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17日
林下养殖生机勃勃
□ 记者 秦峰
池州的山林间,层林叠翠满是生机。青阳县木镇镇常丰村的林间,数千只皖南土鸡扑棱翅膀奔走觅食;百公里外的石台县横渡镇琏溪村,一只只皖南黄兔在密林间的棚栏里蹦跳嬉戏,低头啃食鲜嫩牧草。这“土鸡跃林间、黄兔奔林下”的鲜活图景,正是池州锚定生态优势,以发展林下特色养殖促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 以前守着绿水青山,不知道怎么靠山吃山,现在林下养土鸡,日子越过越有奔头!”青阳县常兴家禽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正兴的话里,满是增收的欢喜。走进王正兴的养殖基地,连片山林被科学划分为多个散养区,土鸡在林间自由啄食青草、追逐虫蚁。“我们的土鸡得养足200天才能出栏,出栏体重1.6公斤左右,期间还能产蛋40余枚。”算起收益账,王正兴格外清晰,“一只鸡卖58元,鸡蛋能卖35元,扣除65元成本,单只利润28元,2万只土鸡一年就能带来50余万元利润!”
不过,受疫情冲击、市场行情波动影响,他的养殖事业一度陷入困境。而青阳县推动林下经济全产业链发展的部署,为坚守这份事业增添了信心。县里出台了《农业特色优质产业发展奖补办法》,从种苗、养殖到品牌建设给予全流程政策扶持,还成功引进安徽天杨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产品销售打开了市场。如今,王正兴的土鸡早已不愁销路,除了铜陵、合肥、上海、温州等地的老客户稳定下单,安徽天杨食品有限公司等本地企业定期收购。这些土鸡经规范屠宰加工后,或通过安徽九华礼农业科技的电商平台发往长三角,或直供上海高端酒店。“现在有企业订单回收,还有技术人员上门指导防疫,我只管养好鸡,踏实!”谈及现状,王正兴笑容满面。
在青阳县,土鸡产业已从“小打小闹”迈向规模化、智慧化新阶段。木镇镇常丰村的青阳一家良品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基地里,10万只土鸡住进了“空调房”:数字化系统实时调控温湿度,自动投喂、捡蛋、清粪一气呵成;通过远程监控,鸡舍温度、湿度、产蛋率一目了然,真正实现“ 科技养鸡”。截至目前,青阳县皖南土鸡年饲养量达1200万羽,规模养殖大户392户,总产值突破15亿元。
如果说青阳土鸡的“智慧升级”勾勒出林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图景,那么百公里外石台县的皖南黄兔则以“种源自主”闯出了另一条乡村致富路。
在石台县横渡镇琏溪村义华农牧科技公司,一只只皖南黄兔在密林深处的棚栏里蹦跳嬉戏,低头啃食着鲜嫩的野生牧草。总经理汪勇正通过手机镜头直播,向网友展示皖南黄兔的“活力”。“这是咱们国家自主培育的首个肉兔品种,肉质比新西兰白兔更嫩,出栏周期还短20天!”这位“兔司令”,曾是在城市打拼的白领。2008年,汪勇放弃稳定工作回乡,跟着父亲打理灵芝兔养殖场。看到传统肉兔品种依赖进口、效益有限,他决心突破种源瓶颈——联合省农科院专家,以福建黄兔和新西兰白兔为亲本,历经十年反复杂交试验,终于在2021年让“皖南黄兔”通过国家品种审定,一举打破国外种源垄断。汪勇介绍,公司如今采用“公司+农户+家庭农场+村集体”模式,在石台、黟县、绩溪等地建立种兔基地,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和回收服务,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增收。目前,基地年出栏商品兔10万只,兔肉远销北京、上海,“皖南黄兔”还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从青阳土鸡的“智慧升级”到石台黄兔的“种源突破”,池州正围绕长三角绿色有机林特产品供应基地建设,发展林下特色养殖,持续完善“良种选育—标准化养殖—精深加工—品牌销售”产业链,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效益持续凸显。
池州的山林间,层林叠翠满是生机。青阳县木镇镇常丰村的林间,数千只皖南土鸡扑棱翅膀奔走觅食;百公里外的石台县横渡镇琏溪村,一只只皖南黄兔在密林间的棚栏里蹦跳嬉戏,低头啃食鲜嫩牧草。这“土鸡跃林间、黄兔奔林下”的鲜活图景,正是池州锚定生态优势,以发展林下特色养殖促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 以前守着绿水青山,不知道怎么靠山吃山,现在林下养土鸡,日子越过越有奔头!”青阳县常兴家禽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正兴的话里,满是增收的欢喜。走进王正兴的养殖基地,连片山林被科学划分为多个散养区,土鸡在林间自由啄食青草、追逐虫蚁。“我们的土鸡得养足200天才能出栏,出栏体重1.6公斤左右,期间还能产蛋40余枚。”算起收益账,王正兴格外清晰,“一只鸡卖58元,鸡蛋能卖35元,扣除65元成本,单只利润28元,2万只土鸡一年就能带来50余万元利润!”
不过,受疫情冲击、市场行情波动影响,他的养殖事业一度陷入困境。而青阳县推动林下经济全产业链发展的部署,为坚守这份事业增添了信心。县里出台了《农业特色优质产业发展奖补办法》,从种苗、养殖到品牌建设给予全流程政策扶持,还成功引进安徽天杨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产品销售打开了市场。如今,王正兴的土鸡早已不愁销路,除了铜陵、合肥、上海、温州等地的老客户稳定下单,安徽天杨食品有限公司等本地企业定期收购。这些土鸡经规范屠宰加工后,或通过安徽九华礼农业科技的电商平台发往长三角,或直供上海高端酒店。“现在有企业订单回收,还有技术人员上门指导防疫,我只管养好鸡,踏实!”谈及现状,王正兴笑容满面。
在青阳县,土鸡产业已从“小打小闹”迈向规模化、智慧化新阶段。木镇镇常丰村的青阳一家良品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基地里,10万只土鸡住进了“空调房”:数字化系统实时调控温湿度,自动投喂、捡蛋、清粪一气呵成;通过远程监控,鸡舍温度、湿度、产蛋率一目了然,真正实现“ 科技养鸡”。截至目前,青阳县皖南土鸡年饲养量达1200万羽,规模养殖大户392户,总产值突破15亿元。
如果说青阳土鸡的“智慧升级”勾勒出林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图景,那么百公里外石台县的皖南黄兔则以“种源自主”闯出了另一条乡村致富路。
在石台县横渡镇琏溪村义华农牧科技公司,一只只皖南黄兔在密林深处的棚栏里蹦跳嬉戏,低头啃食着鲜嫩的野生牧草。总经理汪勇正通过手机镜头直播,向网友展示皖南黄兔的“活力”。“这是咱们国家自主培育的首个肉兔品种,肉质比新西兰白兔更嫩,出栏周期还短20天!”这位“兔司令”,曾是在城市打拼的白领。2008年,汪勇放弃稳定工作回乡,跟着父亲打理灵芝兔养殖场。看到传统肉兔品种依赖进口、效益有限,他决心突破种源瓶颈——联合省农科院专家,以福建黄兔和新西兰白兔为亲本,历经十年反复杂交试验,终于在2021年让“皖南黄兔”通过国家品种审定,一举打破国外种源垄断。汪勇介绍,公司如今采用“公司+农户+家庭农场+村集体”模式,在石台、黟县、绩溪等地建立种兔基地,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和回收服务,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增收。目前,基地年出栏商品兔10万只,兔肉远销北京、上海,“皖南黄兔”还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从青阳土鸡的“智慧升级”到石台黄兔的“种源突破”,池州正围绕长三角绿色有机林特产品供应基地建设,发展林下特色养殖,持续完善“良种选育—标准化养殖—精深加工—品牌销售”产业链,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效益持续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