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03月22日
池州傩戏“活化石”上新破圈
起源于祭祀活动的池州傩走过了漫长发展历程,逐渐由驱疫除邪、祭祖向祈福纳祥转变,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池州傩戏”应运而生,以其古朴淳厚的魅力代代打动人心。如今,“戏曲活化石”不仅在节庆期间活跃于当地的山野乡村,还闪耀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及国外舞台上,这块“化石”留住了一缕“灵气”,流转新的时代光华。3月5日,池州市贵池区第八届杏花村文化旅游节热烈开启。开幕式上,数名戴着面具的傩戏艺人脚踏高跷马精彩亮相,赢得满堂彩。
走进池州市贵池区梅街镇刘街社区的傩文化展示馆,明清以来的傩面具、傩服装、万民伞等各类道具陈列其中,为来客还原着池州傩及池州傩戏的古朴原貌,诉说着漫长年代里先民们对华夏文明的执着和依恋,在文化冲击中重塑着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审美。
池州傩戏的“一眼千年”
面具一戴,傩戏开演。
在苍莽山野之中,无丝弦配乐,一声声夹杂着山歌、号子等方言土调的傩戏唱腔,像极了远古的呼唤……
锣鼓铿锵,神秘、古老的傩戏,吸引了全场观众的目光,庙会活动的气氛被推向了高潮……
今年正月十五,在池州市贵池区梅街镇刘街社区的白洋河畔,一列列身着彩衣、举着旗伞的抬着龙亭的朝庙队伍,从各自祠堂陆续向青山庙行来,十里八乡的村民也赶来集中“朝庙”,场面十分壮观。
每年正月十五日清晨,刘街一带的姚、刘、汪等大姓家族,各抬着“龙亭”,供奉着这场乡村民俗文化盛会最重要的器物——傩神面具,前往青山庙。每年一度的青山庙会作为池州傩戏中的重要部分,既是传统的祭祀活动,又是民间艺术活动,维持至今的古朴、粗犷的风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一探究竟。
与湖南、贵州、江西等地的“乡人傩”不同,池州傩戏不仅有着范式成熟的傩仪、傩舞,还有着完整故事情节的正戏,甚至包含了“踩地马”“高跷马”等杂技表演形式。池州傩戏以“社”为单位,以“宗族”为载体,以“戴面具表演”为特征,是一种蕴含诸多文化要素的古老民间文化。其经典之作《舞回回》堪称唐代乐舞《醉胡腾》的翻版;傩戏有唱有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传统剧目有《刘文龙》《孟姜女》《章文选》等。
池州傩戏无职业班社和专业艺人,传承靠“口传心授”,在宗族内师承,世代沿袭。据了解,1949年后,池州傩戏曾在姚官保、章洪恩、刘臣余等一批老艺人的手中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据了解,池州傩曾流于贵池、东至、青阳、石台、九华山等地,现主要集中在贵池区梅街、棠溪、墩上和里山等乡镇的山村与圩区的姚、刘、章、唐、柯、曹等数十个大姓家族,地域特色鲜明,不同家族会在各自的“社”(祭祀圈)附近举行傩事活动。
如今,千年傩戏不仅在节庆期间上演,还走上了大众舞台。2017年12月27日晚,由池州市黄梅戏剧院、池州市傩艺团、池州市文化馆联合打造的大型舞台剧《千年傩》首次公开演出。《千年傩》是根据贵池区梅街、梅村等地世代传承的傩事活动挖掘、创排的大型舞台剧,为了让传统傩戏更有美感,这部剧的主创人员还创造性地运用了旦角。至此,池州傩戏正在以全新的形式,亮相于大众面前。
特色民俗的精彩回归
在池州,素有“无傩不成村”一说,但受历史战乱影响,时至1949年仅有80个自然村从事傩事活动,当时倡导挖掘古老剧种,傩戏还被推上省会公演。然而,历经风雨沧桑,许多宗族祠堂遭到破坏,各宗族傩戏面具和世代相传抄的傩戏剧本也没能完整保留下来,一些家族傩戏从此失传。
“1987年,贵池举办‘首届全国傩戏研讨会’。”年近80岁的池州傩戏国家级传承人唐茂华老先生回忆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些民间文化重新登上舞台。
上世纪80年代初,文化部门组织文化工作人员下乡数十次,对这一传统民俗文化现象进行了考察、调研,同时指派专业剧团演员向村民学习傩戏、傩舞。2003年2月,池州、黄山两市联合举办“戏曲·民俗·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下转2版)
走进池州市贵池区梅街镇刘街社区的傩文化展示馆,明清以来的傩面具、傩服装、万民伞等各类道具陈列其中,为来客还原着池州傩及池州傩戏的古朴原貌,诉说着漫长年代里先民们对华夏文明的执着和依恋,在文化冲击中重塑着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审美。
池州傩戏的“一眼千年”
面具一戴,傩戏开演。
在苍莽山野之中,无丝弦配乐,一声声夹杂着山歌、号子等方言土调的傩戏唱腔,像极了远古的呼唤……
锣鼓铿锵,神秘、古老的傩戏,吸引了全场观众的目光,庙会活动的气氛被推向了高潮……
今年正月十五,在池州市贵池区梅街镇刘街社区的白洋河畔,一列列身着彩衣、举着旗伞的抬着龙亭的朝庙队伍,从各自祠堂陆续向青山庙行来,十里八乡的村民也赶来集中“朝庙”,场面十分壮观。
每年正月十五日清晨,刘街一带的姚、刘、汪等大姓家族,各抬着“龙亭”,供奉着这场乡村民俗文化盛会最重要的器物——傩神面具,前往青山庙。每年一度的青山庙会作为池州傩戏中的重要部分,既是传统的祭祀活动,又是民间艺术活动,维持至今的古朴、粗犷的风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一探究竟。
与湖南、贵州、江西等地的“乡人傩”不同,池州傩戏不仅有着范式成熟的傩仪、傩舞,还有着完整故事情节的正戏,甚至包含了“踩地马”“高跷马”等杂技表演形式。池州傩戏以“社”为单位,以“宗族”为载体,以“戴面具表演”为特征,是一种蕴含诸多文化要素的古老民间文化。其经典之作《舞回回》堪称唐代乐舞《醉胡腾》的翻版;傩戏有唱有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传统剧目有《刘文龙》《孟姜女》《章文选》等。
池州傩戏无职业班社和专业艺人,传承靠“口传心授”,在宗族内师承,世代沿袭。据了解,1949年后,池州傩戏曾在姚官保、章洪恩、刘臣余等一批老艺人的手中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据了解,池州傩曾流于贵池、东至、青阳、石台、九华山等地,现主要集中在贵池区梅街、棠溪、墩上和里山等乡镇的山村与圩区的姚、刘、章、唐、柯、曹等数十个大姓家族,地域特色鲜明,不同家族会在各自的“社”(祭祀圈)附近举行傩事活动。
如今,千年傩戏不仅在节庆期间上演,还走上了大众舞台。2017年12月27日晚,由池州市黄梅戏剧院、池州市傩艺团、池州市文化馆联合打造的大型舞台剧《千年傩》首次公开演出。《千年傩》是根据贵池区梅街、梅村等地世代传承的傩事活动挖掘、创排的大型舞台剧,为了让传统傩戏更有美感,这部剧的主创人员还创造性地运用了旦角。至此,池州傩戏正在以全新的形式,亮相于大众面前。
特色民俗的精彩回归
在池州,素有“无傩不成村”一说,但受历史战乱影响,时至1949年仅有80个自然村从事傩事活动,当时倡导挖掘古老剧种,傩戏还被推上省会公演。然而,历经风雨沧桑,许多宗族祠堂遭到破坏,各宗族傩戏面具和世代相传抄的傩戏剧本也没能完整保留下来,一些家族傩戏从此失传。
“1987年,贵池举办‘首届全国傩戏研讨会’。”年近80岁的池州傩戏国家级传承人唐茂华老先生回忆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些民间文化重新登上舞台。
上世纪80年代初,文化部门组织文化工作人员下乡数十次,对这一传统民俗文化现象进行了考察、调研,同时指派专业剧团演员向村民学习傩戏、傩舞。2003年2月,池州、黄山两市联合举办“戏曲·民俗·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