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4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15日
张溪镇:多维发力奏响产业振兴强音

游客参加黄桃开园活动

工人采摘木耳

游客采摘黄桃

  近年来,东至县张溪镇坚持以产业振兴为抓手,通过系统谋划、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稳定增收,走出一条以特色产业驱动乡村振兴的扎实路径。目前,该镇已初步形成以黄桃、蓝莓、黑木耳、蜂糖李等为代表的“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体系,不仅盘活了土地、做大了产业,更让老百姓切实分享到发展红利。
  打通要素循环 筑牢产业根基
  产业发展,关键在要素畅通。张溪镇从土地、物流、资金、基础设施等多维度入手,系统打通制约产业发展的堵点、难点。
  在土地整合方面,镇里推动“小块并大块”,引导土地有序流转,优先保障特色农业项目用地。截至目前,全镇土地流转面积达8.2万亩,涉及经营主体289个,其中50亩以上规模主体251家。葛仙铺村黄桃、兰田村蓝莓、土桥村黑木耳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逐渐成型,实现从“分散零碎”到“集约规模”的转变。
  为破解农产品“出村难、销售难”问题,张溪镇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目前已建成电商产业园,吸引47家企业入驻,其中农产品销售企业39家。同时投资160万元建设果蔬冷链与分拣中心,有效延长货架期、提升产品附加值,帮助农户应对集中上市风险,稳定价格收益。
  基础设施的持续改善也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近年来,张溪镇累计清淤扩容山塘水库10余座,新增蓄水超10万立方米,实施道路硬化、节水灌溉和电网改造等一系列工程,并支持建设辣椒烘干厂等初加工设施,推动农业从“靠天吃饭”向“旱涝保收”转型升级。
  激活多元主体 凝聚发展合力
  产业振兴离不开市场主体的广泛参与和良性互动。张溪镇通过“村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等多种模式,激发各类主体活力,形成协同共进、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葛仙铺村曾是薄弱村,2017年底由村“两委”牵头成立合作社,规模化种植黄桃。如今该村黄桃年产量约10万斤,带动4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成为村级支柱产业。企业也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发挥引领作用。池州寻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920万元建成标准化黑木耳加工车间,开发木耳酱、罐头等深加工产品,年销售额超380万元,并承接全县大部分食用菌代加工业务,显著提升产业集中度和附加值。
  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同样表现活跃。忠英家庭农场成功试点蜂糖李种植后,带动周边村镇共同发展,目前该品种种植面积已达2000余亩。2024年,全镇食用菌种植户增至48家,配套建成一座制棒加工厂,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无缝衔接的产业生态。
  打造品牌体系 提升市场竞争力
  张溪镇深知,好产品也要叫得响、卖得好。近年来,该镇从单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农文旅融合三方面持续发力,系统构建“张溪”农产品品牌体系。
  在单品品牌打造上,兰田村蓝莓注册“耘谷源”“兰岭源”商标,通过精心包装和平台入驻,2024年实现村集体收益21.6万元。镇里还联合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打造“寻味东至”直播基地,建设6个公共直播间,全年开展直播超200场,2024年电商销售额突破200万元,推动农产品从“线下散卖”走向“线上品牌营销”。
  此外,张溪镇积极拓展农业多元价值,依托升金湖生态资源,发展油菜花海、果园采摘、菊花观光等乡村旅游项目,盘活千余亩撂荒地,打造集研学、度假、体验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逐步形成“农业+旅游+文化”融合发展新模式,“张溪游”正成为乡村振兴又一张新名片。
  从打通要素瓶颈,到激活市场主体,再到锻造品牌价值,张溪镇以系统思维、多元举措推动产业全链条升级,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小镇”到“特色产业强镇”的转变。未来,该镇将继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更多农户融入现代产业体系,共享振兴成果。

(刘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