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18日
张炫:教育是心灵的对话和生命的彼此照亮
  □ 记者 杜龙菲
  9月9日,青阳县第三小学407班教室里,语文老师张炫抱着一沓班级作文报《拾光》走了进来。学生们簇拥而上,目光急切地在报纸上搜寻自己的名字。“ 杨依,你写的《美丽迷人的家乡》登在第二版啦!”张炫的话音刚落,杨依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小心翼翼地接过报纸,紧紧攥在手中,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份喜悦带回家与父母分享。
  曾经的杨依面对作文本,常常咬着笔头无从下笔,连完整段落都难以写出。而如今,她不仅能按照“四季”“晨昏”的结构细腻地描写家乡风光,更会用“晚霞像打翻的橘子汽水,染红了半边天”这样灵动的比喻,让文字充满画面感。杨依的变化,藏着语文老师张炫无数个午后的耐心辅导,还有《拾光》报为她搭建的展示平台,让她从“怕写”变成了“会写”。
  1990年出生的张炫已在三尺讲台前悉心耕耘十余年,2018年他来到青阳县第三小学任教。去年,临时接手307班语文课时,他一下子犯了难:孩子们正处在写作入门的关键阶段,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能写三百字通顺短文,有的找不到下笔的方向,只能拼凑出一两句话。“怎么才能让每个孩子都敢写、爱写?”那段时间,张炫翻遍了教育案例,最终借鉴杭州一位老师的做法,决定创办班级作文报《拾光》。
  “ 班上47名学生,每个人的作文都要登,一个不落。”张炫说。文笔好的作文,他稍作润色便排版;不符合要求的,他就利用午休或课后,逐字逐句指导孩子改。句子不通顺,就从简单句式练起;内容空洞,就陪孩子回忆家门口的槐花树、妈妈煮的面条,帮他们从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德育处主任章阳说,每次编印作文报,张炫都要花三四个小时在电脑上排版,打印一次就要四五十块钱,这些费用全是他自掏腰包。
  《拾光》每月一期,一学年八期,电子版会发到班级群,纸质版除了给登报学生带回家,还会贴在教室后墙,供大家互相学习。曾经最胆怯的孩子,现在也会主动追着张炫问:“老师,这期我的作文能登吗?”除了作文报,张炫还指导学生做阅读卡。卡片上既有孩子们画的书中场景,也有他们写下的读后感,五颜六色的卡纸张贴在教室里,成了独特的“阅读风景”。“文字让孩子被看见,也让他们更自信。”这是张炫始终坚信的教育理念。
  张炫的爱心与担当,从未局限于课堂之内。他连续一年多每月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捐款,积极参加无偿献血并主动申请造血干细胞留样,加入中华骨髓库。“当时就想着,万一能帮到别人呢?”这个善举也在今年6月有了回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打来电话,告诉他与一名重症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能给别人带去生的希望,是自己的荣幸。”张炫说。
  为了顺利捐献,张炫严格调整作息,不再熬夜备课,并戒掉了每天必喝咖啡的习惯,就连吃饭都特意多吃高蛋白食物。当时正值学校期末考试前两周,他一边忙着带学生复习,一边按时去医院做检查,从没耽误过一节课。
  7月25日上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炫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全省第785例、全市第17例、全县第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当医护人员将装着造血干细胞的保温箱送走时,他笑着说:“这是给远方孩子的‘生命种子’,希望他能快点好起来。”
  “ 张炫老师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师者仁心,他的善举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更是对学生最生动的德育课。”青阳县第三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梁斌说,“ 张炫老师班级的心愿墙上,有孩子歪歪扭扭写着,‘要像张老师一样帮助别人’。”
  从教十余年,张炫从未喊过一声累,也从未计较过个人得失。在他看来,教育从来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对话与生命的彼此照亮。今年8月,他被评选为“池州好人”。面对赞誉,他依旧平静而谦逊,他说,“这三尺讲台连着他们的未来,我愿继续用一支笔、一颗心,守护他们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