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11日
秋风送爽枣飘香
  □ 记者 吴双甲
  初秋时节,枣香满园。9月5日上午,贵池区棠溪镇西山村的枣林里,或青或红的“晶瓜枣”挂满枝头,枣农们正忙着采摘鲜枣。
  “树梢的枣子红得早,得先摘。”今年60岁的枣农方本和腰缠布袋、脚踩木梯,熟练地攀上枝头,摘下一颗颗泛红的“晶瓜枣”,这是当地特产西山焦枣的原料。在他的枣园里,400多棵枣树整齐排列,沉甸甸的枣子压弯枝头,不得不用竹竿撑住枝条。“光靠我自己忙不过来,特意请了三四个工人帮忙。”方本和随手摘下一颗枣子递给记者:“你尝尝,今年的枣子又甜又脆。”
  采摘工胡嫦娥是附近村民。“我每天能摘100多斤枣,一天工资150元,老板还包吃住,非常实惠。”胡嫦娥笑着说,“不用跑远路,在家门口就能打零工挣钱,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了。”
  临近正午,枣农张东飞正忙着给院子里晾晒的枣子拉遮阳网:“要制成形如玛瑙、色如紫晶的焦枣,晒枣是关键,但不能被正午的太阳暴晒。”他介绍,杀青只是焦枣制作的第一步,后续挑选环节最考验耐心,“摘回来后要剔除坏果,杀青后要分大小,前前后后得挑四五遍。”
  张东飞在主城区经营一家特产店,“品相最好的焦枣每斤能卖到150元,供不应求;个头偏小的枣子就用来酿酒,一点不浪费。”张东飞说,“今年收成不错,我家20亩枣树毛收入预计有20万元。”
  “西山焦枣在宋朝时期是贡品,既有好口味,又有好故事。”西山村党支部书记徐腾飞介绍,自2009年起,西山村整合产业资源,推广现代化种植技术,带领村民挑选品种、选址种植,打响“西山焦枣”品牌。
  有了品牌,西山村开始谋划提升焦枣品质,打造特色产业。“西山焦枣制作工艺是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村里集中培训村民,共同提高焦枣制作水平。”徐腾飞说,目前村内已培育8家枣企、12家合作社、148户枣树种植户,枣树种植面积达8000亩。随着品质升级,西山焦枣线上线下销量持续增长。
  “今年6月,西山焦枣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村里还通过举办焦枣文化节、参加农博会等活动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让产品身价与知名度同步攀升。”徐腾飞介绍,今年全村预计生产加工焦枣35万斤,产值可达2500万元。如今,西山焦枣已形成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未来村里还将挖掘枣子附加值,开发枣醋等衍生品,让这颗“红果子”持续带动村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