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16日
杨朕:实训室里圆了儿时“铁路梦”
  □ 记者 王晶晶
  一条银白色轨道蜿蜒盘旋,按1:87的比例设计的“复兴号”模型缓缓启动,受电弓精准接触导线,信号灯交替闪烁……这并非铁路公司的测试车间,而是池州学院智能车实训室里的场景。日前,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遇见你》栏目将镜头对准这一微缩高铁模型。它的主创是池州学院2024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杨朕。
  “看到‘列车’第一次完整跑下来时,我激动得手都在抖。就像看着自己从小埋在心里的种子,终于开出了花。”杨朕回忆说。他用三个多月的时间,在学校和学弟的支持下,制作出这个高铁模型,不仅精准还原真实高铁的动力结构,还通过单片机和继电器等元件搭建起电路,成功展现高铁牵引供电与部分信号系统运行原理,将自己童年梦想变成现实。
  杨朕是合肥市长丰县人,从小在铁路边长大。他家附近的水家湖站是合肥铁路网的“北大门”,多条线路在此交会。童年时,他常搬着小板凳到铁路旁观察呼啸而过的列车,一坐就是半天。“铁路不是课本里的名词,而是窗外每天都有的真实风景。”杨朕笑着说。
  上初二时,他用攒了很久的零花钱买了一套轨道火车玩具,马达、小灯、齿轮……凡是带电路的零件,他都要拆开研究一番。“那时候就想,要是能自己做一台更逼真的火车就好了。”怀揣着这份对机械和电子的好奇,杨朕在高考后选择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课程里的电路原理、电力电子学,不就是造‘火车’需要的知识吗?”大学期间,杨朕不仅刻苦钻研专业知识,还一头扎进智能车竞赛、单片机开发等社团活动,练就了扎实的动手能力。2024年毕业后,他留校担任助教,并备战研究生考试,得知自己被长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录取后,他决定和几个学弟打造一份特殊的“毕业礼物”——一个能“动起来、跑起来”的高铁模型。
  说干就干,杨朕找到辅导员和指导老师时国平,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令他惊喜的是,老师们不仅立刻同意,还帮助他向学校申请了材料经费,并把智能车实训室“借”给他们作为制作场地。“我们学校一直鼓励学生参与‘第二课堂’,节假日实验室都开放,就怕学生没地方实践。”时国平说,“看到杨朕眼里的那股劲,就知道这孩子能做成事。”
  从今年4月到7月,三个月里,杨朕和学弟们几乎把实训室当成了家。轨道要手工切割拼接,车体得一点点打磨,导线、金属丝、单片机……每一个零件都要经过改造。最难的是还原高铁的“输血管道”— —接触网。“接触网制作精度要求极高,微缩模型按1:87的比例设计,要保证焊点细小、牢固,参数差一点,受电弓就‘够不着’或‘顶过头’。”杨朕翻遍了铁路供电资料,带着学弟们反复焊接、校准,常常忙到凌晨两三点。
  第一次试跑,“列车”刚启动就停了下来。“动力不够,塑料齿轮打滑。”杨朕没气馁,连夜排查问题,把电机换成更强劲的型号,塑料齿轮全部换成金属材质的。当第二次按下启动键,“列车”平稳驶出,沿着双环形轨道绕圈,信号机与联锁系统协同工作,全程没有一丝卡顿。“那一刻,我们都跳起来了。”杨朕说,“就像看到真的高铁通车一样,特别有成就感。”
  如今,这个微缩高铁模型成了池州学院的“活教材”。电气类专业学生能直观看到牵引供电设备与信号设备的配合,非电气类专业学生也能看懂列车运行逻辑。“以前讲电路原理,学生们总觉得抽象,现在一看模型就懂了。”时国平感慨道。
  今年9月,杨朕已踏入长春工业大学的校园,开启研究生生涯。“我将在智能制造领域继续深耕,争取未来参与铁路装备研发。”杨朕满怀憧憬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