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18日
“创新之问”,何以交出“皖”美答卷
□ 张开兴
  创新决胜未来。
  从“下好创新‘先手棋’”到“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再到“科学技术要打头阵”,习近平总书记为安徽创新发展把脉定向、指路领航,极大提升了安徽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的位势。
  殷殷嘱托言犹在耳,7100万江淮儿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推动安徽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经济总量跨上5万亿元台阶。
  发展越向前,竞争越激烈。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安徽正处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要实现弯道超车、换道超车、跨越式发展,还得以创新开路、靠创新破局,努力以创新“领先一步”,带动发展“快人一路”。
  全省季度工作会议上,聚焦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内需、深化改革开放、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构建城乡区域融合发展新格局、惠民生保安全7个方面,提出了47个“创新之问”。
  “创新之问”,振聋发聩,戳中了全力往前赶的关键所在。
  沿江近海,居中靠东,承南接北,具有“左右逢源”区位的安徽,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是最强基因。“科里科气”的合肥、“芜湖起飞”、“蚌埠住了”、“黑马”滁州……创新驱动城市“蝶变”,皖风科韵成就独特气质。
  奋进新征程,需要跳出安徽看安徽,找准“国家所需”“周边所求”“安徽所长”的结合点,以创新的思维,找出创新的思路、路径、方法,最大程度解决好阻碍和制约安徽跨越式发展的各类短板、难题,进一步放大安徽链接长三角和中西部的区位优势,持续增强安徽发展比较优势,推动安徽从“上进生”变成“优等生”。
  为什么要创新?怎么抓创新?如何保障创新?层层递进的关键之问,需要我们解放思想、打开脑洞,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破壁,把“问题清单”变为“创新清单”。
  无论安徽发展如何向前,实体经济始终是经济的立身之本。回答好“创新之问”,要主动领题、专注破题、全力解题,用好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中国科大、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一批压箱底的战略科技力量,放大量子科技、聚变能源、深空探测等方面发展优势,加快推动安徽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树林变森林”、未来产业“小树变大树”,持续以创新“变量”求得发展“增量”。
  创新,从来不是一蹴而就。得益于独树一帜的创新生态和数字经济优势,杭州方才孕育出如DeepSeek、宇树科技等创新企业。创新离不开环境沃土的滋养。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为创新按下“快进键”,充满活力、富有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必不可少。
  一方面,要锚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战略定位,把创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大力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新、勇于创新、宽容创新的浓厚氛围,为所有想创新、能创新的人提供最佳条件、最好平台、最优生态,让创新在江淮大地蔚然成风。
  另一方面,也要旗帜鲜明为创新者撑腰,要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让敢闯敢试、锐意进取的创新者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用好选人用人指挥棒,让更多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创新创造的第一线“ 脱颖而出”,共同把安徽打造成创新创业者向往之地、奔流之地。
  “ 创新之问”,落实到行动上才有答案。从“5万亿元”再出发,迈步新征程,全省上下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激发“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奋斗状态,大胆试、大胆闯、放手干,一步一个脚印,交出“创新之问”的“皖”美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