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3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10日
香口码头的前世今生
  □ 通讯员 江东风
  石台县出城东不到10分钟,就到了横渡镇香口村。香口村是秋浦河与鸿凌河的交会地带,历史冲积形成“两水夹明镜”的独特地貌,香口村祖祖辈辈的村民就生活在这片平坦的滩涂上。两岸千峰竞秀,满目皆是翠绿,是个天然氧吧。如今,村头那片古樟树林更是一道独特风景,十几棵香樟已有数百年树龄。
  香口村的香口码头,早先是秋浦河源头最活泛的水码头,原是占据着“上通徽州、下达长江”的黄金水道节点。古徽道从徽州府城延伸至此,与秋浦河水运网络无缝衔接,是古代皖南山区物资外运的咽喉要道,自然有其繁华之处。
  明清时期的香口码头,是皖南山区的“物流中心”。来自徽州的茶叶、生漆、桐油,祁门的红茶,石台的竹木,都是通过肩挑背扛汇集至此,再经水路运往芜湖、南京等长江沿岸城市。返程时,码头又将上海、南京的日用百货、海盐等物资转运至皖南山区。
  那时,繁忙的香口码头催生了一系列配套产业。沿河而建的货栈、马店、茶馆、酒楼鳞次栉比,形成“前街后河”的独特格局。据说,鼎盛时期码头上有18家商号、36家客栈,从业人员超过千人。码头工人用竹筏、木船装卸货物,号子声此起彼伏,昼夜不息。明代诗人沈昌曾赋诗描绘:“秋浦河边酒旗斜,香口码头货如麻。”《漫步秋浦》一书也记载:“香口水陆码头最多时一天能泊上百条货船,桅杆如林,人声鼎沸,是当时秋浦河上最热闹的港口之一。”
  当然,码头上的日子也不全是忙碌。每年正月十六,是码头的庙会,比过年还热闹。徽剧班子会在码头旁的戏台上搭台,唱《牡丹亭》《打金枝》,台下挤满了人,有村民,也有过往的客商,孩子们挤在最前面,手里攥着糖人,眼睛瞪得溜圆。戏散了,还有傩戏表演,戴面具的人跳着舞,驱邪纳福,老人们会领着孩子去触摸面具,说能保一年平安。那会儿的香口村,姑娘们爱坐在自家门槛上做针线,抬头就能看见码头上的船,若是看见熟悉的桅杆,就赶紧起身,到码头边去接在外经商的亲人回家,不乏人间烟火的温情。
  时光像秋浦河的水,不会停在原地。20世纪60年代初,殷石公路通了车,汽车的喇叭声盖过了船的桨橹声。山里的货不用再靠船运,城里的东西也能直接用卡车拉进来,香口码头渐渐清冷了下来。河面上的船越来越少,风把号子声吹得再远,也没什么人听了。曾经的青石板街道渐渐少有车水马龙,只剩下斑驳的码头墙基和古老的樟树,默默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香口村并没有因为码头的沉寂而萧条下去。随着石台县生态旅游兴起,香口村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一条彩色骑行道将香口村与南北两条国道相连,成为“骑行艺术田园”。古樟树林下建设的文化广场,成为村民和游客们休闲交流的场所。新建的石台书法院更让这座古村落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如今的香口码头,已从货运枢纽转型为集生态旅游、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游客在这里可以乘坐竹筏顺流而下,感受“人在画中游”的诗意;可以漫步古街,品味徽商文化的深厚底蕴;还可以在骑行道上追风逐云,畅享自然野趣。
  历史,总是见证着岁月轮回。清风徐来,水波又兴。香口码头从岁月深处走来自带生机——从前,它载着皖南的山货,载着徽商的梦想,载着一代人的生计;现在,它载着游客的欢笑,载着古村的新生,载着一代人的乡愁。那些过往的时光,没有消失,而是藏在了古樟树的年轮里,藏在了青石板的纹路里,藏在了秋浦河的浪涛里,等着每一个来这里的人,去听,去看,去触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