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04月18日
细算“亩均账”提高土地“含金量”
工业是立县之本,发展之基。
用地资源紧缺一直是限制工业经济发展的难题。如何盘活土地效益?近年来,东至经开区持续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细算“亩均账”,提高土地“含金量”,以“亩均效益”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让每寸土地“活起来”
富田农化公司2009年落户经开区,是园区的“元老”企业,主要生产除草剂、杀虫剂等产品,产品不优、规模不大、利税不高……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公司的发展。
老企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更好地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在经开区帮扶指导下,富田农化公司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投资3800万元新建醇醚项目,企业实现了“老树发新芽”,发展前景逐渐向好。
为让每一寸土地都“活”起来,经开区以“亩均论英雄”改革为抓手,相继出台《转型升级工作方案》《化工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办法》,将企业分为A、B、C、D四个等级,实施资源集约利用差异化政策,对评价结果为A、B类的工业企业在评优评先、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正向激励。反之,对C类、D类的企业采取倒逼措施,促其转型升级。“落后生”如何转型逆袭?经开区通过摸底把脉、对症下药的方式,根据园区企业“体检”情况,量身定制了一企一策,开展针对性帮扶。
实施“亩均论英雄”激励、倒逼政策以前,安徽美致诚药业有限公司年均销售收入为4000万元,利税仅有60万元。科技含量不高、利润率较低,是该公司的主要“病因”。“亩均论英雄”政策实施后,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该公司将4个车间全部升级改造,建设原料产品智能化生产线,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将实现5.98亿元,利税5000余万元。
一手抓“腾退结合”,让旧动能“淘汰退场”;一手指导企业转型升级,全面加速企业“提档升级”,盘活闲置土地,力促每寸土地“活”起来。近年来,根据亩均效益评价办法,经开区采用执法倒逼、要素倒逼和政策倒逼三项机制,加速推动低效企业转型,仅2022年涉及C、D类企业技改项目就有16个,投资金额超10亿元。
让小空间产出“大效益”
安徽龙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隐形冠军”化工企业。公司产品畅销德国、日本、欧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全国最大的五氧化二磷、多聚磷酸生产企业。占地仅90余亩的龙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实现销售收入3.9亿元,纳税1500万元,亩均税收超过16万元。在今年全县“新春第一会”上,该公司上榜全县“亩均效益十佳企业”,受到表彰。
“未来两年,公司产值会再创新高,亩均效益也会水涨船高。”该企业负责人金飞说,为了在“小空间”里谋求“大发展”,在经开区管委会的牵线搭桥下,公司与聚石化学成功联姻,利用现有供地新建10万吨多聚磷酸、改扩建2万吨五氧化二磷项目,预计年销售收入达4.5亿元。
如何让“寸土”生“寸金”?经开区通过合作开发、自主转型、项目嫁接、收储收回等方式,推动有限的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产业配置。
安徽弘峰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原本是江苏常熟市的一家企业,收购重组经开区一家企业后,利用自身稳定的生产能力和广阔的市场资源,不仅解决了园区老旧企业的重组问题,产业结构和经济效益也得到进一步提升。2021年,安徽益沣石化有限公司成功收购泰合森公司,目前该公司生产线全负荷运转,一季度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据该公司总经理王春刚介绍,今年公司围绕产业链延伸,利用生产中产生的副产品,新上顺酐生产项目,预计年产值26亿元。
截至目前,通过并购、嫁接、增资扩股、合作配套、以商招商等形式,经开区已推动园区内泰合森、奕升、东升、扬子等11家企业完成了并购与重组。
让“英雄”越来越多
在经开区年产15.2万吨锂电新材料和年产7.5万吨锂电基础材料项目建设现场,挖掘机、推土机、起吊机正在繁忙作业,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新项目占地85.4亩,预计投产后将为公司新增产值43亿元,年创利税5.5亿元。”池州天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安星辰说,公司抓住经开区“亩均论英雄”的政策利好,先后收购重组了园区内祥龙化工、天孚化工、奕升化工等3家企业,目前正在筹建年产2.96万吨锂电池系列添加剂项目,延长做大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产业链条,构建了“一园三厂”产业布局。
在池州天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这样的龙头企业的拉动下,经开区亩均“英雄”企业越来越多。2022年度东至县纳税贡献十强制造业企业全部来自经开区,2022年东至县亩均效益十佳企业名单中经开区企业占了6席。
改革再出发,亩均论英雄。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战场,经开区将全面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向纵深发展,通过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让“优生更优”“差生变强”,以“亩均论英雄”引领园区高质量发展。
用地资源紧缺一直是限制工业经济发展的难题。如何盘活土地效益?近年来,东至经开区持续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细算“亩均账”,提高土地“含金量”,以“亩均效益”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让每寸土地“活起来”
富田农化公司2009年落户经开区,是园区的“元老”企业,主要生产除草剂、杀虫剂等产品,产品不优、规模不大、利税不高……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公司的发展。
老企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更好地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在经开区帮扶指导下,富田农化公司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投资3800万元新建醇醚项目,企业实现了“老树发新芽”,发展前景逐渐向好。
为让每一寸土地都“活”起来,经开区以“亩均论英雄”改革为抓手,相继出台《转型升级工作方案》《化工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办法》,将企业分为A、B、C、D四个等级,实施资源集约利用差异化政策,对评价结果为A、B类的工业企业在评优评先、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正向激励。反之,对C类、D类的企业采取倒逼措施,促其转型升级。“落后生”如何转型逆袭?经开区通过摸底把脉、对症下药的方式,根据园区企业“体检”情况,量身定制了一企一策,开展针对性帮扶。
实施“亩均论英雄”激励、倒逼政策以前,安徽美致诚药业有限公司年均销售收入为4000万元,利税仅有60万元。科技含量不高、利润率较低,是该公司的主要“病因”。“亩均论英雄”政策实施后,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该公司将4个车间全部升级改造,建设原料产品智能化生产线,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将实现5.98亿元,利税5000余万元。
一手抓“腾退结合”,让旧动能“淘汰退场”;一手指导企业转型升级,全面加速企业“提档升级”,盘活闲置土地,力促每寸土地“活”起来。近年来,根据亩均效益评价办法,经开区采用执法倒逼、要素倒逼和政策倒逼三项机制,加速推动低效企业转型,仅2022年涉及C、D类企业技改项目就有16个,投资金额超10亿元。
让小空间产出“大效益”
安徽龙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隐形冠军”化工企业。公司产品畅销德国、日本、欧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全国最大的五氧化二磷、多聚磷酸生产企业。占地仅90余亩的龙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实现销售收入3.9亿元,纳税1500万元,亩均税收超过16万元。在今年全县“新春第一会”上,该公司上榜全县“亩均效益十佳企业”,受到表彰。
“未来两年,公司产值会再创新高,亩均效益也会水涨船高。”该企业负责人金飞说,为了在“小空间”里谋求“大发展”,在经开区管委会的牵线搭桥下,公司与聚石化学成功联姻,利用现有供地新建10万吨多聚磷酸、改扩建2万吨五氧化二磷项目,预计年销售收入达4.5亿元。
如何让“寸土”生“寸金”?经开区通过合作开发、自主转型、项目嫁接、收储收回等方式,推动有限的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产业配置。
安徽弘峰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原本是江苏常熟市的一家企业,收购重组经开区一家企业后,利用自身稳定的生产能力和广阔的市场资源,不仅解决了园区老旧企业的重组问题,产业结构和经济效益也得到进一步提升。2021年,安徽益沣石化有限公司成功收购泰合森公司,目前该公司生产线全负荷运转,一季度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据该公司总经理王春刚介绍,今年公司围绕产业链延伸,利用生产中产生的副产品,新上顺酐生产项目,预计年产值26亿元。
截至目前,通过并购、嫁接、增资扩股、合作配套、以商招商等形式,经开区已推动园区内泰合森、奕升、东升、扬子等11家企业完成了并购与重组。
让“英雄”越来越多
在经开区年产15.2万吨锂电新材料和年产7.5万吨锂电基础材料项目建设现场,挖掘机、推土机、起吊机正在繁忙作业,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新项目占地85.4亩,预计投产后将为公司新增产值43亿元,年创利税5.5亿元。”池州天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安星辰说,公司抓住经开区“亩均论英雄”的政策利好,先后收购重组了园区内祥龙化工、天孚化工、奕升化工等3家企业,目前正在筹建年产2.96万吨锂电池系列添加剂项目,延长做大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产业链条,构建了“一园三厂”产业布局。
在池州天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这样的龙头企业的拉动下,经开区亩均“英雄”企业越来越多。2022年度东至县纳税贡献十强制造业企业全部来自经开区,2022年东至县亩均效益十佳企业名单中经开区企业占了6席。
改革再出发,亩均论英雄。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战场,经开区将全面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向纵深发展,通过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让“优生更优”“差生变强”,以“亩均论英雄”引领园区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