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04月23日
推广绿肥育良田
4月15日,贵池区梅村镇长山村一处长满“野草”的农田里竟然来了近百名全国农科领域权威专家。
“它的学名叫紫云英,是一种重要的绿肥作物。”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卫东说。
采访中记者得知,原来这看似普通的农田其实是绿肥皖江综合试验站贵池示范基地。它建设于2017年,面积有500亩,承担着中籼再生稻套种紫云英种植及其他绿肥作物种植等试验重任。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曹卫东和全国绿肥领域专家把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稻田绿肥现场会“搬”到了这里。
记者观察到,基地里除了种植大片紫云英外,还种有肥田萝卜、救荒野豌豆、二月兰、毛叶苕子等多种绿肥品种。据介绍,它们通常在冬季农闲时节被种进田里,待到来年春暖花开、生长茂盛之时,就被翻耕入土,腐解育肥。
“除了改善土壤条件、提高肥力之外,还能减少杂草生长和病虫害等环境污染。”中国农业科学院在读博士马正波告诉记者,绿肥可使稻田亩均减少30%到40%的化肥用量,且水稻产量不减反增,亩均产量可提高8%到10%,品质也更好了。
绿肥这么好,在我市推广情况怎么样?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纪根学表示,近年来,我市借助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平台,大力建设绿肥作物种植示范基地,通过试验示范、组织观摩,越来越多的大户意识到种植绿肥作物的诸多好处,开始自发种植。
“通过种植绿肥作物,我家的水稻产量提高了,品质也变得更好,现在每100公斤稻谷比过去普通稻谷售价提高了8元左右。”长山村种粮大户王峰说。
此外,在推广绿肥作物种植过程中,我市不仅提供全程技术指导服务,而且还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把推广绿肥作物种植作为提升耕地质量的重要方式。
“去年,我市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就推广种植了2.5万亩绿肥作物,同时在耕地提升项目中也完成种植1.5万亩,共计投入财政资金450万元。”纪根学表示,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市绿肥作物种植已由过去的不足5000亩,扩大到现在的5万亩以上。
“它的学名叫紫云英,是一种重要的绿肥作物。”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卫东说。
采访中记者得知,原来这看似普通的农田其实是绿肥皖江综合试验站贵池示范基地。它建设于2017年,面积有500亩,承担着中籼再生稻套种紫云英种植及其他绿肥作物种植等试验重任。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曹卫东和全国绿肥领域专家把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稻田绿肥现场会“搬”到了这里。
记者观察到,基地里除了种植大片紫云英外,还种有肥田萝卜、救荒野豌豆、二月兰、毛叶苕子等多种绿肥品种。据介绍,它们通常在冬季农闲时节被种进田里,待到来年春暖花开、生长茂盛之时,就被翻耕入土,腐解育肥。
“除了改善土壤条件、提高肥力之外,还能减少杂草生长和病虫害等环境污染。”中国农业科学院在读博士马正波告诉记者,绿肥可使稻田亩均减少30%到40%的化肥用量,且水稻产量不减反增,亩均产量可提高8%到10%,品质也更好了。
绿肥这么好,在我市推广情况怎么样?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纪根学表示,近年来,我市借助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平台,大力建设绿肥作物种植示范基地,通过试验示范、组织观摩,越来越多的大户意识到种植绿肥作物的诸多好处,开始自发种植。
“通过种植绿肥作物,我家的水稻产量提高了,品质也变得更好,现在每100公斤稻谷比过去普通稻谷售价提高了8元左右。”长山村种粮大户王峰说。
此外,在推广绿肥作物种植过程中,我市不仅提供全程技术指导服务,而且还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把推广绿肥作物种植作为提升耕地质量的重要方式。
“去年,我市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就推广种植了2.5万亩绿肥作物,同时在耕地提升项目中也完成种植1.5万亩,共计投入财政资金450万元。”纪根学表示,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市绿肥作物种植已由过去的不足5000亩,扩大到现在的5万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