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2年01月04日
新时代军事文学宏大叙事的回望与掘进
对于军事文学,一直以来都有那么较为“极端”的二元化“理解”:一说没有战争,就没有军事文学;二说和平是战争的另一种形式。军事文学,特别是军事现实题材长篇小说叙事方式何去何从?是对军事文学作者的考量。曾经在《一二一》《父子连》等长篇小说创作中对军事文学有着自己独特理解的阮德胜来说,通过近20年的观察与思考,终于拿出了“直击”新时代火箭军题材的《东风擘》,以独具的视角宏大的叙事方式,为战略导弹部队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激情文字,这既是阮德胜对20余载军旅生活的深情回望,也是一个深深眷恋导弹军营老兵对军人肩负神圣使命的深刻解读,这也是我们常常一起讨论的话题,由此更可以说,阮德胜这部新作是成功的,值得期待。
理性“加注”,实现强军文化深接地气宽域浸润的育人功能
阮德胜当年入学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读研时颇费周折,但他特别坚持,这缘于他对军事文学发自内心深处的热爱。他硕士毕业论文即是《文化底色之上的长篇小说创作》,他的研究与实践在创作中得到了较好的统一,先后著作了膏盐文化背景下的《大富水》、傩文化背景下的《傩神》,并获得了鲜花与掌声,代表所在省入评了九、十届茅奖。如此坚守、赓续并有所光大“寻根文学”的阮德胜,自然对军事文化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运用,较早他在短篇小说《光荣之家》中对军人荣誉文化的“抢救”便有了先知先觉,作品一度获全军评奖一等奖。《东风擘》是长篇,它对军事文化的浸润有着更加阔大的要求。
《东风擘》真情地保留了我军传统军事文化的惯性,“一二三四”的口号文化,“来一个呀么呵嘿”的拉歌文化,“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标语文化,《打靶归来》《火箭兵的梦》的军歌文化,无处不在……但它最鲜明的还是,阮德胜以火箭军特有的兵种文化里校准了新时代强军文化的准星,既鲜活撷取了“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爱导弹、爱阵地、爱本职”“讲忠诚、讲打赢、讲严实、讲创新、讲奉献”等具有火箭军传统特色文化,又合理地创作了“我们是来看的,更是来战的!”等女兵队列口号和《小马扎》《当兵的走路就是不一样》《挟雷方阵》等更具个体小众的基层连队的特色韵味,《东风擘》有力地诠释了“强军文化以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为核心引领,忠诚是其灵魂,价值观是其核心,打赢是其本色,传统是其根脉,创新是其动力”的实质与内涵,也为现实题材军事文学的创作作了深接地气宽域浸润的成功探索。
特性“就位”,立起强军人物标定时代方位的风向标
铁凝说过,长篇小说是命运。其实,就是小说人物的命运,而这个命运与他所在的民族命运、国家命运和人民命运是相通的、互嵌的。军事长篇小说与我军的历程一路风雨一路歌,过往特别是“十七年”的军事长篇小说,尽管在摩写英雄上进行了有积极探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脸谱化、雷同化现象也是相当程度的客观存在。这种现象引起了广大军事文学作家们的思考和重视,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一大批接地气、有血性的“真实”军中人物,在字里行间屹立起来,《高山下的花环》中的梁三喜、《历史的天空》中的梁大牙、《亮剑》中李云龙、《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这其中也包括阮德胜《父子连》中“二性”鲜明的“我爷爷”阮怀智,等等,他们为新时期文学挺起了脊梁、垫起了高度。
火箭军部队训练发射中有一种报告方式叫“号手就位”,它是人、岗、责、能相统一的要求。《东风擘》中优秀人物无不是与文学目标相一致的“四合一”,小说人物的定型与塑造,可谓是精心的,从姓名到性格、从职位到强军,立体式打造,核一旅一营营长华强军是位全天候以“这要是打仗呢?”标尺衡量一切活动的一线带兵人,常规三旅女子发射营营长向爱莲是“我们是看的,更是来战的!”巾帼指战员,核一旅一营二连代理排长、四级军士长厉东方是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的导弹通,北大学子、大学生士兵高明亮是新生代士兵在高科技打赢路上典型代表,核一旅参谋盛国富是部队机关指挥体系中涌现的与时俱进的智囊型参谋,基地后勤部参谋贺民义是现代化战争中敢于先行较量的后勤保障力量……还有战略思维高瞻远瞩的兵种部副司令向天鼎、“肚子里能发射导弹”的东方基地司令戴雷、喜欢以“名堂”论事的核一旅旅长袁崇高、盯着王牌老旅标准建设和盯着现代化战场谋打赢的常三旅长董蛟……他们既较为完整地建构了火箭军现实的编制体制架构,更组建了这部长篇小说中的“砺剑方阵”。它迷彩的质感和火箭军的况味生发于众多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阵一弹中,他们强大着火箭军的强大、他们威武着火箭军的威武。
限性“窗口”,打开展现特殊一群驭剑人强军生活的新视角
火箭军的特殊使命决定着特殊的地位。无论是之前的“第二炮兵”还是现在的“火箭军”,它的神秘与它的绝对保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限制是天才的磨石”,火箭兵文学一直前行着,产生了一批很有影响力的作品,像长篇报告文学《大国长剑》《万里长城永不倒》《羌红》《砺剑霸上》、长篇小说《天啸》《毕业了去当兵》、长诗《火箭碑》《杨业功之歌》等,它们穿行于保密“雷区”的责任和技巧是其他兵种文学中少见的难度,但都成功塑造和呈现了一代又一代火箭兵的英姿与风采,也为军事文学开放了一朵又一朵鲜活的奇葩。
《东风擘》注入了军人共性的情感,他们的爱情是有型的、婚姻是迷彩的,但小说更多的是将人物置于火箭军独有军事生活之中,他们的情感自然“入列”到火箭军家族,成为特色。在主战装备上,既选用了即将退役、进入延寿的核弹,又选用了当下最先进并对外公布的最先进的常规弹;在军事训练上,既有核导弹进场训练和地下坑道封闭训练,又有常规弹大厅训练;在部队改革上,既描写了军士官组训,又展现了现代化后勤装备保障编组;在指挥作战上,既有火箭军全域拉动、戈壁发射,又有网上推演和联合演习……可见阮德胜在火箭军生活的选取上是精心的,他自己不断地在布雷,又不断地在排雷,他小心翼翼、十分有度地掀开着其间的神秘与真实,这需要一种文学的力道。
根性“发射”,塑造与新时代强军理想同频共振的精神解码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要求,一代军人有一代军人的使命,军事文学与时代军人“步调一致”,远至《诗经》里的大量边塞诗,近到民主革命斗争以来屡写不衰的抗日战争文学、解放战争文学、抗美援朝战争文学……它们之所以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重要的是将战争个性进行了完美的诠释。进入新时代,吹响了强军兴军的号角,强军思想深入军心、深入战场,强军文化为这一伟大实践提供了价值导向和内涵塑造,军事文学绝对不能没有战位。
《东风擘》旗帜鲜明地在引领强军文化,人物的塑造与命运走向,所有主体故事都是紧紧围绕“一切为打战、一切为打胜战”开展着情节推进与细节刻画。主要人物自不必说,即便非主要人物,像轩辕致和的“伪装”、韦彤艺的“杀猪”、夏雪的“转业”、赵艳青的“退伍”、年大维的“转岗”……都是以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为核心引领,突出战斗精神培育,着力培养“人物”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事事处处完成着强军文化“忠诚是其灵魂,价值观是其核心,打赢是其本色,传统是其根脉,创新是其动力”的内涵与外延,砥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性胆气,不断强化闻战则喜、誓死胜战的打赢追求,切实擦亮精神的尖刀利剑。也正是强军理想的根性浸透,这部小说才像一枚枚火箭一样精准发射。
理性“加注”,实现强军文化深接地气宽域浸润的育人功能
阮德胜当年入学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读研时颇费周折,但他特别坚持,这缘于他对军事文学发自内心深处的热爱。他硕士毕业论文即是《文化底色之上的长篇小说创作》,他的研究与实践在创作中得到了较好的统一,先后著作了膏盐文化背景下的《大富水》、傩文化背景下的《傩神》,并获得了鲜花与掌声,代表所在省入评了九、十届茅奖。如此坚守、赓续并有所光大“寻根文学”的阮德胜,自然对军事文化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运用,较早他在短篇小说《光荣之家》中对军人荣誉文化的“抢救”便有了先知先觉,作品一度获全军评奖一等奖。《东风擘》是长篇,它对军事文化的浸润有着更加阔大的要求。
《东风擘》真情地保留了我军传统军事文化的惯性,“一二三四”的口号文化,“来一个呀么呵嘿”的拉歌文化,“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标语文化,《打靶归来》《火箭兵的梦》的军歌文化,无处不在……但它最鲜明的还是,阮德胜以火箭军特有的兵种文化里校准了新时代强军文化的准星,既鲜活撷取了“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爱导弹、爱阵地、爱本职”“讲忠诚、讲打赢、讲严实、讲创新、讲奉献”等具有火箭军传统特色文化,又合理地创作了“我们是来看的,更是来战的!”等女兵队列口号和《小马扎》《当兵的走路就是不一样》《挟雷方阵》等更具个体小众的基层连队的特色韵味,《东风擘》有力地诠释了“强军文化以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为核心引领,忠诚是其灵魂,价值观是其核心,打赢是其本色,传统是其根脉,创新是其动力”的实质与内涵,也为现实题材军事文学的创作作了深接地气宽域浸润的成功探索。
特性“就位”,立起强军人物标定时代方位的风向标
铁凝说过,长篇小说是命运。其实,就是小说人物的命运,而这个命运与他所在的民族命运、国家命运和人民命运是相通的、互嵌的。军事长篇小说与我军的历程一路风雨一路歌,过往特别是“十七年”的军事长篇小说,尽管在摩写英雄上进行了有积极探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脸谱化、雷同化现象也是相当程度的客观存在。这种现象引起了广大军事文学作家们的思考和重视,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一大批接地气、有血性的“真实”军中人物,在字里行间屹立起来,《高山下的花环》中的梁三喜、《历史的天空》中的梁大牙、《亮剑》中李云龙、《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这其中也包括阮德胜《父子连》中“二性”鲜明的“我爷爷”阮怀智,等等,他们为新时期文学挺起了脊梁、垫起了高度。
火箭军部队训练发射中有一种报告方式叫“号手就位”,它是人、岗、责、能相统一的要求。《东风擘》中优秀人物无不是与文学目标相一致的“四合一”,小说人物的定型与塑造,可谓是精心的,从姓名到性格、从职位到强军,立体式打造,核一旅一营营长华强军是位全天候以“这要是打仗呢?”标尺衡量一切活动的一线带兵人,常规三旅女子发射营营长向爱莲是“我们是看的,更是来战的!”巾帼指战员,核一旅一营二连代理排长、四级军士长厉东方是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的导弹通,北大学子、大学生士兵高明亮是新生代士兵在高科技打赢路上典型代表,核一旅参谋盛国富是部队机关指挥体系中涌现的与时俱进的智囊型参谋,基地后勤部参谋贺民义是现代化战争中敢于先行较量的后勤保障力量……还有战略思维高瞻远瞩的兵种部副司令向天鼎、“肚子里能发射导弹”的东方基地司令戴雷、喜欢以“名堂”论事的核一旅旅长袁崇高、盯着王牌老旅标准建设和盯着现代化战场谋打赢的常三旅长董蛟……他们既较为完整地建构了火箭军现实的编制体制架构,更组建了这部长篇小说中的“砺剑方阵”。它迷彩的质感和火箭军的况味生发于众多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阵一弹中,他们强大着火箭军的强大、他们威武着火箭军的威武。
限性“窗口”,打开展现特殊一群驭剑人强军生活的新视角
火箭军的特殊使命决定着特殊的地位。无论是之前的“第二炮兵”还是现在的“火箭军”,它的神秘与它的绝对保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限制是天才的磨石”,火箭兵文学一直前行着,产生了一批很有影响力的作品,像长篇报告文学《大国长剑》《万里长城永不倒》《羌红》《砺剑霸上》、长篇小说《天啸》《毕业了去当兵》、长诗《火箭碑》《杨业功之歌》等,它们穿行于保密“雷区”的责任和技巧是其他兵种文学中少见的难度,但都成功塑造和呈现了一代又一代火箭兵的英姿与风采,也为军事文学开放了一朵又一朵鲜活的奇葩。
《东风擘》注入了军人共性的情感,他们的爱情是有型的、婚姻是迷彩的,但小说更多的是将人物置于火箭军独有军事生活之中,他们的情感自然“入列”到火箭军家族,成为特色。在主战装备上,既选用了即将退役、进入延寿的核弹,又选用了当下最先进并对外公布的最先进的常规弹;在军事训练上,既有核导弹进场训练和地下坑道封闭训练,又有常规弹大厅训练;在部队改革上,既描写了军士官组训,又展现了现代化后勤装备保障编组;在指挥作战上,既有火箭军全域拉动、戈壁发射,又有网上推演和联合演习……可见阮德胜在火箭军生活的选取上是精心的,他自己不断地在布雷,又不断地在排雷,他小心翼翼、十分有度地掀开着其间的神秘与真实,这需要一种文学的力道。
根性“发射”,塑造与新时代强军理想同频共振的精神解码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要求,一代军人有一代军人的使命,军事文学与时代军人“步调一致”,远至《诗经》里的大量边塞诗,近到民主革命斗争以来屡写不衰的抗日战争文学、解放战争文学、抗美援朝战争文学……它们之所以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重要的是将战争个性进行了完美的诠释。进入新时代,吹响了强军兴军的号角,强军思想深入军心、深入战场,强军文化为这一伟大实践提供了价值导向和内涵塑造,军事文学绝对不能没有战位。
《东风擘》旗帜鲜明地在引领强军文化,人物的塑造与命运走向,所有主体故事都是紧紧围绕“一切为打战、一切为打胜战”开展着情节推进与细节刻画。主要人物自不必说,即便非主要人物,像轩辕致和的“伪装”、韦彤艺的“杀猪”、夏雪的“转业”、赵艳青的“退伍”、年大维的“转岗”……都是以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为核心引领,突出战斗精神培育,着力培养“人物”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事事处处完成着强军文化“忠诚是其灵魂,价值观是其核心,打赢是其本色,传统是其根脉,创新是其动力”的内涵与外延,砥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性胆气,不断强化闻战则喜、誓死胜战的打赢追求,切实擦亮精神的尖刀利剑。也正是强军理想的根性浸透,这部小说才像一枚枚火箭一样精准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