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5版
发布日期: 2023年04月14日
发挥音乐课堂的“红歌”效应 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胡燕燕
  
  红色歌曲不但包含丰富的艺术素养,还承载着红色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凸显。高中生是祖国的栋梁与希望,在高中音乐课堂中,开展红色歌曲教学,让高中生通过传唱红歌,起到文化传承的目的,通过歌词了解民族历史,加强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之情,这也是践行爱国主义的重要渠道之一。
  一、在音乐教学中注重红歌红色基因渗透的意义
  (一)提升爱国情怀,弘扬革命精神
  对于高中生而言,学习和演绎红歌,不但能让学生在悠扬的旋律中感受艺术的魅力,还能让学生意识到现在的幸福与和平是多么来之不易,需要他们这一代奋发图强,守卫祖国的发展和进步。当今的时代,信息铺天盖地,各个国家的音乐都可以从网络上轻松获取,学生缺乏辨别的能力,如果被外来音乐洗脑,学生容易盲目追捧外国明星,迷恋上他国文化。
  这不利于本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如果学生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过往了解不够多,了解兴趣也不够高,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又不及时进行引导,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不利的。学习红色文化非常重要,教师要时刻提醒高中生,记得自己将要承担的使命。我们要从学校教育抓起,教会学生正确辨别好坏音乐,正确看待外来文化,避免对外国文化盲目追逐迷恋,提升高中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
  (二)增强文化自信,稳固民族精神之根
  红色教育的开展,对稳固民族精神之根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开展红歌教育,有利于丰富高中音乐课堂的内容,将红色主题渗透到艺术教育之中,对教育起到看似无形、实则非常强有力的作用。教师带领高中生们一起鉴赏红色歌曲,深入了解歌词的含义和歌曲的革命背景,走进红歌的世界,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和风采,实现将爱国教育渗透到无形之中。
  高中生的文化自信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我国红色文化的深刻了解,一个是对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行传承。在高中音乐课堂唱响红歌旋律,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也加强了学生对民族荣誉的重视和自豪感。
  二、音乐课堂中红歌渗透策略
  (一)发挥红歌强大的精神冲击力效应
  音乐教育之所以能够形成最富有吸引力和效果的教学,就在于音乐教育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在音乐的陶冶之下,教师可以达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同时,在经典的声乐歌曲中,学生吸收到其中的魅力与精髓,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文学涵养和鉴赏能力、美学水平与创作技巧。教师对歌曲的选择与鉴赏尤为重要,在高中音乐课堂上,教师应该选择经典的、歌词通俗易懂、曲调朗朗上口的红歌曲目,方便学生感受歌曲中的红色力量。
  如: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是一首歌颂祖国的歌曲。通过对“我和我的祖国”“我的祖国和我”诗一般的描写,歌颂了祖国的广阔美丽,表达了人民和祖国永远在一起,一刻也不能分割的深情厚意。歌曲旋律流畅,层次清楚,跌宕起伏,歌词富于深情,真挚的情感把歌曲推向高潮。
  (二)发挥红歌巨大的心灵启迪效应
  教师们必须意识到,音乐教育的本质并不是把学生全部训练成为音乐家、艺术家,教育教学的基础是人的培养。歌曲《黄河大合唱》是一部抗战时期的“伟大史诗”,以其铿锵有力的力道,唤醒了民族之魂,点燃了中华大地的抗日烽火。学生们在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曲目中体会到真善美,体会到快乐与喜悦,从歌曲中获取创造力才是音乐教学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变成艺术家,学生把从歌曲中学到的灵感转化成创意,并且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将此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动力,这就是音乐教育的心灵启迪效应。
  (三)发挥红歌极大的心理共鸣效应
  在红歌教学中,教师需要为高中生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如创设身临其境的红色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播放革命先烈的影视资料和图片,让学生们更好地沉浸式学习,充分感受红色背景,从小培养红色精神,让红色文化渗透于无声中,让高中生的心与革命先烈们来一场跨时代的交流与共鸣,让他们发自内心地为民族文化感到自豪,坚定爱国主义信念,不断鞭策自我成长与进步。
  如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欣赏《我爱你中国》这首作品,通过聆听这首作品,激发学生对亲人和祖国的爱。《我爱你中国》这首歌节奏平稳,旋律委婉亲切、深情内在,曲调悠长飘逸,清澈感人。聆听这首歌曲时,学生随着悠扬的曲调,唤起心中的爱国热情,弘扬了社会上的正能量。学生将这样一种精神力量汇于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面对学习上的困难,他们能够做到积极探索,主动寻求突破。
  高中生是国家的希望,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民族的传承与建设的使命。教师要重视通过多媒介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工具,将红色文化融入日常教学中,端正学生的思想品德,提升高中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使红色精神永存,红色文化薪火相传。
  (作者单位:安徽省黄铺中学)

Copyright 2023 池州市传媒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热线:0566-2316660 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566-2029950 举报邮箱:czxwwyx@163.com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6-2029950 地址:池州市贵池区长江南路与石城路交叉口广电大楼 机关纪委的电话:0566-2029950

版权所有:池州市传媒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34120220004 联系电话:0566-2317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