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7版
发布日期: 2023年06月20日
木闸的端午
􀳂徐琳
  贵池境内多山,山多溪涧。溪流汇聚,遂成河流。在那众多的河流中,有一条河颇负盛名,谓之秋浦河。
  木闸在秋浦河的下游。秋浦河流到这里,河道宽阔。每至端午前后,雨季来临,水波浩荡。秋浦河堤,巍然屹立,守护着圩内的土地和人民。即使是圩内,也是河汊繁多,沟渠纵横,因此赢得“鱼米之乡”的美誉。
  木闸的端午,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
  插艾和菖蒲。艾,又叫艾蒿,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香味浓郁独特。菖蒲,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其叶状似长剑。端午这天,人们早早砍了菜地里的艾,和从沟渠或水塘边割来的菖蒲一起插在门头,祛毒辟邪。菖蒲有石菖蒲和水菖蒲两种,那插在门头上的都是水菖蒲。
  炒蚕豆。蚕豆,江南寻常农作物。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食物本草》中认为:“豆荚状如老蚕,故名。”小满前后,油菜和小麦收割回家。头年秋天间种于油菜和小麦地头的蚕豆也老了,已结成黑色的荚。早些时,嫩蚕豆去皮做蚕豆汤,或炒食。那来不及吃的蚕豆渐老了,剥壳晒干。端午这天,勤劳的主妇常常给孩子们炒老蚕豆。炒蚕豆时,锅里放油,一粒粒蚕豆出锅,油亮放光,喷香扑鼻。但老蚕豆壳硬,豆子更硬,嚼在嘴里咯嘣咯嘣响,只有牙口好的孩子敢吃。至于那年长的,偶尔贪嘴,捡一粒蚕豆嚼嚼,尝尝那当季新蚕豆的香味,搞不好是要付出磕掉半颗牙的代价。
  划龙舟。吴头楚尾之地,端午龙舟竞发,是为了纪念投水自尽的楚国诗人屈原。在木闸,划龙舟渐渐演变成一种为新生儿祈福的活动。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龙舟下河,称“上水”。初一到初四,龙舟试水。木闸河的龙舟有位于河北岸的惠民龙舟队,位于河南岸的金沙龙舟队,以及木闸河下游的洪湖龙舟队等。龙舟以色彩分赤龙、白龙、青龙等。船身、船上的装饰,以及划手的服装都要求一色。二人端坐龙头,敲锣击鼓。二人在船尾把艄,以控制方向。中间的划手人数不等。
  还有一项重要的仪式:接龙舟。端午这天,龙舟戏水,木闸河两岸聚集着围观的群众。龙舟下水,村里有威望的人家往往享有接头龙的待遇。余下,就是从上游到下游,挨序儿。居于河两岸的人家,也有出嫁的女儿,生了宝贝外孙,端午回娘家,娘家家境不错,也出面替外孙接龙舟。
  爆竹响起,接龙舟。龙舟循着爆竹声靠岸,接龙舟的人家给龙舟“挂红”,并送上香烟、糕饼一类的礼品。龙舟上的人给新生儿剪一截“龙须”,打成结系在孩子的手腕、脚腕上,以佑平安。龙舟离岸,在接龙舟的这片水域一阵紧锣密鼓,划手们个个虎虎生威,打几个旋,龙舟划得漂亮而有气势,接龙舟的人家分外高兴。
  河道纵横,从之前所有下过帖子接龙舟的地方划过来,时间就到了中午,鼓声渐息。过了午时,龙舟上岸,从龙舟上一一卸下礼品。接龙舟的人家,祈求孩子平安。围观的群众,恋恋不舍地往家走,边走边议论:“今年数白龙划得最漂亮。”“青龙也不错。”
  最近一次在木闸看端午的龙舟,是2010年。后来,我离开了那里,不知道木闸河的龙舟可还下过水?
  如今,端午的氛围似乎越来越有仪式感,比如吃粽子、打糍粑,比如挂香包,但究竟还是不如那些年站在木闸河岸看端午的龙舟,热闹而喜庆。