,我们一家人住了两天后,都感到身心放松,睡得踏实,想多住一段时间。”徐州游客王嘉嘉的感慨,道出了不少游客的心声。
  傍晚时分,基地的休闲区渐渐热闹起来。亲子家庭三三两两围坐畅谈,笑语喧然;有人在游泳池里嬉戏打闹,有人则坐在观景阳台,欣赏着山间美景。作为仙寓镇大山村首个高端康养基地,瑞昶硒源康养基地依山而建,与森林景观相依相融。独栋森林康养民宿藏在林间,配套建设的森林步道、绿化景观、森林康养及餐饮娱乐等设施,都透着与自然共生的巧思。
  “自去年5月开始对外营业,这里常常一床难求。暑期旺季基本满客。很多合肥、江苏、上海的客人慕名前来。”基地工作人员华霄说,虽然离闹市区稍远,配套设施还在逐步完善,但凭借富硒的水土、清新的空气和宜人的温度,就留住了一大批回头客。
  “夏季的晚上就像进了‘空调房’一样舒适。”50多岁的合肥游客吴志刚说,他平时睡眠质量不太好,但在这里睡得特别香。基地里,健身房、瑜伽室、硒水温泉等康养体育设施齐全,一日三餐更是地道的“硒味”,养胃、养身更养心。
  如今,这座藏在大山里的康养基地,已累计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他们大多来自上海、江苏、河南等地。在这里,轻奢旅居不再是简单的休憩,而是一场与森林共生的“森”活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