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11日
唐大军:教育是一场“我陪你走”的共同奔赴
  □ 记者 汪玉
  9月7日晚9时许,市第一中学的教学楼灯火通明。刚结束晚自习辅导的唐大军老师走进办公室,清亮的眼神里透着一丝疲惫。上学期,他所带的高三(19)班以全员超过600分的高考成绩,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答卷。新学期,唐大军老师走进高一(18)班,再次担当起班主任的重任。
  在唐大军老师的办公桌上,教学书本和试卷旁,一本蓝色封面的《大棋经》格外显眼。这本署名“周唐诸子”的“典籍”,是上一届高三(19)班毕业生送给他的礼物。“ 周”,是当时的语文老师周丽;“唐”,便是唐大军老师;至于“棋”的含义,源自学校“ 高中三年,如弈一局,恰如一盘棋。”的教学管理理念。
  “军曰:‘下雨天迟到,我不罚也。’”
  “ 军曰:‘判一班之强弱易事耳,观其厅室有无尘染即可。’”
  “军曰:‘何以畏难?其功力不到也。’”
  “ 军曰:‘汝数学之转机至矣。圆锥曲线之章若可炼成,则功力大增,计算飘飘然也。’”
  …………
  学生们用古文笔法,将唐大军老师的日常教诲汇编成这部《大棋经》,字里行间,诙谐中透着敬意。一句句“军曰”,既是课堂上的贴心提醒,也是成长路上的温暖指引。
  “ 好成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老师和学生,是彼此成全、共同成长的关系。”2008年,唐大军走上讲台,成为一名数学老师。起初,他以为教学不过是知识的传递,学生听懂了,成绩上去了,便是成功。但渐渐地,他意识到,真正的教育不是“我讲你听”的单向输出,而是“我陪你走”的共同奔赴。
  从专注解题的数学教师,到肩负班级管理的“大管家”,唐大军完成了角色的蜕变。他不再只关心学生“会不会做题”,更在意“能不能走远”。
  他开始尝试与学生“共情”:练习时,他坐在讲台旁同步做题,体验题目的难度与时间的压力;考试后,即使已经网上阅卷,他也会把全班试卷重新批改一遍,只为读懂每一道错题背后的学生思维,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
  “ 学在苦中求,毅在勤中练。”这是唐大军的教学格言。他要求学生反复练习,打破思维定势。面对圆锥曲线、导数等难点,他坚持“必须‘炼成’再进入下一章”。每当学生遇到难题想要放弃,他总会说:“ 不是题目太难,是你功力不到。”这句话被学生悄悄记下,写进了《大棋经》,也成为他们面对挑战时的自我激励。
  在同事眼中,唐大军老师的班级管理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唐老师执行能力强,对班级的把控收放自如。”与他搭班多年的英语老师司梅芳评价道。在她看来,唐大军的严厉,并非苛刻,而是源于对公平的坚持,和对“付出必有回报”的笃信。他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错题必须反复练习,作业必须按时完成,纪律必须严格遵守。
  刚入学时,常有学生不适应,觉得这个老师“太狠”、要求太严格。唐大军很自信地告诉学生:“跟着我的方法来,考试自会见分晓。”一个月后,成绩说话,质疑声悄然退去。他用结果建立威信,也用坚持赢得信任。
  严厉的教学管理之下,包裹着一名老师对学生关心关爱的柔软。
  “唐老师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家长贺晓回忆,冬天天冷,家长送餐到校,唐老师便打开办公室空调,招呼学生进来吃饭;看到孩子们辛苦学习,并且考试取得进步,他都会自掏腰包购买小礼物,奖励大家。
  “ 孩子需要的,有时不是教训,而是情绪的出口。”唐大军说。多年前,他曾遇到两名学生因矛盾毁坏对方文具。他没有简单责令道歉,而是给两人各发一本新本、一支新笔,让他们“再来一次”。两人沉默良久,最终握手言和。
  在班级管理上,唐大军记得每一个学生的样子。有学生成绩不拔尖,他从不苛责,而是鼓励:“不和别人比,只和昨天的自己比,把能提的分都提上来。”他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的节奏,教育不是筛选,而是成全。
  今年高考,全班同学都取得了理想成绩,面对赞誉,唐大军格外平静。“这是学校‘高中三年一盘棋’体系托举的结果。”他告诉记者,“学校早有规划,高一靠跨学科教研夯基础,高二联合磨课破难点,高三抓心态疏导。我只是跟着学校节奏做好分内事。”
  “ 我给你们再看一份珍贵的礼物。”唐大军从柜子里拿出一个信封,缓缓打开,那是今年元旦,全班同学在练习纸上,写满了对他的祝福。其中一位同学写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唐大军说,自己愧不敢当,只愿做那个陪学生走完三年“棋局”的人。
  如今,他带着新一届高一学生重新出发。每天7点到校,晚10点40分离校,伴随着校园的熄灯号,结束一天的工作。“我不是超人,也会累。但只要想到一道题的新解法,或看到学生恍然大悟的表情,疲惫就一扫而空。”
  “ 这盘‘棋’里没有闲子,每个孩子都是关键的一颗,少了谁,棋局都不完整。”合上《大棋经》,唐大军摊开一打试卷,要趁着今晚改出来,明早去讲题。
  一盘棋,一句话,一个人。在市一中的校园里,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悄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