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2年04月08日
唐赢:一个靠种田“种出”的全国劳动模范
□记者汪玉芳倪晓春
  
  3月26日,记者在贵池区墩上街道山湖村看到唐赢时,他正在稻虾混养田里忙活。农田里栽种不久的伊乐藻,放眼望去,已经一片碧绿。“伊乐藻能给龙虾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方便龙虾脱壳,提高产量,还可以净化水资源,降低养殖污染。”说起养殖方法,唐赢头头是道。他说自己就是“爱折腾”,为了提高亩均效益,去年他瞄上了稻虾混养,跟随贵池区农技部门外出学习后,回来就试种了200亩,当年每亩增收近千元,今年立马扩大规模放手干。
  现年42岁的唐赢,是贵池区远近闻名的农村致富带头人。2012年度他被授予“池州市农民创业带头人”称号,2013年度被评为“全国种粮大户”,202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作为一个农民,粮食丰收、农民增收是我最开心的事。”唐赢说,做农民也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农业发展也要全产业链发展。种田20多年来,虽然屡遭挫折,可他从未向困难低头,他依托农业科技,不断尝试,不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带动着家乡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发展之路。
  2000年,他放弃在外的工作,回乡承租120亩水田,开始了他的农业创业之路。他向有经验的老农学习,虚心向农技人员请教,大力推行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几年时间就从什么都不懂的门外汉,转变成农业科技达人。此后连续几年,唐赢的水田获得了丰收,他的水稻单产比周边农户的高出了10%。
  种植规模增加了,还要在品质上下功夫。为了提高亩均收益,他又开始动脑筋,把目光瞄到新兴的订单农业上。他大胆选用玉针香等产量并不高但品质优良、市场行情好的品种,与粮食加工企业签订订单,当年他的水稻就以高于市场15%的价格卖出了高价,成为墩上街道第一批签订优质米订单生产的大户。
  2011年,他从当初承包120亩水田发展到1070亩,年产值也由9万多元增加到120万元,成为当时贵池区第一个种植千亩以上种粮大户。在唐赢的示范带动下,当地农户种粮的积极性高涨,许多青壮年农民纷纷回乡创业,墩上街道的种粮大户数量急增。
  与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不同,唐赢肯钻研、爱创新,闲不住,种植水稻的同时,他一直在观察特色农业市场行情。2012年,他发现墩上街道水资源丰富,并通过市场调查认为芡实种植比较有前景,于是当机立断购置6条芡实作业船,在双丰圩承包千余亩圩田从事芡实种植项目。当年就收获芡实25万公斤,按当时12元/公斤价格产值达到了300万元,并带动本村大户种植芡实1200余亩,使山湖村成为名副其实的芡实种植专业村。
  2014年,为了实现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唐赢又创办了赢亮水稻专业合作社,他在自己的种植基地里建起了烘干车间,实现了集种、产、供、销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体系。
  一人富不算富,带领大家同奔致富路才是王道。“跟着他后面种稻子、种芡实,他为我全程保驾护航,每到生产重要环节,他就会叮嘱我要干啥、要干啥……”贵池区墩上街道山湖村村民王强龙,这些年在唐赢的帮助下,年收入10余万元,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田能人。
  不仅如此,在唐赢的榜样带动下,山湖村先后成立了23家农业合作社,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
  “今年除了要大面积进行稻虾混养外,我还准备试着养殖200亩秋浦花鳜。”采访时,唐赢告诉记者,他了解到贵池区政府提出了茶叶、秋浦花鳜等特色农业产业振兴计划,去年他已经建好养殖基地,开始小规模养殖。“等我养殖成功了,再号召村里更多的人来发展秋浦花鳜的标准化养殖。”唐赢这样描绘着新的事业蓝图,新的一年,新的期待,凭借二十年农业创业的经验,四十不惑的唐赢铆足劲头,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他决心撸起袖子加油干,瞄准发展现代农业来做强产业、打响品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带领更多的农民群众通过勤劳致富奔向幸福生活。

Copyright © 2006-2008 chiznews.com
  主办单位:池州日报社
  地址:安徽省池州市东湖中路315号 联系电话:0566--2037332 PostCode:247000
  备案号: 皖政新办备06018号 ICP号:皖ICP备 0600904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