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19日
池州这道菜,藏着18种美味
□ 记者 方雯
白露已至,但江南的秋日依然有些燥热。《饮膳正要》所言,“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饮食上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为主。作为九华素食中的经典,“罗汉一品斋”在食材上以“九华素三宝”为核心:九蒸九晒的黄精能补中益气,绝壁采摘的石耳可清心降浊,晨露浸润的竹荪能养胃生津;融汇18种山珍佳品出一例汤,清淡而不失鲜香,清爽且温润滋补,恰是应时之选。
“做‘罗汉一品斋’,食材搭配和火候把控,缺一不可。”九华山聚龙大酒店副总经理陈凌峰,作为九华素食制作非遗传承人、池州原生态美食名厨,从事九华素食技艺研究近三十年,对这道菜的门道了如指掌— — 精选多种九华山优质菌菇,泡发洗净后改刀、整理;先在锅中放入九制黄精、松茸、银耳、野葛根等干菌类原料,辅以山泉水慢熬3到4小时制成素高汤;再分时下料,按照“耐炖的先放,娇嫩的后放”原则,依次加入羊肚菌、猴头菇、黑木耳、冬笋等,让鲜味层层叠加;最后经过文火慢煨、大火收汁,使每一种食材都吸饱了汤汁的鲜香。
端上桌时,“罗汉一品斋”盛在温润的白瓷砂锅中,食材码放得错落有致:猴头菇饱满蓬松,泛着温润的光泽;香菇纹理清晰,透着醇厚的香气;墨色的木耳与嫩白的笋片点缀其间,被清亮黏稠的汤汁包裹,入口滑嫩,脆爽生香。
“在传统素食的基础上,我们更加注重地方食材与特色菌类的合理搭配,尝试用不同的选料激发食材本味、提升菜品风味。”陈凌峰介绍,“吊汤锁鲜,我们用松茸汤逼出黄精多糖与菌菇鲜肽,让食材更大程度地发挥食用和药用价值;同时靠银耳和葛根的胶质,让汤自然凝稠。这种无添加的做法,更符合当下倡导的健康烹调理念。”这些年来,陈凌峰坚持研读传统素食文献与九华山的文化传说,并与民间厨师交流技艺,陆续开发出九华祈福袋、鲜菇赛鲍鱼等创新菜品,将文化内涵融入每一道菜品之中。
早在2022年8月启动的第一届池州原生态美食“名菜(名小吃)、名厨、名店”评选活动中,“罗汉一品斋”“九华黄精饼”等5道素食就入选池州原生态美食“名菜”系列。今年8月份,陈凌峰又凭借精心烹饪的“ 罗汉一品斋”,在2025年皖台青年职工(学生)技能竞赛中获得“素食烹调”项目一等奖。
“每一道菜都是文化与匠心的体现。”从选材、备菜,到烹饪、上桌,陈凌峰数十年如一日,对每一个环节都保持着十足的专注和耐心。谈及未来,他表示,将通过现代营养学分析优化配方,开发低糖、高蛋白新菜式,同时积极推动九华素食标准化与品牌化建设。“九华素食作为徽菜的一个分支,希望它能突破地域限制,成为中华素食文化的代表之一,吸引更多年轻群体体验‘清净饮食’的生活方式。”
“九华山的素食最开始是对寺庙中的佛教徒和香客们严格执行的戒律,到明清以后发展成为一个美食体系,再经过当地的厨师们潜心研究、改良创新,形成了池州独有的新徽菜——九华健康素食。”池州文化名家工作室领衔人费业朝介绍,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九华山人还逐渐流行起过荤年和素年的习俗。
一般在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八这天,九华山人会做上一桌丰盛的年夜饭,鸡鸭鱼肉、美酒佳酿样样俱全,这便是过荤年。而到了除夕这天,人们则吃素食、不饮酒,吃过斋饭再守岁、祈福,这便是过素年。
素年没有“油水”,但一点也不寡淡。山芋粉放进萝卜雕成的模具里,酿出了素辽参;土豆卷上红薯粉皮、裹上脆皮粉,炸成了素排骨;冬瓜切块打花刀,油炸后放入素高汤煮烂,变身成“东坡肉”……食材丰富、色香味美、“以假乱真”的九华素食在当地人的饭桌上“花样百出”。每年春节期间,很多外地游客专程赶来九华山过素年、尝素宴。
“以前觉得素食肯定没味道、不好吃,直到尝到九华山素宴后,才彻底改变看法,这些素菜兼具荤菜的形和味,还多了一丝香甜鲜美,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内蒙古游客白智慧的感受,体现了越来越多人对九华素食的认可。2021年,九华山荤年素年列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山水流韵,素味九华。从寺院斋堂到百姓餐桌,从传统手艺到创新发展,如今,以“罗汉一品斋”为代表的九华素食,不仅是一方特色美食,更成为地域特色与民俗风情的载体。
白露已至,但江南的秋日依然有些燥热。《饮膳正要》所言,“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饮食上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为主。作为九华素食中的经典,“罗汉一品斋”在食材上以“九华素三宝”为核心:九蒸九晒的黄精能补中益气,绝壁采摘的石耳可清心降浊,晨露浸润的竹荪能养胃生津;融汇18种山珍佳品出一例汤,清淡而不失鲜香,清爽且温润滋补,恰是应时之选。
“做‘罗汉一品斋’,食材搭配和火候把控,缺一不可。”九华山聚龙大酒店副总经理陈凌峰,作为九华素食制作非遗传承人、池州原生态美食名厨,从事九华素食技艺研究近三十年,对这道菜的门道了如指掌— — 精选多种九华山优质菌菇,泡发洗净后改刀、整理;先在锅中放入九制黄精、松茸、银耳、野葛根等干菌类原料,辅以山泉水慢熬3到4小时制成素高汤;再分时下料,按照“耐炖的先放,娇嫩的后放”原则,依次加入羊肚菌、猴头菇、黑木耳、冬笋等,让鲜味层层叠加;最后经过文火慢煨、大火收汁,使每一种食材都吸饱了汤汁的鲜香。
端上桌时,“罗汉一品斋”盛在温润的白瓷砂锅中,食材码放得错落有致:猴头菇饱满蓬松,泛着温润的光泽;香菇纹理清晰,透着醇厚的香气;墨色的木耳与嫩白的笋片点缀其间,被清亮黏稠的汤汁包裹,入口滑嫩,脆爽生香。
“在传统素食的基础上,我们更加注重地方食材与特色菌类的合理搭配,尝试用不同的选料激发食材本味、提升菜品风味。”陈凌峰介绍,“吊汤锁鲜,我们用松茸汤逼出黄精多糖与菌菇鲜肽,让食材更大程度地发挥食用和药用价值;同时靠银耳和葛根的胶质,让汤自然凝稠。这种无添加的做法,更符合当下倡导的健康烹调理念。”这些年来,陈凌峰坚持研读传统素食文献与九华山的文化传说,并与民间厨师交流技艺,陆续开发出九华祈福袋、鲜菇赛鲍鱼等创新菜品,将文化内涵融入每一道菜品之中。
早在2022年8月启动的第一届池州原生态美食“名菜(名小吃)、名厨、名店”评选活动中,“罗汉一品斋”“九华黄精饼”等5道素食就入选池州原生态美食“名菜”系列。今年8月份,陈凌峰又凭借精心烹饪的“ 罗汉一品斋”,在2025年皖台青年职工(学生)技能竞赛中获得“素食烹调”项目一等奖。
“每一道菜都是文化与匠心的体现。”从选材、备菜,到烹饪、上桌,陈凌峰数十年如一日,对每一个环节都保持着十足的专注和耐心。谈及未来,他表示,将通过现代营养学分析优化配方,开发低糖、高蛋白新菜式,同时积极推动九华素食标准化与品牌化建设。“九华素食作为徽菜的一个分支,希望它能突破地域限制,成为中华素食文化的代表之一,吸引更多年轻群体体验‘清净饮食’的生活方式。”
“九华山的素食最开始是对寺庙中的佛教徒和香客们严格执行的戒律,到明清以后发展成为一个美食体系,再经过当地的厨师们潜心研究、改良创新,形成了池州独有的新徽菜——九华健康素食。”池州文化名家工作室领衔人费业朝介绍,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九华山人还逐渐流行起过荤年和素年的习俗。
一般在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八这天,九华山人会做上一桌丰盛的年夜饭,鸡鸭鱼肉、美酒佳酿样样俱全,这便是过荤年。而到了除夕这天,人们则吃素食、不饮酒,吃过斋饭再守岁、祈福,这便是过素年。
素年没有“油水”,但一点也不寡淡。山芋粉放进萝卜雕成的模具里,酿出了素辽参;土豆卷上红薯粉皮、裹上脆皮粉,炸成了素排骨;冬瓜切块打花刀,油炸后放入素高汤煮烂,变身成“东坡肉”……食材丰富、色香味美、“以假乱真”的九华素食在当地人的饭桌上“花样百出”。每年春节期间,很多外地游客专程赶来九华山过素年、尝素宴。
“以前觉得素食肯定没味道、不好吃,直到尝到九华山素宴后,才彻底改变看法,这些素菜兼具荤菜的形和味,还多了一丝香甜鲜美,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内蒙古游客白智慧的感受,体现了越来越多人对九华素食的认可。2021年,九华山荤年素年列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山水流韵,素味九华。从寺院斋堂到百姓餐桌,从传统手艺到创新发展,如今,以“罗汉一品斋”为代表的九华素食,不仅是一方特色美食,更成为地域特色与民俗风情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