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3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15日
乘“长”风,一路向东!

 图为即将建成通车的S358公路。

图为建设中的安徽镁源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厂房。
  
 □ 通讯员 赵召明/文 青宣/图
  九子山下,青通河浩浩荡荡,汇入长江,一路向东通向大海!
  如何借力区域一体化东风,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将战略机遇转化为发展优势?是青阳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实现弯道超车的“必答题”。
  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青阳县“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词,通过产业协同、交通互联、服务对标、资源共享,奋力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去年,全县生产总值增长6%,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2%,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今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2亿元,同比增长6% ,县域综合实力跻身全省30强。
  产业协同 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8月15日,位于青阳经开区童埠新区的安徽镁源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年产140台(套)高性能镁基固态储氢系统及测试项目施工现场,1号厂房钢结构工程顺利封顶,工程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据悉,该公司由浙江镁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建成投产后,将与上海交通大学氢科学中心、浙江镁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海宁基地形成“一中心两基地”布局。未来,三方将携手打造业内全球头部企业。
  “随着技术和产品不断升级,国内外对储氢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安徽镁源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拥有先进技术、优质产品,与安徽宝镁新组建的公司落户青阳,能带动形成完备的上下游镁产业链,两者“联姻”体现出沪苏浙三地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分工协作的紧密关系。
  小县城亦有大雄心!从丁桥童车产业园全产业链承接浙江嘉兴产业转移,打造中国童车产业版图新高地,到与上海交大、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合作,设立镁合金产业研究院,引进镁储氢、镁电池实验室,布局未来产业;从借鉴常山“两柚一茶”全产业链发展成功实践,加快发展九华黄精“一县一业”,加快推动生态农业与品牌建设双轮驱动,到对标溧阳“一号公路”成功经验,积极融入大黄山,打造“处处有风景、城乡皆可游”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蕴含无限机遇,青阳紧盯长三角地区发展目标和布局动向,主动对接长三角产业链分工协作,加快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链对接、供应链融合,积极打造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
  交通互联 融入“轨道上的长三角”
  炎炎夏日,一场乡村音乐会邂逅山野晚风,燃爆青阳。“以前,都是去大城市听音乐会,没想到这里的乡村音乐会也很‘潮’,乘高铁过来很方便。”来自合肥的游客吴振慧说。
  时针回拨到一年前,池黄高铁正式开通运营,青阳至上海、杭州的旅程分别缩短至2.5小时和2小时,较以往公路运输效率提升60% 。 2024年,九华山站累计发送旅客146万人次,带动县域旅游收入增长22% ,其中长三角游客占比达58%。县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高铁让‘周末游青阳’成为长三角居民的新选择。”
  协力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构建“大交通”体系,是青阳向东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突破口之一。近年来,该县着力打造对外交通“大动脉”,畅通县域“内循环”。“轨道上的长三角”“高速上的长三角”“翅膀上的长三角”捷报频传。合池高铁计划开工建设,G3高速青阳北互通全速推进,S358、S219即将建成通车,启动老山双河口码头建设,加快通用机场前期工作进度… …
  内联外通的“大交通”体系逐步形成,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让青阳离长三角更近。“得益于交邮融合发展和不断完善的交通网络,我公司生产的农产品24小时就能配送至长三角及全国八成以上地区的家庭餐桌。去年公司销售总额突破了1亿元。”安徽九华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胡涛说。
  服务对标 擦亮“青”力服务品牌
  沪苏浙能干的,我们都能干!
  对标长三角先进地区经验,青阳全面擦亮“青”力服务品牌,打造营商环境强大磁场。
  走进位于青阳经开区的路飞镁业科技(安徽)有限公司车间,只见工人们正在赶制订单,现场一片繁忙。这家专注于汽车镁合金零部件20余年的企业,2023年从浙江整体搬迁过来,短短4个月,就完成了注册、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并投产,远超原定计划。“这里的服务很贴心,企业能快速投产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该公司董事长胡雄广说。
  “招商引资项目签约后,我们会第一时间组建服务专班,对标长三角先进地区标准,安排专人为企业提供手续办理、人才招聘、政策兑现等全流程服务,大大缩短企业建设投产周期。”青阳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陈杰介绍。
  营商环境的口碑一旦形成,就会一传十、十传百,形成“磁吸效应”。今年1—8月,全县新引进省外亿元以上项目60个。一大批产业项目相继落户,是青阳营商环境口碑的最好印证。
  产业上的差距,更多的还是思想理念和工作作风上的差距,要实现追赶跨越,就必须锻造一支过硬的队伍。对此,全县先后选派2批、27名干部前往沪苏浙跟班锻炼,让广大干部更快融入长三角的工作节奏中。
  资源共享 构建家门口的“幸福圈”
  “我这种皮肤病很难根治,以前常往南京、上海等大医院跑,这次上海大医院的专家来到我们这里,我赶紧过来看看。”近日,青阳县居民马女士在家门口见到来自上海的皮肤科专家时,高兴地说。
  近年来,青阳县多家医院与上海、浙江等长三角城市名院合作,建立长三角“医联体”,邀请著名专家、骨干医生来青坐诊,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一流的诊疗服务。据统计,今年1—7月,沪苏浙专家来青诊疗42人次,服务群众710人次。
  除医疗资源共建共享外,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便利,还延伸到青阳的方方面面:从落实门诊慢特病跨省费用直接结算病种扩围,到优化升级长三角“一网通办”,从拓展“社保卡安徽文旅一卡通”应用场景,到长三角政务地图覆盖县乡村三级481个政务服务和便民服务场所,179类政务事项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这些变化,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更激活了青阳与长三角地区“一家亲”的意识,成为推动区域一体化的深远力量。
  大江潮涌,一路向东!面对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具备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的青阳,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