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5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26日
莫让逐利短视“绊”住出行脚步
□ 吴永红
  国庆、中秋假期将至,抢票成了很多人的心头大事。近期,与出行购票相关的两个话题引发关注:一是有旅客反映,在铁路12306平台上,多趟列车途经站点出现“开售即候补”的情况;二是航空公司被指大比例“锁座”加价,“付费选座”在争议声中愈演愈烈。
  一两年前,铁路12306购票系统就因让旅客“买长乘短”问题而饱受争议。当时,旅客购买短途票时,常常被系统提示“多买”一两站。在舆论的持续批评之下,这种既不合理也不经济的做法已有明显改善。今年以来,不少旅客发现,在12306购票时“多买”的提示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换座”等更灵活、更实惠的购票方式。
  令人遗憾的是,面对即将到来的假期出行高峰,铁路部门再次陷入“车票开售即候补”的争议。铁路方面的解释仍旧是那句熟悉的“优先满足长途旅客”。这种论调,与昔日的“买长乘短”何其相似,让短途旅客倍感失望。
  再看航空市场,“锁座”加价之风更是愈演愈烈。据媒体报道,某航空公司一趟300座的航班,仅开放40%的座位供旅客选择,其中真正免费的只有14个,其余则需额外支付35元至140元不等的费用(或积分)才能解锁。旅客购票时对此并不知情,直到办理值机才发现:心仪的座位被“锁”,自己只能在“付费升座”和“将就坐”之间二选一。这种先锁座、再收费的模式,本质上是对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双重侵害。
  当前,交通运输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公众出行选择也更加多元。运输企业要想真正赢得市场,必须靠更优质的服务、更规范的运营来实现。任何通过损害旅客权益来牟取短期利益的行为,都无异于饮鸩止渴。人为制造不便,最终只会导致旅客“用脚投票”。
  从更深层次看,“锁座加价”等现象折射出部分运输企业短视逐利的经营心态。它们只顾眼前收益,却忽视了消费者的体验与信任,更忘记了行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公众口碑。消费者才是市场的根基,他们的满意与信任,是企业生存的生命线。这种短视逐利的经营策略,不仅自毁品牌,更将透支整个行业的未来。
  一言以蔽之,与其在“锁座”等方面费心思,不如真心实意地提升旅客的出行体验。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