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2年01月12日
加快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中等城市
市人大代表、东至县委副书记、县长洪克峰:
《政府工作报告》从八个方面系统部署2022年工作任务,站位高,方向准,理念新,措施实,要求严,体现奋力“跳一跳”,拉高标杆的勇气,奋勇争先的锐气。我们将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勇当主力军,努力干出后发先至的好成绩。东至县将大力实施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实施规上工业增加值三年翻番行动,争取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80亿元,力争突破百亿元。深入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东至)经济带。统筹推进尧城、菊城、舜城建设,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港区、非金属材料产业园、站前区、滨湖园区连片发展。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强力推进主城区违章建筑拆除。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大农村投资力度,开工建设G206、G318大渡口城区段改线工程,完成广丰圩杨墩排涝站拆除重建,完成尧渡河欧窑至东流老闸段、龙泉河昭潭段、黄湓河张溪段防洪治理工程。全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依托国家储备林项目实施,启动南部山区振兴计划,推动形成一个乡镇“一个主导产业、一个特色品牌、一个龙头电商”,加快镇域经济崛起,争创省际毗邻地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示范区。
市人大代表、青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王晓为: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致力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经过不懈努力,池黄高铁开工建设,青阳九华山联动发展迈入高铁时代,初步形成了池州空运航运、高铁高速、国道省道的立体化交通网络。但目前九华山高铁站与九华山机场还没有连接的快速通道,难以满足空铁联动、内外通达的需要。规划建设中的S221项目是贯穿东西、带动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贵池、石台、青阳四地发展的主干道,其中青阳至九华山机场路段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青阳县至九华山机场道路,可以有效解决制约县山旅游联动发展的内部交通瓶颈,也为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服务。因此,本次“两会”期间,我与其他代表联合建议加快建设青阳至九华山机场道路,希望将规划S221青阳经童埠、九华山机场至桐梓山段项目列入2022年市政府重点工作计划,进一步优化路线方案,尽快启动项目建议书编制、土地预审、用地规划、工可报批等前期工作,并协调相关部门筹措建设资金,争取早日开工建设,产生效益。
市人大代表、安徽霄雾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小年: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不断加大创建力度,广泛动员全体市民积极参与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特别是创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启动以来,市区有关部门及街道、社区等相关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压紧压实创建责任,落实落细创建措施,深入推进各项创建工作,攻克了一批“疑难杂症”,解决了一批棘手问题,开创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良好局面。
但是,在我们的城市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西边城区缺少群众休闲及文化娱乐活动场地,东南湖修防段仍存留一些破旧建筑,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且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我认为一方面可以对白洋河大堤的周边环境进行美化,给城区居民提供一个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一方面加大拆除废弃房屋力度,通过利用城市废弃地、闲置地,在群众家门口建设休闲活动场所,更好满足群众就近休闲娱乐和精神文化需求。
市人大代表、贵池区梅街镇源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聂刚: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乡村振兴工作是各级政府必须打赢的攻坚战。目前国内多地成功案例表明,发展乡村旅游是一条实现乡村振兴行之有效的好路子。
我认为要在各地风貌、物产、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结合美丽乡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编制具有可行性、高质量的文旅发展规划,努力扮优乡村旅游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制定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意见及政策措施,创造性地将社会资本收益与提升乡村活力充分结合,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乡村产业发展,努力实现双赢、共富,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注重引育专业人才,通过制订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大力引进文旅行业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发挥乡村特色,紧紧依托我市农耕文化、田园风光、古镇古村、民俗风情、生态农业等禀赋优势,支持开发标志性的农创产品,不断彰显富有池州特色的乡土文化。依托九华山的影响力,进一步精心设计好“环九华山”旅游路线,努力打造具有较大知名度的品牌旅游小镇、特色旅游村庄,切实发挥九华山旅游带动作用,促进周边地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委员、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赵晖:
我市明确要统筹主城区与东部三区建设,到2025年中心城市常住人口达到40万人,现代化滨江产业新城初具规模,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格局基本形成;并要求推进东部三区建设成为长三角新兴产业合作示范区、全市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产城融合发展新城区。
近年来,集中区紧扣现代化滨江产业新城定位、三区一体化发展要求,编制了3+1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对接将集中区产业发展规划全面融入东部三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并将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规划落实,确保满足到2025年集聚4万人口生产生活需要。
坚持“存量做大做强、增量做新做优”发展思路,现已集聚新材料企业87家、装备制造企业28家、电子信息企业31家,全部达产产值达400亿元。以项目聚人才、以项目聚人气,切实增强融合发展动能。
我认为要围绕省市推动集中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新定位和推动三区一体发展,紧密结合集中区发展实际,坚持以项目为中心,以招商为抓手,以提升产业能力为核心,不断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完善产城一体功能。目前各项工作均在扎实推进中,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
市政协委员、贵池区秋江自然资源和规划所所长陈守法:
当前,市级相关部门联合印发了《池州市村庄规划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3年)》;编制了市级村庄规划编制规程;确定年度市县级村庄规划试点名单。科学划分了405个集聚提升类村庄,83个城郊融合类村庄,83个特色保护类村庄,14个搬迁撤并类村庄及15个其他类村庄。2020年底完成347个村庄评估并形成评估报告。其中贵池区77个,东至县106个,青阳县93个,石台县71个。
我认为村庄规划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提高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把村庄规划的过程变成组织农民、引导农民、培育农民、提升农民文明素质的过程,真正让农民从“台下看戏”转为“台上唱戏”。同时,可以立足现有基础,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进一步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使村庄形态、自然环境、人文风情和产业发展相得益彰。
市政协委员、市委党校综合教研室主任胡雪梅:
去年,市第五次党代会作出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决策部署。
我认为实现这一目标要以规划为统领,构建全市域、全要素、全覆盖的“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构建“主城做优、新城做强、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聚焦城市门户、城市核心区和中心地区、滨江新城、历史文化特色地区,全面开启城市创新设计。
做优主城区,推进以“杏花村”品牌为核心的主城区景城一体化发展,建好高端城市商业综合体,培育省级特色商业街区。做强滨江新城,高质量规划东部产业新城,加强中心镇和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管理。建设一批城市精品工程,打造代表池州建设成就的亮点版图。
以构建现代化能源体系为基础,推动市政设施提能增效。以实施“新基建+”行动为统筹,打造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以文化体育广场达标升级行动为抓手,建设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重点,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美丽长江(池州)经济带,塑造靓丽城市形象。
市政协委员、民建池州市总支主委张箐:
池州境内平原、丘陵和山区从北到南呈阶梯式分布,水域众多,降雨丰沛,森林覆盖率高,拥有高质量发展弥足珍贵的“绿色”本底和生态“财富”,打造“皖美”乡村样板基础条件良好。
近年来,我市有效落实国家、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污染物排放标准,完成乡镇驻地污水处理工程、中心村级居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项目,推进农村改厕、黑臭水体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生活污水收集不充分、运行维护保障度不高、技术不熟练、设施运行监管不到位等不足。
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推动乡村振兴和建设现代化“三优池州”的重要工作,关系群众福祉。我认为要严格遵循“因地制宜、分类处置、资源利用、经济实用、循序渐进”的原则,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探索可复制、可调整、易管理的池州模式,助力打造全域美丽乡村、生态家园。
《政府工作报告》从八个方面系统部署2022年工作任务,站位高,方向准,理念新,措施实,要求严,体现奋力“跳一跳”,拉高标杆的勇气,奋勇争先的锐气。我们将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勇当主力军,努力干出后发先至的好成绩。东至县将大力实施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实施规上工业增加值三年翻番行动,争取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80亿元,力争突破百亿元。深入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东至)经济带。统筹推进尧城、菊城、舜城建设,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港区、非金属材料产业园、站前区、滨湖园区连片发展。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强力推进主城区违章建筑拆除。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大农村投资力度,开工建设G206、G318大渡口城区段改线工程,完成广丰圩杨墩排涝站拆除重建,完成尧渡河欧窑至东流老闸段、龙泉河昭潭段、黄湓河张溪段防洪治理工程。全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依托国家储备林项目实施,启动南部山区振兴计划,推动形成一个乡镇“一个主导产业、一个特色品牌、一个龙头电商”,加快镇域经济崛起,争创省际毗邻地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示范区。
市人大代表、青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王晓为: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致力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经过不懈努力,池黄高铁开工建设,青阳九华山联动发展迈入高铁时代,初步形成了池州空运航运、高铁高速、国道省道的立体化交通网络。但目前九华山高铁站与九华山机场还没有连接的快速通道,难以满足空铁联动、内外通达的需要。规划建设中的S221项目是贯穿东西、带动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贵池、石台、青阳四地发展的主干道,其中青阳至九华山机场路段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青阳县至九华山机场道路,可以有效解决制约县山旅游联动发展的内部交通瓶颈,也为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服务。因此,本次“两会”期间,我与其他代表联合建议加快建设青阳至九华山机场道路,希望将规划S221青阳经童埠、九华山机场至桐梓山段项目列入2022年市政府重点工作计划,进一步优化路线方案,尽快启动项目建议书编制、土地预审、用地规划、工可报批等前期工作,并协调相关部门筹措建设资金,争取早日开工建设,产生效益。
市人大代表、安徽霄雾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小年: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不断加大创建力度,广泛动员全体市民积极参与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特别是创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启动以来,市区有关部门及街道、社区等相关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压紧压实创建责任,落实落细创建措施,深入推进各项创建工作,攻克了一批“疑难杂症”,解决了一批棘手问题,开创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良好局面。
但是,在我们的城市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西边城区缺少群众休闲及文化娱乐活动场地,东南湖修防段仍存留一些破旧建筑,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且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我认为一方面可以对白洋河大堤的周边环境进行美化,给城区居民提供一个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一方面加大拆除废弃房屋力度,通过利用城市废弃地、闲置地,在群众家门口建设休闲活动场所,更好满足群众就近休闲娱乐和精神文化需求。
市人大代表、贵池区梅街镇源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聂刚: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乡村振兴工作是各级政府必须打赢的攻坚战。目前国内多地成功案例表明,发展乡村旅游是一条实现乡村振兴行之有效的好路子。
我认为要在各地风貌、物产、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结合美丽乡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编制具有可行性、高质量的文旅发展规划,努力扮优乡村旅游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制定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意见及政策措施,创造性地将社会资本收益与提升乡村活力充分结合,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乡村产业发展,努力实现双赢、共富,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注重引育专业人才,通过制订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大力引进文旅行业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发挥乡村特色,紧紧依托我市农耕文化、田园风光、古镇古村、民俗风情、生态农业等禀赋优势,支持开发标志性的农创产品,不断彰显富有池州特色的乡土文化。依托九华山的影响力,进一步精心设计好“环九华山”旅游路线,努力打造具有较大知名度的品牌旅游小镇、特色旅游村庄,切实发挥九华山旅游带动作用,促进周边地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委员、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赵晖:
我市明确要统筹主城区与东部三区建设,到2025年中心城市常住人口达到40万人,现代化滨江产业新城初具规模,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格局基本形成;并要求推进东部三区建设成为长三角新兴产业合作示范区、全市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产城融合发展新城区。
近年来,集中区紧扣现代化滨江产业新城定位、三区一体化发展要求,编制了3+1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对接将集中区产业发展规划全面融入东部三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并将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规划落实,确保满足到2025年集聚4万人口生产生活需要。
坚持“存量做大做强、增量做新做优”发展思路,现已集聚新材料企业87家、装备制造企业28家、电子信息企业31家,全部达产产值达400亿元。以项目聚人才、以项目聚人气,切实增强融合发展动能。
我认为要围绕省市推动集中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新定位和推动三区一体发展,紧密结合集中区发展实际,坚持以项目为中心,以招商为抓手,以提升产业能力为核心,不断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完善产城一体功能。目前各项工作均在扎实推进中,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
市政协委员、贵池区秋江自然资源和规划所所长陈守法:
当前,市级相关部门联合印发了《池州市村庄规划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3年)》;编制了市级村庄规划编制规程;确定年度市县级村庄规划试点名单。科学划分了405个集聚提升类村庄,83个城郊融合类村庄,83个特色保护类村庄,14个搬迁撤并类村庄及15个其他类村庄。2020年底完成347个村庄评估并形成评估报告。其中贵池区77个,东至县106个,青阳县93个,石台县71个。
我认为村庄规划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提高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把村庄规划的过程变成组织农民、引导农民、培育农民、提升农民文明素质的过程,真正让农民从“台下看戏”转为“台上唱戏”。同时,可以立足现有基础,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进一步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使村庄形态、自然环境、人文风情和产业发展相得益彰。
市政协委员、市委党校综合教研室主任胡雪梅:
去年,市第五次党代会作出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决策部署。
我认为实现这一目标要以规划为统领,构建全市域、全要素、全覆盖的“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构建“主城做优、新城做强、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聚焦城市门户、城市核心区和中心地区、滨江新城、历史文化特色地区,全面开启城市创新设计。
做优主城区,推进以“杏花村”品牌为核心的主城区景城一体化发展,建好高端城市商业综合体,培育省级特色商业街区。做强滨江新城,高质量规划东部产业新城,加强中心镇和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管理。建设一批城市精品工程,打造代表池州建设成就的亮点版图。
以构建现代化能源体系为基础,推动市政设施提能增效。以实施“新基建+”行动为统筹,打造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以文化体育广场达标升级行动为抓手,建设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重点,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美丽长江(池州)经济带,塑造靓丽城市形象。
市政协委员、民建池州市总支主委张箐:
池州境内平原、丘陵和山区从北到南呈阶梯式分布,水域众多,降雨丰沛,森林覆盖率高,拥有高质量发展弥足珍贵的“绿色”本底和生态“财富”,打造“皖美”乡村样板基础条件良好。
近年来,我市有效落实国家、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污染物排放标准,完成乡镇驻地污水处理工程、中心村级居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项目,推进农村改厕、黑臭水体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生活污水收集不充分、运行维护保障度不高、技术不熟练、设施运行监管不到位等不足。
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推动乡村振兴和建设现代化“三优池州”的重要工作,关系群众福祉。我认为要严格遵循“因地制宜、分类处置、资源利用、经济实用、循序渐进”的原则,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探索可复制、可调整、易管理的池州模式,助力打造全域美丽乡村、生态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