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09日
长河芦语
芦苇,是不折腰的。它根茎发达,能紧紧抓住任何可以生存的土壤。芦苇是秋浦河的忠实护卫,芦苇精神也成为了我的人生信条。
破壤萌新
第一次听说秋浦河,还是在项目讨论会上。2023年冬天,我刚接触项目,坐在会议室的后排,听前辈们对项目层层解构的同时,脑子里还在盘算中午要吃什么。
忽然讨论声停止了,一位领导轻声道:“小姚,你了解秋浦河吗?”
我舌头根一紧,脑袋嗡的一声,几滴汗流出又迅速被羽绒服吸收:“不……不了解… … ”
领导若有所思地笑了一下:“不妨事,你回去好好了解一下,过阵子去池州开会你也跟着吧。”
那天的午饭终究是没吃成。我埋首书海,在泛黄的书页间邂逅了这条古老的河流。原来秋浦河是池州的“母亲河”,贵池古称“秋浦县”。河水蜿蜒处,曾留下许多文人墨客的足迹。最动人的莫过于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将千年前的月光永远定格在了秋浦河上。这地方,很有来头。
2024年1月,我第一次来到了位于池州市贵池区的杏花村,没错,就是杜牧《清明》里“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杏花村。我在湿地边上看到了大片的芦苇荡,风呼啸而来,它们就那么直挺挺地站着,有的芦苇受不了,就连倒下也是直挺挺的,枝干没有丝毫弯折。湿润的泥土下,芦苇的嫩芽带着青涩的期待,开始了生命初始的试探与苏醒。
这项目拿杏花村作引子,链接池州与秋浦河,想要绣一幅“天人合一”的和谐画卷。我除了在开会时记录会议精神,就是在饭桌上埋头苦吃,觉得自己只是个无足轻重的小喽啰。直到饭局结尾时,隔壁同事姐姐和我说:“小姚,过了年,你可能就要长期待在池州这边驻场了。”
“驻场?开什么玩笑!”我差点被嘴里的猪蹄噎住,原本油润的肉质突然变得木渣一般,硌在喉头难以下咽。那时的我,刚扎进展览行业,像个误入密林的孩童,连最简单的任务都需要众人七手八脚地“托举”。每日挂在嘴边的“对不起”三字,说得比自己名字还顺溜。记得某个加班的深夜,办公室里飘着炸鸡的香气,几位哥哥姐姐一边往我手里塞鸡翅,一边打趣:“小姚啊,现在当个小笨蛋不打紧,可别把‘小’字弄丢了,光剩个‘笨蛋’。”
可眼下这个项目——要把杏花村的诗酒风流、秋浦河的千年文脉,都装进展厅的方寸之间。光是策划文案就浩如烟海,更别提还要与各路神仙打交道。我这样连自己都照看不好的人,如何担得起?
但那些鼓励的话像温热的酒,一杯杯灌进心里。再加上少年人那股不知天高地厚的莽劲儿,我竟鬼使神差地点了头。临行前大家和我说:“我们都很喜欢出差,出差是很轻松自由的,不要担心。”
这是我2024年听过最大的谎言。
去驻场的第一天,天津和池州同时下大雪。我的两个大行李箱被深深嵌在雪里,而我像一头拉磨的驴。这一拉,就是半年。
疏影摇风
二月中旬的池州,用一场奇特的雪迎接了我。那雪粒干燥得像是从天上撒下来的盐巴,落在掌心沙沙作响,踩在脚下咯吱咯吱地硌人。最要命的是那刺骨的寒意,仿佛能穿透层层衣物,直钻进骨头缝里。我穿着加厚摇粒绒睡衣,加一层保暖棉被再把空调暖风开到最大,夜里才能勉强入睡,南方的冬天原来也很难熬。陌生征程的未知、远离故土的无措,让我一度陷入慌乱,但每一次慌乱过后都会安慰自己:“天崩开局不过如此,干就完了!”
生态馆的展品清单上,列着许多需要现场采集的花叶标本。这个任务最终落在了我这个驻场新人的肩上。我戏称之为“花叶大作战”——起初不过是句玩笑话,直到真正走进那片秘境。
三月初的阳光正好,我骑着电动车在杏花村园区转悠,还以为这是份闲适的差事。直到跟着专家踏入秋浦河畔的湿地森林,才知自己多么天真。那里古木参天,竹林幽深,根本没有现成的路。我们攀爬陡坡,在落叶堆积的斜坡上深一脚浅一脚。明明是从同一个入口进出,却仿佛穿越了无数个迷宫。专家气定神闲地把玩着几粒种子:“这些花草还算好找,剩下的就交给你了。”我望着身后歪歪扭扭的标记,苦笑着应下。
可不承想,池州的春雨比采集人先来了。为了在标记被雨水冲刷前记住位置,我抓起一顶帽子,骑着小车一路水花飞泥点地去了园区。春雨不似冬雪般寒得透彻,而是回暖中带着些许未消的萧瑟,像根根银针般扎在身上冷热交替着。记不清在里面摸爬滚打了多久,只记得衣衫湿了干、干了湿,鞋底的泥巴已经结成了厚厚的盔甲。
“花叶大作战”像吃柠檬,极致的酸涩后,回味是一抹甜。我见识了杏花村的杏花和垂丝海棠如何娇艳欲滴,拗口的植物名——常春油麻藤、阔叶十大功劳、菝葜也渐渐成了熟悉的老友。当盛夏来临,采集工作告一段落时,回望那片曾经让我晕头转向的森林,竟觉得分外亲切。每一株草木都像是旧相识,在微风中轻轻颔首。
汇报方案,是一个策划进阶的必备环节。我的第一次汇报经历不能说惊险,也算得上刺激。为了能让业主单位更详细了解项目后期深化所产生的变更点,双方决定在临近的重要会议中将此事一并进行汇报。因为事关重大,所以本打算等前辈们从外地赶来进行汇报,谁承想会议时间突然提前,短短几小时大家是一定赶不过来的,于是决定把我赶鸭子上架… …
当时的我已与各位专家对接多次,但面对多位重要领导的正式汇报还是头一次。我修改文件的手快要将键盘上的灰抖落掉却是一刻不敢停,脑仁儿微微麻,耳边是忽大忽小的鸣响。“小姚!”视频那头前辈的声音穿透迷雾,“精气神要足!先相信自己,别人才会信你。重点要像打拍子,轻重缓急都得分明… …别愣着,抓紧准备!”这语气让我想起高考前班主任的叮嘱。渐渐地,心跳找到了节奏,耳鸣化作战鼓。我仿佛看见自己手持银月弯刀,正劈开混沌的夜幕。
入场,接设备,手拿激光笔,落落大方慷慨激扬,汇报结束后一句“同意决议”让我心中大石落地。围观的同事上前鼓励我“说得很好嘛!”“嗨,原来也就那样,没什么好怕的!”我毫不费力地摆摆手,实则已想不起会上说了些什么——紧张到断片了。
汇报后来到秋浦河边,我看着河边芦苇的幼苗逐渐长高,茎叶舒展但仍显稀疏,纤细的身影在水边轻轻摇曳,如灵动的舞者。许是春风听见了我的祈愿,忽然撩起我的发梢,像在说:生命如歌,且吟且行。
青帐叠浪
阳光下的车座子逐渐开始烫屁股,项目进度也烧到了眉毛。我经常目送晚霞离开,然后坚守至秋浦河的日出时分。焦躁难耐时,我便去看芦苇。
秋浦河的芦苇是有灵性的。枯水时节,根须径直扎进湿泥里,攥住阳光与清气,可着劲儿往上蹿;到了丰水期,浊流吞没了滩涂,它们便屏住呼吸,把生长的心思悄悄敛起来——倒像是谙熟韬晦之术的隐者,浊浪排空时默然蛰伏,风平浪静处暗自绵延。
此刻,芦苇茎叶繁茂,连成一片浓密的“帐幕”,风吹过时,叶片起伏如波浪,像是它们在水中写字。写一横,是忍耐;写一竖,是坚持;待到撇捺交会处,便成了渡人的舟楫。
正值仲夏,走进即将验收的展馆,我的眼前却浮现出半年前初来时的景象——那时这里还只是裸露的轻钢骨架,空荡荡的厂房里回荡着金属的碰撞声。而今,从阻燃板的封顶到结构墙的筑起,从展品的布置到最后的灯光调试,每一个细节都凝结着我们的心血。
这半年时光,像一本厚重的画册在我脑海中翻动。跟随专家们的脚步,我结识了那些皮肤黝黑、手掌粗糙的老渔民,听他们讲述秋浦河上的故事;在湿地深处,我与东方白鹳等一些灵动的生命不期而遇;玉带凤蝶翩跹、秋浦花鳜游弋,都成了我最珍贵的记忆。上百种花叶标本的采集过程,更让我读懂了这片土地的丰饶。
最让我自豪的是,我用文字串联起了秋浦河的千年文脉,用脚步丈量出杏花村的人文厚度。那些在古籍中沉睡的故事,那些在民间口耳相传的传说,如今都在展馆中重获新生。
展馆的设计处处体现着巧思:户外游径让孩子们可以亲近自然,实体沙盘将地理风貌栩栩呈现,物理互动装置让知识触手可及,沉浸式影片则带着观众穿越时空。每当看到孩子们在展馆里流连忘返,听到他们惊喜的欢呼声,我就知道,我们真的做到了让文化走出象牙塔,让历史变得可亲可感。
絮雪漫天
经过狂风之啸,雨雪之寒,骄阳之炼,含着颖果的芦花诞生了。它蓬松轻盈,随风飘散时如同漫天飞雪,诗意盎然。而我也在千锤百炼后多了几分成熟与从容。
但人如芦苇,发芽繁盛后难免有枯茎卧水之境。正如我第一次在秋浦河畔看到的那样,寒风呼啸中,芦苇紧紧抓住赖以生存的土壤,昂着头,在忍耐与坚持中腰背挺得笔直,直到根被吹断,然后笔直地倒下。那是它面对使命的忠诚,面对生命的态度——若心中无悔、一生坦荡,任天地流转、四季轮换,芦苇只管无畏且从容,昂首天地间,直到生命的尽头。它的种子,也会带着这份信念与豪情,开始新的试探与苏醒。
我追寻着,也期待着… …
破壤萌新
第一次听说秋浦河,还是在项目讨论会上。2023年冬天,我刚接触项目,坐在会议室的后排,听前辈们对项目层层解构的同时,脑子里还在盘算中午要吃什么。
忽然讨论声停止了,一位领导轻声道:“小姚,你了解秋浦河吗?”
我舌头根一紧,脑袋嗡的一声,几滴汗流出又迅速被羽绒服吸收:“不……不了解… … ”
领导若有所思地笑了一下:“不妨事,你回去好好了解一下,过阵子去池州开会你也跟着吧。”
那天的午饭终究是没吃成。我埋首书海,在泛黄的书页间邂逅了这条古老的河流。原来秋浦河是池州的“母亲河”,贵池古称“秋浦县”。河水蜿蜒处,曾留下许多文人墨客的足迹。最动人的莫过于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将千年前的月光永远定格在了秋浦河上。这地方,很有来头。
2024年1月,我第一次来到了位于池州市贵池区的杏花村,没错,就是杜牧《清明》里“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杏花村。我在湿地边上看到了大片的芦苇荡,风呼啸而来,它们就那么直挺挺地站着,有的芦苇受不了,就连倒下也是直挺挺的,枝干没有丝毫弯折。湿润的泥土下,芦苇的嫩芽带着青涩的期待,开始了生命初始的试探与苏醒。
这项目拿杏花村作引子,链接池州与秋浦河,想要绣一幅“天人合一”的和谐画卷。我除了在开会时记录会议精神,就是在饭桌上埋头苦吃,觉得自己只是个无足轻重的小喽啰。直到饭局结尾时,隔壁同事姐姐和我说:“小姚,过了年,你可能就要长期待在池州这边驻场了。”
“驻场?开什么玩笑!”我差点被嘴里的猪蹄噎住,原本油润的肉质突然变得木渣一般,硌在喉头难以下咽。那时的我,刚扎进展览行业,像个误入密林的孩童,连最简单的任务都需要众人七手八脚地“托举”。每日挂在嘴边的“对不起”三字,说得比自己名字还顺溜。记得某个加班的深夜,办公室里飘着炸鸡的香气,几位哥哥姐姐一边往我手里塞鸡翅,一边打趣:“小姚啊,现在当个小笨蛋不打紧,可别把‘小’字弄丢了,光剩个‘笨蛋’。”
可眼下这个项目——要把杏花村的诗酒风流、秋浦河的千年文脉,都装进展厅的方寸之间。光是策划文案就浩如烟海,更别提还要与各路神仙打交道。我这样连自己都照看不好的人,如何担得起?
但那些鼓励的话像温热的酒,一杯杯灌进心里。再加上少年人那股不知天高地厚的莽劲儿,我竟鬼使神差地点了头。临行前大家和我说:“我们都很喜欢出差,出差是很轻松自由的,不要担心。”
这是我2024年听过最大的谎言。
去驻场的第一天,天津和池州同时下大雪。我的两个大行李箱被深深嵌在雪里,而我像一头拉磨的驴。这一拉,就是半年。
疏影摇风
二月中旬的池州,用一场奇特的雪迎接了我。那雪粒干燥得像是从天上撒下来的盐巴,落在掌心沙沙作响,踩在脚下咯吱咯吱地硌人。最要命的是那刺骨的寒意,仿佛能穿透层层衣物,直钻进骨头缝里。我穿着加厚摇粒绒睡衣,加一层保暖棉被再把空调暖风开到最大,夜里才能勉强入睡,南方的冬天原来也很难熬。陌生征程的未知、远离故土的无措,让我一度陷入慌乱,但每一次慌乱过后都会安慰自己:“天崩开局不过如此,干就完了!”
生态馆的展品清单上,列着许多需要现场采集的花叶标本。这个任务最终落在了我这个驻场新人的肩上。我戏称之为“花叶大作战”——起初不过是句玩笑话,直到真正走进那片秘境。
三月初的阳光正好,我骑着电动车在杏花村园区转悠,还以为这是份闲适的差事。直到跟着专家踏入秋浦河畔的湿地森林,才知自己多么天真。那里古木参天,竹林幽深,根本没有现成的路。我们攀爬陡坡,在落叶堆积的斜坡上深一脚浅一脚。明明是从同一个入口进出,却仿佛穿越了无数个迷宫。专家气定神闲地把玩着几粒种子:“这些花草还算好找,剩下的就交给你了。”我望着身后歪歪扭扭的标记,苦笑着应下。
可不承想,池州的春雨比采集人先来了。为了在标记被雨水冲刷前记住位置,我抓起一顶帽子,骑着小车一路水花飞泥点地去了园区。春雨不似冬雪般寒得透彻,而是回暖中带着些许未消的萧瑟,像根根银针般扎在身上冷热交替着。记不清在里面摸爬滚打了多久,只记得衣衫湿了干、干了湿,鞋底的泥巴已经结成了厚厚的盔甲。
“花叶大作战”像吃柠檬,极致的酸涩后,回味是一抹甜。我见识了杏花村的杏花和垂丝海棠如何娇艳欲滴,拗口的植物名——常春油麻藤、阔叶十大功劳、菝葜也渐渐成了熟悉的老友。当盛夏来临,采集工作告一段落时,回望那片曾经让我晕头转向的森林,竟觉得分外亲切。每一株草木都像是旧相识,在微风中轻轻颔首。
汇报方案,是一个策划进阶的必备环节。我的第一次汇报经历不能说惊险,也算得上刺激。为了能让业主单位更详细了解项目后期深化所产生的变更点,双方决定在临近的重要会议中将此事一并进行汇报。因为事关重大,所以本打算等前辈们从外地赶来进行汇报,谁承想会议时间突然提前,短短几小时大家是一定赶不过来的,于是决定把我赶鸭子上架… …
当时的我已与各位专家对接多次,但面对多位重要领导的正式汇报还是头一次。我修改文件的手快要将键盘上的灰抖落掉却是一刻不敢停,脑仁儿微微麻,耳边是忽大忽小的鸣响。“小姚!”视频那头前辈的声音穿透迷雾,“精气神要足!先相信自己,别人才会信你。重点要像打拍子,轻重缓急都得分明… …别愣着,抓紧准备!”这语气让我想起高考前班主任的叮嘱。渐渐地,心跳找到了节奏,耳鸣化作战鼓。我仿佛看见自己手持银月弯刀,正劈开混沌的夜幕。
入场,接设备,手拿激光笔,落落大方慷慨激扬,汇报结束后一句“同意决议”让我心中大石落地。围观的同事上前鼓励我“说得很好嘛!”“嗨,原来也就那样,没什么好怕的!”我毫不费力地摆摆手,实则已想不起会上说了些什么——紧张到断片了。
汇报后来到秋浦河边,我看着河边芦苇的幼苗逐渐长高,茎叶舒展但仍显稀疏,纤细的身影在水边轻轻摇曳,如灵动的舞者。许是春风听见了我的祈愿,忽然撩起我的发梢,像在说:生命如歌,且吟且行。
青帐叠浪
阳光下的车座子逐渐开始烫屁股,项目进度也烧到了眉毛。我经常目送晚霞离开,然后坚守至秋浦河的日出时分。焦躁难耐时,我便去看芦苇。
秋浦河的芦苇是有灵性的。枯水时节,根须径直扎进湿泥里,攥住阳光与清气,可着劲儿往上蹿;到了丰水期,浊流吞没了滩涂,它们便屏住呼吸,把生长的心思悄悄敛起来——倒像是谙熟韬晦之术的隐者,浊浪排空时默然蛰伏,风平浪静处暗自绵延。
此刻,芦苇茎叶繁茂,连成一片浓密的“帐幕”,风吹过时,叶片起伏如波浪,像是它们在水中写字。写一横,是忍耐;写一竖,是坚持;待到撇捺交会处,便成了渡人的舟楫。
正值仲夏,走进即将验收的展馆,我的眼前却浮现出半年前初来时的景象——那时这里还只是裸露的轻钢骨架,空荡荡的厂房里回荡着金属的碰撞声。而今,从阻燃板的封顶到结构墙的筑起,从展品的布置到最后的灯光调试,每一个细节都凝结着我们的心血。
这半年时光,像一本厚重的画册在我脑海中翻动。跟随专家们的脚步,我结识了那些皮肤黝黑、手掌粗糙的老渔民,听他们讲述秋浦河上的故事;在湿地深处,我与东方白鹳等一些灵动的生命不期而遇;玉带凤蝶翩跹、秋浦花鳜游弋,都成了我最珍贵的记忆。上百种花叶标本的采集过程,更让我读懂了这片土地的丰饶。
最让我自豪的是,我用文字串联起了秋浦河的千年文脉,用脚步丈量出杏花村的人文厚度。那些在古籍中沉睡的故事,那些在民间口耳相传的传说,如今都在展馆中重获新生。
展馆的设计处处体现着巧思:户外游径让孩子们可以亲近自然,实体沙盘将地理风貌栩栩呈现,物理互动装置让知识触手可及,沉浸式影片则带着观众穿越时空。每当看到孩子们在展馆里流连忘返,听到他们惊喜的欢呼声,我就知道,我们真的做到了让文化走出象牙塔,让历史变得可亲可感。
絮雪漫天
经过狂风之啸,雨雪之寒,骄阳之炼,含着颖果的芦花诞生了。它蓬松轻盈,随风飘散时如同漫天飞雪,诗意盎然。而我也在千锤百炼后多了几分成熟与从容。
但人如芦苇,发芽繁盛后难免有枯茎卧水之境。正如我第一次在秋浦河畔看到的那样,寒风呼啸中,芦苇紧紧抓住赖以生存的土壤,昂着头,在忍耐与坚持中腰背挺得笔直,直到根被吹断,然后笔直地倒下。那是它面对使命的忠诚,面对生命的态度——若心中无悔、一生坦荡,任天地流转、四季轮换,芦苇只管无畏且从容,昂首天地间,直到生命的尽头。它的种子,也会带着这份信念与豪情,开始新的试探与苏醒。
我追寻着,也期待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