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26日
王权海:甘做一名赓续红色血脉的“号手”
□ 记者 张艺楠
“王伯伯,您真的见过导弹吗?”9月2日上午,贵池区永明小学报告厅内,一堂红色教育课进行到互动环节,面对孩子们充满好奇的提问,宣讲人王权海笑着点头:“见过,还不止一次呢。”听到他肯定的回答,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眼里闪烁着崇敬的光芒。
今年52岁的王权海,曾是火箭军某部一级军士长、一级指挥长,一位与大国重器朝夕相伴30年的“兵王”。
“不少人以为号手是吹冲锋号的士兵,其实在火箭军,一线操作官兵也叫‘号手’,他们担负着武器操作、导弹发射任务,是战斗力建设的关键环节。”王权海的解释,让台下的孩子们第一次明白了这个称呼背后的“份量”。
王权海是贵池区棠溪镇人,因家庭贫困,初中毕业后便辍学务农。1991年,他报名应征入伍,从皖南山村的田埂走进军营,成为火箭军部队的一名“号手”。1992年,结束新兵连训练后,他拿下综合考核第一名,成为同批战友中第一个近距离接触导弹的士兵。为了成为一名出色的“号手”,只有初中学历的他,除了刻苦训练,还利用空闲时间自学军事专业知识,顺利考取士官学校,相继获得中专、大专文凭。2017年,他又拿到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法律本科文凭,圆了年少的读书梦。
火箭军是科技密集型军种,对专业能力的要求近乎严苛。以前部队条件有限,王权海就带着战友用纸箱模拟操作台、用麻绳代替电缆,反复演练操作流程,双手磨出厚厚的老茧。2013年7月,他带领发射单元执行某新型导弹试验发射任务,面对全新装备与复杂原理,白天组织实操,晚上集体研讨理论、检修设备,每天仅休息三个多小时。数月后,该单元全员考核优秀,圆满完成任务。
凭借扎实的业务能力与不懈地坚守,王权海逐步成长为士官指挥长。多年来,他参与编写军事教材十余部,累计授课超两千课时,培养出指挥长50余名、发射号手400多名,个人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6次,各类荣誉证书装满了整个行李箱。“老王待人真诚,做事认真,他下定决心要做的事情就一定能办成,哪怕成为教员后,也一点没变。”同王权海一起入伍的战友汪德忠这样评价他。
2021年,王权海告别军营正式退休,回到家乡池州。“我从农民变成军人,只用了三个月;但从军人到普通人,却花了整整三年。”那段时间,他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市军队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市军休中心”)工作人员察觉到他的失落,主动邀请他参与国防教育宣讲工作。“权海同志培养过那么多优秀号手,也一定能做好国防教育的宣传‘号手’。”市军休中心主任胡建军的话点醒了王权海,“起初我没信心,怕讲不好,但想到‘号手’的责任,还是想试试。”这一试,让他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 当过兵的人,不打无准备之仗。”为了把宣讲工作做好,王权海自掏腰包购买理论书籍,泡在图书馆与党史馆收集史料,精心整理故事素材,认真准备每一篇讲稿提纲,逐字推敲讲稿内容,还对着镜子练语气、模仿演讲视频设计肢体动作,一遍遍地打磨细节。过去培养发射号手时,王权海擅长把复杂的导弹操作原理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讲透,如今做国防教育,他沿用这种“化繁为简”的思路,将亲身经历改编成故事,把国防知识变成孩子们能理解、感兴趣的内容。为了让自己的讲稿更加接地气,王权海让妻子朱亮做他的“第一听众”。“ 他为永明小学准备的演讲稿,前前后后修改了8次,每次改完都要读给我听,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朱亮说。
付出终有回响。在一次宣讲后,池州市第一中学学生杨朱毅特意找到王权海:“我要努力学习,考入军校,将来也要像王伯伯一样成为新时代的‘号手’,为国家作出贡献。”听到这番话,王权海倍感欣慰,他知道,自己的宣讲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了红色的种子。
如今,王权海已成为安徽省全民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还加入了江建军工作室,在更广阔的平台继续履行“号手”的使命。王权海说:“现在经常参加培训、理论学习,还要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做演讲,参加慈善活动,忙是忙了点,但重新找到生活的重心,心里很踏实。”
王权海的热心不止于宣讲台。每次市军休中心组织志愿服务帮扶活动,他从不缺席。在助学帮扶活动中,他不仅第一时间捐款,还特意打听孩子的年级,跑去书店为学生购买教辅资料和文具。走访慰问社区困难家庭时,他仔细询问老人们的饮食起居情况,拿出手机认真记录,临走时还反复叮嘱:“以后有什么事,就联系军休中心,我们经常有人来,别客气。”
有人问他:“你都退休了,怎么不在家里享福?”王权海总是笑着回答:“人虽然退休了,但我愿意继续做一个‘号手’。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讲下去,赓续红色血脉,用另一种方式为国防事业出点力、发点光。”
“王伯伯,您真的见过导弹吗?”9月2日上午,贵池区永明小学报告厅内,一堂红色教育课进行到互动环节,面对孩子们充满好奇的提问,宣讲人王权海笑着点头:“见过,还不止一次呢。”听到他肯定的回答,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眼里闪烁着崇敬的光芒。
今年52岁的王权海,曾是火箭军某部一级军士长、一级指挥长,一位与大国重器朝夕相伴30年的“兵王”。
“不少人以为号手是吹冲锋号的士兵,其实在火箭军,一线操作官兵也叫‘号手’,他们担负着武器操作、导弹发射任务,是战斗力建设的关键环节。”王权海的解释,让台下的孩子们第一次明白了这个称呼背后的“份量”。
王权海是贵池区棠溪镇人,因家庭贫困,初中毕业后便辍学务农。1991年,他报名应征入伍,从皖南山村的田埂走进军营,成为火箭军部队的一名“号手”。1992年,结束新兵连训练后,他拿下综合考核第一名,成为同批战友中第一个近距离接触导弹的士兵。为了成为一名出色的“号手”,只有初中学历的他,除了刻苦训练,还利用空闲时间自学军事专业知识,顺利考取士官学校,相继获得中专、大专文凭。2017年,他又拿到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法律本科文凭,圆了年少的读书梦。
火箭军是科技密集型军种,对专业能力的要求近乎严苛。以前部队条件有限,王权海就带着战友用纸箱模拟操作台、用麻绳代替电缆,反复演练操作流程,双手磨出厚厚的老茧。2013年7月,他带领发射单元执行某新型导弹试验发射任务,面对全新装备与复杂原理,白天组织实操,晚上集体研讨理论、检修设备,每天仅休息三个多小时。数月后,该单元全员考核优秀,圆满完成任务。
凭借扎实的业务能力与不懈地坚守,王权海逐步成长为士官指挥长。多年来,他参与编写军事教材十余部,累计授课超两千课时,培养出指挥长50余名、发射号手400多名,个人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6次,各类荣誉证书装满了整个行李箱。“老王待人真诚,做事认真,他下定决心要做的事情就一定能办成,哪怕成为教员后,也一点没变。”同王权海一起入伍的战友汪德忠这样评价他。
2021年,王权海告别军营正式退休,回到家乡池州。“我从农民变成军人,只用了三个月;但从军人到普通人,却花了整整三年。”那段时间,他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市军队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市军休中心”)工作人员察觉到他的失落,主动邀请他参与国防教育宣讲工作。“权海同志培养过那么多优秀号手,也一定能做好国防教育的宣传‘号手’。”市军休中心主任胡建军的话点醒了王权海,“起初我没信心,怕讲不好,但想到‘号手’的责任,还是想试试。”这一试,让他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 当过兵的人,不打无准备之仗。”为了把宣讲工作做好,王权海自掏腰包购买理论书籍,泡在图书馆与党史馆收集史料,精心整理故事素材,认真准备每一篇讲稿提纲,逐字推敲讲稿内容,还对着镜子练语气、模仿演讲视频设计肢体动作,一遍遍地打磨细节。过去培养发射号手时,王权海擅长把复杂的导弹操作原理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讲透,如今做国防教育,他沿用这种“化繁为简”的思路,将亲身经历改编成故事,把国防知识变成孩子们能理解、感兴趣的内容。为了让自己的讲稿更加接地气,王权海让妻子朱亮做他的“第一听众”。“ 他为永明小学准备的演讲稿,前前后后修改了8次,每次改完都要读给我听,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朱亮说。
付出终有回响。在一次宣讲后,池州市第一中学学生杨朱毅特意找到王权海:“我要努力学习,考入军校,将来也要像王伯伯一样成为新时代的‘号手’,为国家作出贡献。”听到这番话,王权海倍感欣慰,他知道,自己的宣讲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了红色的种子。
如今,王权海已成为安徽省全民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还加入了江建军工作室,在更广阔的平台继续履行“号手”的使命。王权海说:“现在经常参加培训、理论学习,还要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做演讲,参加慈善活动,忙是忙了点,但重新找到生活的重心,心里很踏实。”
王权海的热心不止于宣讲台。每次市军休中心组织志愿服务帮扶活动,他从不缺席。在助学帮扶活动中,他不仅第一时间捐款,还特意打听孩子的年级,跑去书店为学生购买教辅资料和文具。走访慰问社区困难家庭时,他仔细询问老人们的饮食起居情况,拿出手机认真记录,临走时还反复叮嘱:“以后有什么事,就联系军休中心,我们经常有人来,别客气。”
有人问他:“你都退休了,怎么不在家里享福?”王权海总是笑着回答:“人虽然退休了,但我愿意继续做一个‘号手’。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讲下去,赓续红色血脉,用另一种方式为国防事业出点力、发点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