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02日
永不褪色的赤诚
□ 记者 王晶晶 杜龙菲
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洒在池州烈士陵园的花岗岩碑墙上。张根奎,1925-1945;张金丹,1919-1944……2200多个名字熠熠生辉,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壮怀激烈的革命历程,诉说着永不褪色的精神传承。手指轻触碑石,仿佛触摸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三张证书:
一个家庭的赤诚奉献
安徽革命军事馆展厅内,三张泛黄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在射灯下静默无声。石台县仁里镇三增村村民马小松手指颤抖,轻抚玻璃展柜:“这三张纪念证是我爷爷的三个兄弟用命换来的。”今年清明前夕,马小松将珍藏数十年的这三张纪念证捐赠给安徽革命军事馆。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安徽地方党组织积极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马沙林、马旺继、马旺龙三兄弟受此影响,毅然投身革命。三弟马旺龙担任红军游击队大队长,马沙林、马旺继成为红军游击队战士,在皖南山区开展武装斗争。1934年冬,三兄弟相继倒在敌人枪口下,壮烈牺牲。
“每件文物都是穿越时空的火种。”石台县人武部政工科干事陶明杰指着证书说,“它们见证了一个家庭的无私奉献,更折射出皖南革命老区‘户户有红军、山山埋忠骨’的壮烈。”
炒硝炉前:
一家三口的生死抉择
在东至木塔红军纪念馆展厅内,一处实景展格外引人注目——一对中年夫妻带着年轻的儿子专注地进行炒硝作业,生动再现了当地家喻户晓的“全家参军,一门英烈”红色故事。
1934年元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事激烈,木塔乡一批红色交通员牺牲,红色交通战线面临着巨大压力。“在这个关键时刻,苏村村虎稠组农民叶得娣经介绍进入苏村红色交通站。她当时已经53岁,但支持革命、胆大心细、忠诚可靠。”木塔乡关工委“五老”志愿者汪有民介绍。叶得娣白天做接待员,晚上参加交通站培训,很快进入角色,20天后便担任苏村龙燕站交通员兼侦查员。东线浮梁方向沿途有10余个交通联络点,但敌人哨卡更多,叶得娣化名方得娣,以回娘家、务工、到江西景德镇办杂货等为掩护,在短短5个月内出色完成40余次送信、20余次侦察任务,为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送去大量重要情报。期间数次遇险,她都机智化险为夷。
“最惊险的是4月那次。”汪有民指着展墙上的路线图讲述,“叶得娣被保安队关押时,借口上厕所从茅坑边逃脱,当晚将情报准时送达。”5月后,她主动请缨转到更危险的制硝厂,还说服丈夫苏心田和19岁的儿子苏鸿发一同参军。一家三口组成炒硝班组,在呛人的硝烟中为红军提供弹药。10月底,国民党军队夜袭制硝厂,叶得娣为掩护战友突围牺牲。5天后苏心田在运粮途中中弹身亡。次年春天,苏鸿发因叛徒告密英勇就义。
如今,木塔乡在每年清明、烈士纪念日等重要节点,都会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开展祭扫、重走红军路等活动,共同缅怀“一门英烈”事迹。木塔乡党委委员方玉男表示:“我们要铭记革命先烈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履职尽责、服务群众,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老树新绿:
一种信念的生生不息
7月29日,青阳县烈士纪念馆内,今年考取军校的9名青阳中学学生,站在泛黄的史料与烈士照片前,聆听那段烽火岁月的故事。
“烈士们平均牺牲年龄只有25岁,这让我感触极深。”军校大学生何振宇说,“他们在和我差不多的年纪,就投身革命事业。今年,我被空军航空大学录取,即将踏上新的征程。我将和先辈们一样,将青春和热血献给祖国,守护我们辽阔的蓝天。”
离开纪念馆,沿着乡间小路来到青阳县杨田镇上东堡村,今年85岁的王占礼坐在自家院里,拿出珍藏的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告诉记者:“打我记事起,就没怎么见过父亲,关于他的故事,都是听村里老人和他的战友讲的。”
1940年10月,王占礼的父亲王启松怀着满腔热血与保家卫国的壮志,加入新四军,成为第六师独立二团五连的一名战士。他参军后,先在宣城泾县一带打游击战,凭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从普通士兵成长为班长、排长。在1944年3月江苏溧阳清水塘战斗中,王启松不幸牺牲,年仅28岁。
“ 不是你牺牲,就是我牺牲。”王占礼抚摸着证明书喃喃自语。院里的老树年年吐出新绿,就像父亲未竟的信念永远生长。
像王启松这样的英烈,在青阳还有很多。新河镇的张金丹烈士,1939年3月投身革命,在新四军警卫团担任排长,1944年7月15日在陀龙执行任务时,被伪军杀害;籍贯无为的张根奎烈士,1944年于铜陵参军,后任排长,1945年4月在南陵与日寇及伪军的作战中英勇牺牲… …
据统计,革命战争年代,池州籍烈士达2200多人。“很多烈士没留下照片,甚至没有全名。但他们用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永远屹立在我们心中。”池州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朱俊杰表示,“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烈士褒扬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全社会营造缅怀英烈、学习英烈精神的浓厚氛围,让烈士精神代代传承。”
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洒在池州烈士陵园的花岗岩碑墙上。张根奎,1925-1945;张金丹,1919-1944……2200多个名字熠熠生辉,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壮怀激烈的革命历程,诉说着永不褪色的精神传承。手指轻触碑石,仿佛触摸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三张证书:
一个家庭的赤诚奉献
安徽革命军事馆展厅内,三张泛黄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在射灯下静默无声。石台县仁里镇三增村村民马小松手指颤抖,轻抚玻璃展柜:“这三张纪念证是我爷爷的三个兄弟用命换来的。”今年清明前夕,马小松将珍藏数十年的这三张纪念证捐赠给安徽革命军事馆。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安徽地方党组织积极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马沙林、马旺继、马旺龙三兄弟受此影响,毅然投身革命。三弟马旺龙担任红军游击队大队长,马沙林、马旺继成为红军游击队战士,在皖南山区开展武装斗争。1934年冬,三兄弟相继倒在敌人枪口下,壮烈牺牲。
“每件文物都是穿越时空的火种。”石台县人武部政工科干事陶明杰指着证书说,“它们见证了一个家庭的无私奉献,更折射出皖南革命老区‘户户有红军、山山埋忠骨’的壮烈。”
炒硝炉前:
一家三口的生死抉择
在东至木塔红军纪念馆展厅内,一处实景展格外引人注目——一对中年夫妻带着年轻的儿子专注地进行炒硝作业,生动再现了当地家喻户晓的“全家参军,一门英烈”红色故事。
1934年元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事激烈,木塔乡一批红色交通员牺牲,红色交通战线面临着巨大压力。“在这个关键时刻,苏村村虎稠组农民叶得娣经介绍进入苏村红色交通站。她当时已经53岁,但支持革命、胆大心细、忠诚可靠。”木塔乡关工委“五老”志愿者汪有民介绍。叶得娣白天做接待员,晚上参加交通站培训,很快进入角色,20天后便担任苏村龙燕站交通员兼侦查员。东线浮梁方向沿途有10余个交通联络点,但敌人哨卡更多,叶得娣化名方得娣,以回娘家、务工、到江西景德镇办杂货等为掩护,在短短5个月内出色完成40余次送信、20余次侦察任务,为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送去大量重要情报。期间数次遇险,她都机智化险为夷。
“最惊险的是4月那次。”汪有民指着展墙上的路线图讲述,“叶得娣被保安队关押时,借口上厕所从茅坑边逃脱,当晚将情报准时送达。”5月后,她主动请缨转到更危险的制硝厂,还说服丈夫苏心田和19岁的儿子苏鸿发一同参军。一家三口组成炒硝班组,在呛人的硝烟中为红军提供弹药。10月底,国民党军队夜袭制硝厂,叶得娣为掩护战友突围牺牲。5天后苏心田在运粮途中中弹身亡。次年春天,苏鸿发因叛徒告密英勇就义。
如今,木塔乡在每年清明、烈士纪念日等重要节点,都会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开展祭扫、重走红军路等活动,共同缅怀“一门英烈”事迹。木塔乡党委委员方玉男表示:“我们要铭记革命先烈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履职尽责、服务群众,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老树新绿:
一种信念的生生不息
7月29日,青阳县烈士纪念馆内,今年考取军校的9名青阳中学学生,站在泛黄的史料与烈士照片前,聆听那段烽火岁月的故事。
“烈士们平均牺牲年龄只有25岁,这让我感触极深。”军校大学生何振宇说,“他们在和我差不多的年纪,就投身革命事业。今年,我被空军航空大学录取,即将踏上新的征程。我将和先辈们一样,将青春和热血献给祖国,守护我们辽阔的蓝天。”
离开纪念馆,沿着乡间小路来到青阳县杨田镇上东堡村,今年85岁的王占礼坐在自家院里,拿出珍藏的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告诉记者:“打我记事起,就没怎么见过父亲,关于他的故事,都是听村里老人和他的战友讲的。”
1940年10月,王占礼的父亲王启松怀着满腔热血与保家卫国的壮志,加入新四军,成为第六师独立二团五连的一名战士。他参军后,先在宣城泾县一带打游击战,凭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从普通士兵成长为班长、排长。在1944年3月江苏溧阳清水塘战斗中,王启松不幸牺牲,年仅28岁。
“ 不是你牺牲,就是我牺牲。”王占礼抚摸着证明书喃喃自语。院里的老树年年吐出新绿,就像父亲未竟的信念永远生长。
像王启松这样的英烈,在青阳还有很多。新河镇的张金丹烈士,1939年3月投身革命,在新四军警卫团担任排长,1944年7月15日在陀龙执行任务时,被伪军杀害;籍贯无为的张根奎烈士,1944年于铜陵参军,后任排长,1945年4月在南陵与日寇及伪军的作战中英勇牺牲… …
据统计,革命战争年代,池州籍烈士达2200多人。“很多烈士没留下照片,甚至没有全名。但他们用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永远屹立在我们心中。”池州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朱俊杰表示,“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烈士褒扬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全社会营造缅怀英烈、学习英烈精神的浓厚氛围,让烈士精神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