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04月25日
从“千镇一面”走向“一镇一品”
春和景明,文旅升温,古色古香的古镇成为热门打卡地。然而媒体近日报道,近年来古镇“千镇一面”现象加剧,全国各地古镇“查重率”甚至高达99%。
古镇“查重率”高达99%,可能有夸张之嫌,但古镇长得越来越像,相似性取代独特性,是游客的共同感受。走在古镇上,小桥流水、青砖白墙、灯笼高挂,美则美矣却似曾相识。镇上商铺林立,摆满民族服装、手工银饰、丝绸制品,看上去琳琅满目,一打听都来自义乌。特色小吃千篇一律,转角遇到臭豆腐、烤鱿鱼、奶茶,天南海北统一“标配”……游客吐槽“本想寻求‘诗与远方’,谁知去的是披着古镇外衣的‘小商品城’”“去一个古镇新鲜有趣,去十个古镇索然无味”。
古镇“千镇一面”现象,并非自今日始,但而今尤为严重。从历史层面看,古镇同质化有其合理一面。处在同一地域,地理文化接近,古镇面貌相似也是正常。从旅游开发角度看,古镇旅游离不开商业元素。合理的商业开发满足游客需求,其收益也有利于古镇修复保护。但如今“千镇一面”,却并非历史遗留或自然形成,而是开发过度商业化同质化的结果。古镇管理者缺乏文化眼光和长远规划,急于求成、热衷模仿、照搬照抄,同时对商业业态疏于统筹管理,未能有效规制。随着越来越多原住居民搬离古镇,原本浓郁的生活气息随之飘走,代之以工业化、流水线的店铺商品,很多古镇正失去文化之魂、独特之美。
失去灵魂的古镇,必定会让游客“用脚投票”。随着旅游业发展成熟,游客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拍照留念、泛泛而游,而希望体验文化游、深度游、沉浸式旅游。倘若古镇不“古”,谈何穿越时空界限,探寻旧时痕迹?倘若古镇唯“商”,谈何体验市井鲜活,感受民风民俗?倘若古镇全“同”,谈何寻找独特体验,感受文化魅力?披着古镇外衣的“小商品城”,不能满足游客需求。过度商业化、同质化粗放式发展,落后于时代。照搬照抄、坐地赚钱的思维,更与文化保护和传承背道而驰。当文化成为空壳、特色趋于雷同、体验不再新鲜,古镇自然失去魅力。
告别“千镇一面”,古镇才能新生。历史文化是皮,旅游商业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走出过度商业化迷思,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含量,以文化浓度稀释商业密度,让两者之间维持平衡,才能维护古镇“身价”,迎来长远发展。事实上,每个古镇历经岁月洗礼,都有独特的人文内涵、美学特质,缺少的是发现的眼光、挖掘的手段。皖南很多古村落,乍看面貌相似,细看各有不同:有的与山水相融、风景秀美,有的有名人故居、底蕴深厚,有的有古树名木、引人遐思。梳理历史源流,保护独特文化,保留民风民俗,打出差异化“名片”,让人看得到文化、寻得见乡愁,古镇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打造文化“名片”,创意不可或缺。古镇走出同质化误区,不仅要学会“讲古”,也要学会“上新”。好的创意设计,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新旧交相辉映,营造出古镇“融合美”。例如乌镇有茅盾故居、木心美术馆,浓浓的文化气息涵育下,生发出戏剧节“新芽”,成为乌镇最亮眼的“名片”。事实上,一方面多年粗放式发展,古镇同质化现象严重,另一方面不乏古镇痛定思痛,以种种创新举措寻求突围。有千年古镇举办乡村文创大赛,年轻人用心创新重塑古镇文化。有古镇引导商家摒弃低级模仿抄袭,推出独特商业创意,如古镇研学、手工制作等。创新无止境,古镇依旧“生长”。期盼更多古镇告别“千镇一面”,走向“一镇一品”,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